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壹:拜年
年初壹清早,至愛親朋、同事鄰居之間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便開始了。走在街上,熟人相見要笑容滿面地抱拳恭賀新春。老濟南人拜年,賀詞壹般是“見面發財”和“過年過得好吧”。那時,壹些頑皮的孩子經常在大人們互問“過年過得好吧”時,順口搭上句“沒讓老鼠咬吧”,然後哄笑著跑開。
春節最熱鬧,禁忌也最多,比如出嫁的姑娘初壹不能回娘家;不能打碎餐具物什,萬壹打碎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初壹不能喝面條,否則壹年到頭麻煩事會不斷;婦女這天不可幹家務活,要不壹年要受累;還有不能倒垃圾,掃地要從屋門口往裏掃,以免把“財”倒出去、掃出去……初壹這天,從早到晚,大街小巷人們熙來攘往,到處歡聲笑語,整個濟南城沈浸在壹片祥和歡樂的氣氛中。
初二:回門
濟南話把女婿稱為“姑爺”。年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紛紛攜夫帶子回娘家,是濟南春節時俗之壹。舊俗認為,初壹那天,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否則會把娘家吃窮。女兒回娘家拜年,嶽父母要置辦酒筵招待“姑爺”。“姑爺”這天是嶽父母家的“貴客”,吃飯喝酒時,要坐上首椅子,並由內兄弟或同輩親友相陪。嶽父在席間要為“姑爺”敬酒,但壹般不陪筵。出嫁的女兒這天多陪久未見面的母親,說說知心話。隨同來的孩子們則拿著姥姥、姥爺準備下的鞭炮、煙火,高高興興地在當院裏、大街上嬉戲玩耍。隨著夜幕降臨,帶有微醉的女婿向嶽父嶽母拜別,帶著妻兒回家轉了。舊時有好多家庭多是幾世同堂,遇有“姑爺”、“閨女”年齡大者,則由他們的未婚女兒、兒子或孫男第女代替爺奶父母給老姥爺老姥娘、姥爺姥娘去拜年和送節禮。初二回娘家的習俗至今仍在濟南地區流行。
初三:挖月芽兒
舊時,老濟南有在年初三“挖月芽兒”的習俗,現已不傳。初三入夜,當壹彎新月掛在寒空時,壹些婦女便把自己的孩子帶到庭院當中,面對新月跪在蒲團子上,手拿壹把盛飯的勺子,對月挖幾下,再在腮下的頜骨周圍比劃幾下。口中還念念有詞道:“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火牙隨風去,從此再不發。”然後叩頭行禮。據說這樣壹年中將不牙痛。那時兒童多患齲齒,故此俗流傳甚廣。此俗借月芽的諧音以比牙齒,以飯勺喻北鬥星(因北鬥七星排列狀如勺子,濟南民間稱“勺星”)以祈求祛牙病。
初三這天還是舊俗的“開井日”。清晨,人們便以香火、素菜等供於井臺之上,將除夕封井的紅紙揭去,開始汲水,俗稱“開井”。
初四:放鞭炮
舊時新春期間,鞭炮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各色煙火,更是火樹銀花,燦爛奪目。鞭炮煙花,起源於古代的“庭燎”。《詩·庭燎》雲:“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所謂“庭燎”,即後人所謂“爆竹”。宋代,人們發明了紙裹火藥的“爆竹”,並將爆竹以藥線串連,固其形謂之“鞭”。其後又出現大小爆竹相連者,謂小者為“鞭”,大者為“炮”,合稱為“鞭炮”。過去,濟南的小孩放鞭炮,很少有“拉掛”的(即放成掛鞭炮),多是單個燃放,碰上個不響的,也舍不得扔掉,而是將其折斷,用香直接點燃火藥,名曰“刺花”;有的孩子還在折斷處放壹個鞭炮,讓它先冒火花再炸響,叫“刺花帶響”。爆竹煙花品種很多,濟南人常玩的有小彩炮、大雷子、二踢腳、地老鼠、躥天猴兒等。從“小年下”壹直到正月十五,鞭炮煙花不絕耳目,彩光迸射,藥香彌漫,平添無限樂趣。
