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蛋撻源自哪裏;中式,西式有什麽不同?總感覺兩者制作好像都差不多,形狀也是。求解!

蛋撻源自哪裏;中式,西式有什麽不同?總感覺兩者制作好像都差不多,形狀也是。求解!

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制作類似蛋撻的食品。有指蛋撻亦是中國17世紀的滿漢全席中第六宴席的其中壹道菜式。[來源請求] 縱然蛋撻深受香港人歡迎,但其在香港歷史尚短。據業余香港歷史學者吳昊考證,1920年代的廣州,各大百貨公司競爭激烈,為了吸引顧客,百貨公司的廚師每周都會設計壹款“星期美點”作招徠,蛋撻正是這時候在廣州出現。香港引入蛋撻的時代,現未有準確年份,有說自1940年代起,香港餅店已出現蛋撻,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打入多數茶餐廳。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壹個蛋撻便可以成為壹個下午茶餐。1990年代起,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故現只在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撻,其他茶餐廳則從面包工場訂購蛋撻饗客。另壹方面,香港不少酒樓的點心中也包括蛋撻仔(小型蛋撻)。蛋撻,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松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

歷史

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制作類似蛋撻的食品。139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壹次宴會便有食用蛋撻的記載[1]。直到現在,蛋撻仍可在英國見到。

蛋撻,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松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

歷史

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制作類似蛋撻的食品。139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壹次宴會便有食用蛋撻的記載[1]。直到現在,蛋撻仍可在英國見到。 蛋撻對由來說法頗多,壹說是起源於英國都鐸王朝時代,是由壹名黑人女仆發明的,另有壹說是由葡萄牙對壹群修女研制出來對,還有的說是英國人安德魯森在澳門是研發出來對.

中國澳門做的蛋撻最好吃最有名.因為正宗的葡式蛋撻源自澳門,而且只有澳門的瑪嘉烈蛋撻才算得上是蛋撻的經典.瑪嘉烈是地道對澳門人,極具美食天賦.1988年,她采用澳督大廚對秘方,烘制成蛋撻待客,倍受歡迎.和普通蛋撻相比,瑪嘉烈蛋撻的外皮更酥,內焰呈金黃色並有焦糖色點綴其中,而且口感多層次而豐富,深得食客喜愛. 正規說,蛋撻不屬於中式範圍,也沒有中式的,頂多就是個港式了不起了,這個甜品是外國人發明的,所以不存在中式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