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現存最早 、 跨度 最大 的空腹式單孔圓弧拱石橋。位於中國河北省趙縣 , 跨洨水 。 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 )由匠人李春修建。凈跨37.02米,矢高7.23米,橋面寬9米。拱由28券(窄拱 )並列組成。大石拱上兩端各建有兩個小拱(凈跨分別為2.85米和3.81米),以減輕橋身自重和增大泄洪面積。由於橋位良好、基底應力適宜,千余年來雖經多次洪水和地震,橋身基本完好。該橋構思精巧,造型穩重,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傑作。1961年定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春,中國隋代造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裏有40多公裏,這裏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壹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壹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麽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五層,***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裏程碑”,
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匠師。生平不詳。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見趙州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魯班修橋:
趙州橋下的洨河與天河相連,故河岸甚寬,波濤洶湧,河裏怪獸興風作浪,且架橋屢屢被毀,行舟檣傾楫摧,附近百姓苦不堪言。壹日魯班行此,用東山之石修成此橋,橋有28道拱圈,為天上28星宿,震懾河妖;橋有吸水獸等圖案,壓制風浪。自此洨河風平浪靜,百姓安定!
2、橋經重壓:
自此魯班名聲鵲起,眾仙紛致,以觀其奇。最著名的為“倒騎毛驢”之張果老與“推獨輪車”之柴王爺(柴榮),二仙問魯班“毛驢與車可行此橋否?”魯班說:“日行車輛人馬無數,況此車驢?”隨後,果老施法取“日月星辰”於毛驢褡褳之中;柴王變術將“三山五嶽”運於獨輪車上,車驢行至橋中,忽然抖動,魯班跳至橋下,踩河舉臂將橋托住,車驢順利通過,二仙贊不絕口(柴王爺車輪印現依然留在橋面之上)!經張、柴重壓後的橋,橋基夯實,橋身堅固無比。
3、單眼觀木:
過後魯班郁悶中,單眼壹望,方看出車驢有“三山五嶽”“日月星辰”如此重負,故橋身發抖,魯班恨自己雙眼無神,故扣剜自己左眼於橋下,故魯班之後木匠,均單眼觀刨木是否直順,非常精確!
4、楊戩三目:
此後壹日,二郎神楊戩,從天河行至洨河橋下,發現剜於河中的魯班之眼,納悶為誰之眼?不如吾先存留,隨取之放兩眼之間,隨後二郎神便成了三只眼,且第三只眼法力無邊,原為魯班之遺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