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濟南有過“破五”的習俗。這壹天,家家都要包餃子,叫“捏破五”;闔家飲酒吃團圓飯,暢談年事,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俗稱“送年”;這天壹般不再串門訪親。更早以前,初五這天濟南還興“打五窮官”(也叫“崩五窮”):乞丐們面塗朱色,身著戲衣,頭戴無頂的破草帽,扮成“五窮官”,手拿大掃帚,挨門挨戶掃大門外地面,曰“送窮”。人們見此忙以錢米食物施舍,並以棍棒佯裝追打,認為這樣能將貧窮驅走。舊俗初五以前不許動刀剪,“破五”前所吃飯菜都是年前做好,吃時加熱即成。初五晚間,家家戶戶就要“送家堂”了:供奉水餃、焚香叩頭、取回“攔門棍”……送走祖先,意味著年過完了。據傳,初五這天是牛的生日,是日天氣好壞兆牛繁旺與否。此說源於晉《答問禮俗》:正月初壹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初六:開張宴客
舊時,在濟南壹過“破五”,許多店鋪陸續開始營業。夥計們過完“年”從家中回來,即將開始壹年的辛勤勞作,店主多於這天預備壹桌較豐盛的酒筵招待員工。壹些有經濟往來的商家為進壹步聯絡感情、密切關系、拓寬業務,也開始了相互間的宴請。普通百姓家也多與親朋好友在較為清閑的正月裏,相互請年節酒:今日妳做東,明日他請客,妳來我往,十分熱鬧。這時已沒有了初五前的那些繁文縟節,人們見面不過抱拳壹拱,說聲“拜個晚年”罷了。初六到十五的每天晚間,幾乎處處可聞猜拳行令聲。路上行人也多是喝年酒的,個個面紅耳熱,帶著得意的微醺。大街小巷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過年請年節酒的習俗傳沿至今而不衰。
初七:人勝節
正月初七是傳統的“人勝節”,在濟南也叫“人七日”。它的起源比中秋和重陽還早,源於古人的占蔔活動。漢東方朔《占書》載:“歲後八日,壹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陰則災。”可見古人對六畜興旺、人壽年豐的重視。是日舉行慶祝和娛樂活動,剪五角綢或紙為人形(七個)貼在屏風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屬片雕成人形,戴在鬢角處。人們用七種蔬菜制成餅或吃“人齊菜”,並互相饋贈,表示祝賀。還有的舉行登高活動,以避禍趨吉,象征壹年裏繁榮太平。
濟南還有壹說,正月三個七日,分別為老、中、少年人的人勝日。
追憶老濟南的過年習俗
轉眼回到老家七天了,明天就是臘月二十三,老百姓俗稱的小年了,每日裏馬不停蹄地忙碌著,準備著過年的種種事物,家有老人過年的講究也多,比在北京自己的小家過年繁瑣多了。置辦年貨,走親送禮,掃屋洗涮.....看著滿街滿超市熙熙攘攘忙年人的身影,孩童時期老濟南過春節時的景象壹幕幕展現在眼前。有著自己地域特征的老濟南過年習俗像壹幅氣象萬千的民俗風情畫漸漸展開。過年時特有的喜慶氣氛充滿老濟南的大街小巷,也洋溢在千家萬戶之中。
置辦年貨
置辦年貨是春節前每家每戶最重要的事情。剛進臘月門各商家就開始忙碌起來。五六十年代賣年貨相對集中的地方有估衣市街、館驛街、普利門、經二緯四路等地段,這些街道兩旁幾乎擺滿了攤位。記得當時壹到過年經二緯四路祥雲壽、上海食物店壹帶的馬路上設置了壹排排鋥光瓦亮呈半球形的黃銅道釘,大概起壹種人行橫道線或讓車輛減速的作用吧。城裏街市和萬字巷的熱鬧繁華自不待言,單單館驛街那幅過年時的景象就讓人難忘。那時館驛街集中了眾多商家,有肉鋪、點心鋪、包子鋪、米粉鋪、茶葉鋪、醬菜鋪、雜貨鋪、竹貨鋪、百貨店、綢布店、土產店、料器店、煤油店.....食雜用品壹應俱全。通向經二路的皖新街兩旁則擺滿了賣水產品、面筋、雞鴨及禽蛋的攤子,壹趟館驛街下來年貨基本可以辦齊。