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菜,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之壹,簡稱蘇菜,由於蘇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統稱江浙菜系,江蘇菜起源於二千多年前,其中金陵菜起源於先秦時期,當時吳人善制炙魚、蒸魚和魚片,壹千多年前,鴨已為南京美食。南宋時,蘇菜和浙菜同為南方菜的兩大臺柱,蘇菜擅長燉、燜、蒸、炒,重視調湯,保持菜的原汁,風味清鮮,濃而不膩,淡而不薄,疏松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下面就來看看江蘇人愛吃的10大?另類美食?,外地食客只能望而興嘆,無從下嘴。
1、沛縣狗肉
樊氏狗肉,俗名沛縣狗肉,江蘇省沛縣最有名的地方傳統特色名菜,煮好上市的狗肉呈棕紅色,色澤鮮亮,氣味濃香,味道鮮美,入口韌而不挺,爛而不膩,沛縣因此而成了古今聞名的?狗肉之鄉?。沛縣狗肉以涼食為主,食時用手撕肉不用刀切,其味尤佳,沛縣狗肉已有2100多年的制作歷史,早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對於外地食客,有些人不喜歡吃狗肉,就無福消受了。
2、楓鎮大面
楓鎮大面,江蘇楓鎮漢族名點,被譽為蘇州?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美食之壹,其面湯采用肉骨、黃鱔骨、蝦腦、螺螄肉等鮮物吊成,具有味道鮮美,燜肉細嫩入口即化等特點,由於調味時不用醬油,湯汁澄清,所以稱為白湯大面,相傳,乾隆年間,有壹年,乾隆下江南恰逢夏天,在遊完寒山寺後路過楓橋,循香味進店吃面,吃後連連稱好,並賜名?楓鎮白湯大肉面?,此後300年來,楓鎮大面名聞遐邇,為世人熟知。外地食客第壹次還有些不習慣,多吃幾頓壹定會喜歡這道美食。
3、南京鴨肫幹
南京鴨肫幹,傳統名吃,屬蘇菜系,色黑而發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佐酒美食,鴨肫即鴨胃、鴨胗,鴨的肌胃,形狀扁圓,肉質緊密,緊韌耐嚼,滋味悠長,無油膩感,是老少皆喜愛的佳肴珍品,有些人對於鴨腸好事能接受,要是吃鴨鴨胃、鴨胗,壹時半會還是不敢下嘴,其實經過制作的鴨胃、鴨胗並無異味。
4、西瓜雞
西瓜雞又名壹卵孵雙鳳,是壹道傳統名菜,屬於魯菜孔府菜,清朝末期,該菜傳入江蘇各地,成為人人喜愛的夏令名吃,西瓜用於制菜始於清宮,此菜用西瓜和雛雞加幹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據說孔府曾用此菜宴請清帝王、進貢慈禧太後,其口味清鮮,營養豐富,頗有特色,外地食客第壹次見到這道美食真是不知如何下嘴,小雞放在西瓜裏面,這味道會是什麽樣。
5、皮肚面
皮肚面是南京的特色風味小吃,屬金陵菜、金陵小吃,湯料充盈,物料多樣,鮮美爽口,皮肚又名幹肉皮,是將鮮豬肉皮曬幹而成,用豬後腿皮及背皮制成,皮堅而厚,漲發性好,幹肉皮經漲發後,可切絲、片等形狀,適宜於拌、燒、扒、作湯等烹調方法。第壹吃的朋友有些還不適應其味道,吃過幾次妳定會喜歡的。
6、生熗條蝦
生熗條蝦是江蘇鹽城沿海縣鎮的漢族傳統名菜。因蝦呈長條形,取名條蝦。又因蝦外殼白裏透清,故又名白條蝦,用此蝦制成的生熗條蝦菜,為鹽城的時令佳品,清代鹽城市區魚市口,就有鮮條蝦市場。民國年間,鹽城街市上以?松濤菜館?、?奇茗菜館?的生熗條蝦最為著名,生吃蝦對於有些人只能望而卻步,但對於本地人來說,這可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因時節關系,錯過季節就沒有這麽美味的蝦了,因為條蝦是冬天吃的,是海裏的品種,到了春天殼子就硬了,生嗆沒有那種細嫩的肉質口感了。
7、無錫紅燒筒腸
無錫紅燒筒腸,是江蘇無錫的名菜,其選用大肥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早在清初就開制作,1833 年,無錫南門外莫姓飯店利用當時滯銷的小腸制成筒腸,食者稱好,當時市民中就有?南門筒腸?之稱。1926年,南門聚鑫園菜館廚師按錫幫口味烹調的同腸其味更佳,有的用盒裝送到上海等外埠,饋贈親友,因而名噪壹時。1930 年,城中東大街口李喜福飯店精工烹調筒腸,改用小盆供應於市,遠近聞名,時過境遷,傳統的做法壹直延續至今,愛吃肥腸的人就喜歡這股味道,對於不喜歡的人聞到其味就食欲全無了。
8、清湯禿肺
清湯禿肺是江蘇省傳統的特色名菜,屬於蘇菜常熟菜,由常熟山景園名廚朱阿二於1920 年創制,取活青魚的肝(蘇南俗稱禿肺),加香菇、火腿等同煮,由於選料嚴謹,制作精細,湯清味濃,毫無腥味,60多年常盛不衰,聞名遐邇,據《常熟地方掌故》記載,清湯禿肺是蘇南農歷九十月間時令佳品,隨烹隨吃,撒上青蒜葉、白胡椒粉,湯清味醇,色澤鮮艷,魚肝肥嫩,清淡爽口。好多人都看過用魚鱗、魚泡做的美食,用魚肺做的估計不會很多,膽子大食客可以試試其滋味。
9、大縱湖醉蟹
大縱湖醉蟹是江蘇省鹽城市大縱湖鎮傳統名菜,屬於江蘇菜,該品具有外觀似活、肉質細嫩、味醇濃郁、醉氣惹人、佐酒品鮮、營養豐富、不需烹調、攜帶方便八大特色,為宴席、旅遊、饋贈的佳品。清乾隆七年(1742年)《鹽城縣誌》就有這道美食的記載,可見本地人對這道美味的喜歡,有些外地食客壹看是生蟹,都不知如何下嘴。
10、正儀青團子正儀青團子是江蘇省昆山正儀鎮的傳統名吃,節日食俗。青團子從前是江南地方清明節掃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雜,餡心釀制粗糙,壹般為農家自食,做成的團子中嵌壹小塊水晶般的豬油,這樣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壓舌生香,其味醇美,早在清朝末年,這壹美食就以制作,外地食客第壹次見到這裏綠油油的食物,沒有人介紹真是不敢下嘴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