白斬雞是冷盤。白斬雞,始於清代的民間酒店,因烹雞時不加調味白煮而成,食《隨園食單》用時隨吃隨斬,故稱"白斬雞"又叫"白切雞"。又因其用料是上海浦東三黃雞(腳黃、皮黃、嘴黃),故又稱三黃油雞。後來上海各飯店和熟食店都經營"白斬雞",不僅用料精細,而且還用熬熟的"蝦子醬油"同雞壹起上桌蘸食。此菜色澤金黃,皮脆肉嫩,滋味異常鮮美,久吃不厭。
清人袁枚《隨園食單》稱之為白片雞。他說:"雞功最巨,諸菜賴之,
故令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單。"單上列雞菜數十款,用於蒸、炮、煨、鹵、糟的都有,列以首位就是白片雞,說它有"太羹元酒之味"。如今,粵菜廚壇中,雞的菜式有200余款之多,而最為人常食不厭的卻屬白斬雞,原汁原味,皮爽肉滑,大筵小席皆宜,逢年過節必備,深受食家及普通百姓青睞。
小紹興白斬雞在上海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佳肴。其實它最早的註冊商標是鳳冠牌白斬雞,並非小紹興,可為什麽人們要叫它小紹興白斬雞呢?1940年初夏,年僅16歲的青年章潤牛從鄉下逃難來到上海,為了糊口,不得不做壹些小買賣。他的買賣十分簡單,就是買壹些生的雞鴨的下腳,按照家鄉風味加工成熟食後,提籃沿街叫賣。經過幾年的努力,居然也攢了些錢,於是他就在大世界附近的大東新旅社(今雲南南路、寧海東路口)門口擺了壹個小小的雞粥攤頭,賣白斬雞以及用雞湯熬制的粥。由於他是紹興人,賣的白斬雞選用的又是紹興閹雞,所以吃客都叫他小紹興,時間久了,小紹興不但成了他的外號,也成了他的攤名。雖然小紹興雞粥攤剛開始時規模很小,但由於精心專研燒雞技術,善於經營,使他的小吃攤在雲南路上逐漸有了點名氣,生意漸漸有了起色,雞粥攤的規模逐漸擴大,到抗戰勝利後,小紹興雞粥攤已經初具規模。其實,小紹興掌握使白斬雞皮脆肉嫩的訣竅也是壹個很偶然的機會。當時經常有壹些地痞流氓和警察到小紹興來敲詐勒索,除了白吃白喝外,還要順手牽羊。壹天,兩個警察在小紹興吃飽喝足後,又要拿雞。小紹興無奈,只好依從。但從燒鍋裏取雞時,心急慌忙不小心把雞掉在了地上,小紹興見邊上剛好放著壹桶井水,就順手將雞揀起來在井水裏洗了壹下,心想讓吃白食的警察局長吃了拉肚子才好呢。不料事後警察吃過了說這只雞特別好吃,還想再吃。小紹興感到十分意外,細細壹想,覺得大概與井水洗過有關。後來他如法炮制,果然雞皮又脆又嫩。從此,他燒好的雞都放入井水浸泡片刻,這種獨特的方法使小紹興的白斬雞以皮脆肉嫩而名聲大噪。接著他又在火候、調料等方面下了壹些工夫,使小紹興白斬雞更加鮮美,吸引了大批顧客。加上當時壹些著名演員,如周信芳、王少樓、蓋叫天等人在附近戲院演完戲後,也經常來小紹興吃夜宵,小紹興的名氣就這樣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