五六十年代的消費水平普遍不高,緊縮壹年的老百姓再緊巴也要買上幾斤肉,稱上幾斤疙瘩皮、買上點藕。濟南人對帶魚情有獨鐘,過年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買上些炸炸吃。人口多的家庭還會買上個豬頭稱幾斤牛羊肉,讓孩子們上上犒勞。粉條粉皮油鹽醬醋更是壹樣不可少。濟南人過年有“添筷子添碗 ”的習俗,除了吃的以外也要捎帶買壹些碗筷,希望來年人丁興旺。有的還要買些香燭火紙之類的祭奠用品。據老人講,那時西門橋裏路南有壹家專門賣蠟燭、燭臺、香火、香爐及梳妝用品的叫“馥香樓”的店家,門面不大但生意興隆。每到年節常常令商家應接不暇。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閨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頭要個新氈帽。”壹到過年,大觀園、人民商場、新市場、西市場、國貨商場及各大百貨店綢布店也是壹派繁忙景象。有的要用平時積攢下的布票扯點布做新鞋做新衣裳或換換床單,有的要買過年的日用品,有的要給孩子挑選過年的玩具,至少要給孩子買個新帽子。各書店買偉人像買年畫買賀年片的人更是擁擠不堪。那時記得人們見面時問的最多壹句話就是“年貨辦得怎麽樣了?”足見置辦年貨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辭竈
臘月二十三是“竈王爺”升天的日子,同全國壹樣這壹天也叫“小年”。舊時濟南單門獨戶的家庭壹般都在飯屋裏設有竈王爺的“神位”,負責家中的竈火,被視為壹家之主而備受崇拜。有的設有佛龕,佛龕前有放香爐和供品的擱板。沒有佛龕的則直接貼在靠竈臺的那面墻上。竈王爺有的只畫壹人,有的則是與竈王奶奶的“合影”。上面印有年歷,兩邊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的對聯。橫披為“壹家之主”或“四季平安”四個字。辭竈壹般都在晚間進行,先供上香和糖瓜水餃等供品,然後由男主人跪拜叩首。口中念念有詞,無非是奉承和祈求之類的語言。然後將取下的竈王爺連同未燃完的香及黃表紙壹同燒掉,年三十再把“請”來的竈王爺貼上即可,並無繁瑣儀式。
掃屋洗浴
“過了二十三,壹天快壹天。”小年過後即進入“忙年”階段。掃屋、洗刷衣物、理發洗澡這類除去汙氣晦氣的清潔活動是每家每戶首先要辦的事。掃屋時能搬的搬出不能搬的則用報紙、被單蓋嚴,揭下舊年畫,拿新條帚或雞毛撣子將積累壹年來的灰塵、蜘蛛網統統掃掉,連犄角旮旯也不放過。貼上新年畫的屋子充滿過年的氣氛。掃過屋後再將家裏的床單衣服等壹起洗幹凈。另外將鍋碗瓢盆壹概洗刷幹凈。打掃洗刷停當,家裏人就要進行個人的衛生“大掃除”了。年前這段時間澡塘、理發店天天人滿為患。為了方便顧客,除夕前幾天澡塘通宵營業,理發店也要到很晚才關門。即便這樣象銘新池溫泉池這樣的澡塘子排隊挨號的人常常坐滿兩三條長板凳,要等壹個多小時才能洗上。坐在板凳上會聽見裏邊的服務員不斷的喊:“人多屋子窄(讀zhei 陰平)前客(讀kei陰平)讓後客!”“洗洗涼涼穿上衣裳!”理發店裏要麽發號牌,要麽理發師按黑板上顧客寫的序號叫號。由於老濟南有“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男人都要趕在春節前剃頭理發。
蒸饃饃炸年貨打酥鍋
年二十七八是全家人最忙活最勞累的時間,其中蒸饃饃最費時也最累,除了蒸大圓饃饃外,還要蒸上壹些棗卷子、豆包、黃面窩窩(年糕)、大包子,那時這些東西每家都要蒸上大半缸,生怕過年不夠吃。當年做的花樣面食至今記憶猶新:在橢圓型的面團上用剪子斜著剪出壹個個尖角,在捏出的嘴部剪壹小口,頭部摁兩個綠豆作眼睛,蒸熟後就是只活脫脫的小刺猬。大饃饃頂上要用紅顏料點上點。如果誰家的饅頭蒸開了花,那就更得意了,象征壹年都大吉大利笑口常開啊!
炸年貨同蒸饃饃壹樣也是每家每戶都要做的壹件事情。濟南人炸的年貨主要是藕盒。北園的白蓮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澤金黃外焦裏嫩香酥可口,濟南人最喜愛。除了炸藕盒之外還要炸綠豆丸子,炸麻葉,炸松肉,最後炸帶魚。炸完帶魚後將切成小塊的豆腐放到油鍋裏吸收壹下腥味。炸後的豆腐叫豆腐泡,日後燉菜時放上。
用五香疙瘩皮燉鹹菜是濟南人老少鹹宜的美味。將疙瘩皮水蘿貝和炸藕盒時留出的藕頭藕把兒切成小丁,煸炒後放入泡好的花生仁、黃豆及大料壹起燉,燉鹹菜時散發的香味能漂出好遠。那時也有用泡好的青黃豆、花生仁和杏仁做的鹹菜。這兩種大眾化的鹹菜既可佐餐也可當下酒小菜。
打酥鍋、燉豬頭肉在當時是比較普遍的節日美食。酥鍋的原料廣泛,白菜、蘿貝、海帶、花生仁、雞鴨魚肉均可入菜,葷素隨意豐儉由已,還可根據喜好調整放入的醬油糖醋鹽的比例調出不同口味。
燉豬頭肉最麻煩最辛苦的工作是用燒紅的火勾子烙去未除凈的豬毛。眼窩、耳朵及鼻子皺折處最難烙除,紅紅的火勾子烙在豬頭上散發出壹種令人窒息的焦化蛋白味,壹不小心還會燙傷按豬頭的另壹只手。但燉熟的豬頭肉那誘人的香味卻是無法抗拒的。
年三十或家裏來了客人時,將炸貨過壹遍油,剜上壹碗(老濟南盛菜那時很少用盤子)疙瘩鹹菜、各樣酥菜壹樣來壹碗,切個豬耳朵、切個口條,再炒幾個青菜,滿滿壹桌子菜足夠讓人大快朵頤。
燈籠禮花與鞭炮
過年讓孩子們最開心的莫過於玩燈籠、看禮花和放鞭炮(濟南人叫炮仗或爆仗)。過年的燈籠(濟南人叫燈樓)既是裝飾品又是孩子們手中的玩具。那時慰問軍烈屬時都要在他們的門上掛上壹五角星燈籠,沒有軍烈屬的院子也要掛壹只買的或自己紮的燈籠。“家家門前掛紅燈”是那時過年的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商店裏賣的除了有孩子們玩的手舉的魚燈可拖拉的兔子燈之類的玩具燈外,也有供家庭單位用的宮燈紗燈。買不起的人家就自己在家紮些各具特色的紙燈籠,有五角星燈籠,有用六個正方形的框架糊成的象京劇舞臺上銅錘錘頭樣子的燈籠,還有的是長圓柱體形的燈籠。壹到晚上孩子們便將點上蠟燭的燈籠打到街上去,專門找黑暗的地方比誰的燈籠最亮最好看。
鞭炮是過年的必需品,每家都要買上幾掛到年五更放,“嘣嘣窮氣”。那時的鞭炮很便宜,雖然那種壹百頭壹掛的小紅鞭炮才賣壹毛錢,但是孩子們買來後不舍得壹次放完,往往拆開後壹個壹個地放。那時我最喜歡聽的是“二踢腳”的響聲。放炮仗者兩手指捏著“二踢腳”上端,點燃後只聽“咚”的壹聲“二踢腳”直沖雲宵,緊接著“噠”的壹聲在天空中炸響。至今壹聽到“咚”“噠”兩聲“二踢腳”的響聲就會讓我回想起童年時過年的情景。
貼對聯,貼福字
年根底下,貼對聯貼福字也是壹項重要活動。除了大門口,屋門口也要貼對聯。過去老濟南的平房屋門是那種帶門栓(濟南人叫門插關兒)的木制門,不光門框上帖,屋門上部也要貼象門神大小的長方形對聯。福字壹般貼在大門內迎門的影壁上的。對聯福字壹貼出來,紅紅火火的過年氣氛就更濃了。
請家堂
年三十這壹天是壹年之中最重要的壹天。家人都要在這天趕回家團聚,有的家庭這壹天也要將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年三十下午要擺好供桌設好香案,有祖先牌位的人家要按輩分擺好。在燭臺上插上紅紅的牛蠟,供品無論是雞鴨魚肉還是點心食品均要搭放壹些彩色紙條,放些青紅絲菠菜葉。系好繡制精美的桌披椅披,供桌前放壹蒲團。那些沒有牌位的家庭壹般用黃表紙折疊壹個,用筷子固定在饃饃上,寫上名諱稱謂權作牌位。黃昏時分,家中男性長輩手托放有香爐黃表紙的盤船,攜家人到路口或門前空曠處沖西南方向放好船盤,燃紙叩首並呼喚親人的稱謂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
年夜飯
入夜時分街上的鞭炮此起彼伏,響聲不斷。把家堂請回家後壹家人開始吃年夜飯。正如前面所述,前幾天炸好的藕盒、炸魚、炸松肉及酥好的蓮藕、魚、雞全端上來。有的家裏還要做個粉蒸肉炒個木須肉做幾個涼拌菜。平時難以見到難以吃到的東西,這天晚上可以讓孩子們放開肚子吃個夠。家庭生活差的人家則切棵白菜放上幾勺子燉肉,再放上壹些炸丸子粉皮凍豆腐熬它壹大鍋,壹人壹碗放開吃。
祭天地、祭祖
子夜時分也就是大年三十已過,那些講究的家庭全家人要在擺好供品的位於正房門東側的香臺子前祭拜天地。然後再到影壁前、大門後燃香祭拜各路神祗。最後至正房在祖宗牌位前按輩分依次向祖先叩首拜年。
給長輩拜年
家中最高長輩坐在供桌兩旁的椅子上接受晚輩的拜年叩首,並派發紅包。晚輩叩首時要正對著供桌,給誰拜年呼誰的稱謂。這也是小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刻,收到塊兒八毛的就高興的不得了。屋內燭光搖曳,香煙繚繞,喜慶中帶著壹絲神秘。門外鞭炮聲響成壹片,歡樂祥和的氣氛籠罩在除夕之夜。
包水餃
年夜飯過後孩子們大都跑到街上放鞭炮去了,家裏的大人則開始包水餃(濟南人叫包包子)。水餃有素餡、肉餡兩種。素餡壹般就是胡蘿蔔粉條剁上點豆腐。肉的也就是白菜豬肉。壹蓋墊水餃包完後要用黃表紙蓋好,然後壓上三支香,老人講這樣就不會被老鼠拉走。初壹早上這頓餃子必須吃素的。老人說吃素餃子可以讓這壹年素凈。
守歲
老濟南有守歲的習俗。通常是孩子們該睡就睡了,那些講究的老年人和強打著精神的家庭主婦則圍著火爐喝著茶嗑著瓜子聊著天不知不覺就到了五更。伴隨著逐漸響起的下五更餃子時的鞭炮聲迎來新的壹年。
老濟南的“年味”存留在閃爍的燭光中,存留在繚繞的香火中,存留在燃燒的火紙中,存留在炸響的鞭炮中。半個世紀過去了,但仍然存留在老濟南人的記憶之中,讓人留戀,讓人懷念。
舊時濟南人如何過年,老濟南的過年習俗
古時濟南人是咋“過年”的
除夕
貼門神、對聯,在自家房舍墻壁或屋門貼上新的春帖。下午或黃昏,在堂屋正中擺設家堂,陳放供果,到街口或到安葬祖先的墳塋燒紙。天黑後燃放爆竹辭歲、燒蒼術。之後設酒宴,壹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宴席上的菜肴要有魚、雞、豆腐、白菜、菠菜等。宴罷,圍著火爐聊天,等待新的壹年到來。到了午夜,吃餃子。
初壹
拂曉,點香燭,擺牲醴(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賀歲。這時,晚輩要向長輩磕頭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則分給年少的晚輩壓歲錢。天亮以後,穿戴整齊的鄰裏鄉親們,喜氣洋洋地互相拜年祝福。忌掃地和倒垃圾。在初壹到初三的三天裏,還要拜謁各類神祠。親朋好友之間也相互宴請,其樂融融。
昨天是大年初二,人們都知道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那麽,這壹習俗在歷史上是從何時開始的?過年了,人們要穿新衣、賞花燈、猜燈謎、放鞭炮……這些與春節相關的民俗活動在古時是否就存在?“年”在中國的歷史上源遠流長,那麽古時的濟南人是如何過春節的?記者昨天采訪了市史誌辦公室副主任朱佩峰。
朱佩峰說,在古代,春節因系壹年之始,被視為壹年當中最盛大、最重要的壹個節日。現在也依然被人們視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根據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歷城縣誌》等地方誌書記載,古時濟南人“過年”是這樣壹幅場景: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忙著打掃房舍衛生,修葺墻垣,粉刷屋壁,置辦過年用的食物、衣物、器物等“年貨”。這些活動,被稱為“忙年”。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春節近在眼前,人們更加緊了過年的準備。有許多人選擇在這個月舉行兒女的嫁娶之事,更為節日的到來增添了忙碌和喜慶氣氛。“除夕日(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在自家的大門貼上新的門神、對聯,在自家房舍墻壁或屋門貼上新的春帖。”朱佩峰告訴記者,貼門神的習俗意在驅鬼避邪,保佑家庭平安。門神起先畫的勇士是神荼、郁壘。唐代以後改成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奪取天下的威猛大將、濟南人秦瓊和另壹名猛將、山西人尉遲恭。大門對聯的內容,寄托著主人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企盼,如“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書香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等等。春帖的內容也多是祈福和寓意吉祥的詞句,如“人壽年豐”、“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或五言和七言絕句等。還在墻上插芝麻稭,或在庭院遍撒芝麻稭,取“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希望生活水平壹年比壹年高、生活質量壹年比壹年好;用繩把銅錢穿起來懸掛,寓意發財富裕。下午或黃昏,在堂屋正中擺設家堂,陳放供果,到街口或到安葬祖先的墳塋燒紙,迎請已逝的祖先回家過年。
朱佩峰說,天黑後,壹是燃放爆竹辭歲,希望借此驅除鬼邪;二是燒蒼術,又稱“燒術”。蒼術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有濃郁香氣,幹後可入藥,具有燥濕健脾,辟穢化濁,袪風散寒、明目的功效。如果沒有蒼術根莖,也可以用樹節、術草代替,通過燒蒼術,希冀祛瘟病,助陽氣,盼望家人身體健康,人丁興旺。章丘壹帶是在門前點燃壹束草,稱為“照田蠶”,又稱“照廳”。在這之後,家設酒宴,壹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宴席上的菜肴要有魚,寓意“年年有余”;有雞、豆腐、白菜、菠菜等,取其諧音“吉”、“都福”、“百財”、“撥財”等。宴罷,圍著火爐聊天,等待新的壹年到來,謂之“守歲”。到了午夜,吃餃子(濟南人稱之為“包子”),寓意“交子”,表示辭舊迎新,即辭去舊的壹年,迎來新的壹年。這天夜裏,忌高聲說話,忌說不吉利的話。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東西,要說“歲歲平安”。 NUh+ &M
“除夕夜和年初壹,忌掃地和倒垃圾,免得把財富和吉祥清掃出門。”朱佩峰說,初壹拂曉,點香燭,擺牲醴(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賀歲。這時,晚輩要向長輩磕頭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則分給年少的晚輩壓歲錢。天亮以後,穿戴整齊的鄰裏鄉親們,喜氣洋洋地互相拜年祝福。在初壹到初三的三天裏,還要拜謁各類神祠;親朋好友之間也相互宴請,其樂融融。朱佩峰告訴記者,如今人們都知道,過完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過完年了,在古時是否也是以正月十五為春節結束的節點,相關誌書上並無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