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豪放的詩詞,他的人格魅力,還是他多姿多彩的人生?
在蘇東坡的傳記中,林語堂為他列舉了各種身份:
“壹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壹個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壹個親民的官員,壹個偉大的作家,壹個新畫家,壹個偉大的書法家,壹個釀酒實驗者,壹個工程師,壹個虛偽的反對者,壹個冥想者,壹個佛教徒,壹個儒家政治家,壹個皇帝的秘書,壹個酒鬼,壹個善良的法官,壹個堅持自己政治觀點的人,壹個月光下的流浪者,壹個詩人,或者壹個戲謔者。”
也許可以加個標簽:美食。
畢竟對於愛美食勝過愛文學的吃貨來說,提起蘇東坡,腦海裏總會浮現東坡肉、東坡湯、東坡魚...
王先生不僅喜歡研究食物,還記錄他的發明並與世界分享。
蘇東坡也喜歡清淡新鮮的蔬菜,除了幾個以他命名的葷菜。
從春天到秋天的歲月裏,適時而生、因地制宜的新鮮蔬菜,寄托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也因為他平和的心而變得美味。
元豐三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失官,被貶黃州。
黃州是窮鄉僻壤,蘇東坡本人也很窮。從那以後,他帶領家人在這裏自食其力。
剛到這裏,蘇東坡就寫了壹首《初抵黃州》的詩,用自嘲的口吻表達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有兩副對聯:
笑壹輩子忙,老了就可笑了。
各地長江知魚美,好竹好山覺筍香。
他知道自己口無遮攔的性格遇到了麻煩,雖然因為犯罪被降職,但並沒有很沮喪。
因為,當他看到這裏城垛周圍的河的美景時,他想到了魚的美味,再看看山丘和竹林,他想到了竹筍的清香。
蘇東坡來了就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得到了壹塊沒人要的荒地,耕了東坡,從此取名“東坡居士”。
他非常勤奮。除了種地,他還挖魚塘、築壩、種花木、種家鄉帶來的蔬菜。
如果妳的存款有限,妳打算用它。他和家人在這裏靠開源節流自給自足。
農閑的時候,蘇東坡為了改善家裏的飲食,為了在當地買到便宜到沒人要的豬肉,自己研究方法。東坡肉和東坡湯就是這個時期的發明。
蘇東坡似乎對竹筍特別感興趣。在他第壹次在杭州任職期間,他遊覽了各縣,並在回國後寫了壹首詩,其中有壹句話透露了他對農村生活的羨慕:
野桃笑竹樹籬短,溪柳搖沙清水。
西樵人應該是最幸福的,煮芹菜燒筍春耕。
還有壹次,他和他的朋友乘船遊覽西湖,參觀了古寺。到了飯點,就地取材,船頭燒筍,船尾煮藕,香味彌漫全船:
互相燒筍和苦竹廟,卻踩蓮花島。
船頭鮮薄,船尾香飄。
有些人享受美食,卻不知道其中的滋味。有些人,吃著簡單的食物,依然風味十足。
《菜根譚》中有壹句話:“性決定菜根香。”
東坡居士就是這樣。
即使他處在人生的最底層,即使他陷入了艱難的困境,他也能隨遇而安,讓自己適應形勢,讓壹顆心安定下來。
正是因為這種培養狀態,連常見的春筍、夏藕也能吃出味道來。
官海跌宕起伏,總是不由自主的來來去去。
元豐七年,蘇東坡終於在黃州立足,壹步壹步建起自己的家園,調任汝州。
冬末春初,他在去汝州的路上經過泗州,被當地的朋友邀請壹起去南山遊玩。
春雨綿綿,煙柳朦朧,自有詩意。雨過天晴,又是另壹種春色。
他們在山裏野餐,沒有油膩的魚和肉,透過文字可以聞到草木的清香:
雪沫奶花在午後的光裏飄,茵陳蒿芽試春。
人類的口味是純粹的快樂。
兩人相對而坐,壹盞清茶,兩個新鮮蔬菜,讓他品嘗到人間真正的美味。
那種真正的美食是輕快感。
蘇東坡和中國古代的文人壹樣,從小受儒家文化的教育,積極入世,希望能對國家有所幫助。為此,他聲名鵲起,走上了仕途。
他還近距離接觸了道家文化,認識到生死與同質物的思想是壹樣的,沒有是非、酸甜苦辣、苦樂之分。
他按照自己的真實內心,向往田園生活,成為壹只孤獨的野鶴,融入山水。
在我們的天性中,他與壹群天生的隱士僧侶互動。
元豐八年春,和尚惠崇畫了壹幅名為《春江夜景》的畫。壹幅名畫配壹首好詩就完美了。蘇東坡出來為此寫了壹首歌:
竹林外的兩三朵桃花,水裏的鴨子,它們首先註意到了春天的暖春。
沙灘上長滿了艾草,蘆筍也開始發芽,河豚正準備逆流而上,從大海遊回河流。
春天來了,桃花開了,泉水解凍了,鴨子在河裏遊來遊去。再看河面,到處都是藜蒿,蘆葦芽也從地裏冒出來,壹個接壹個,短短的,剛夠拔出來吸。
欣賞完早春的美景,詩人想到了吃什麽——生活經驗告訴他,此時,河豚正從海裏回到河裏,好吃極了!
總覺得這種詩隱藏了蘇東坡的真實自我。
人是矛盾的,蘇東坡也不例外。但是,他能調和自己的矛盾,藝術地處理。
葉嘉瑩先生曾說,蘇東坡是以出世之心入世的。
中國入世,是出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情懷和責任。脫胎於文人親近自然,喜愛林泉的閑適性格。
儒家文化教人正視生活,道家文化教人簡化生活。
所以蘇東坡可以通過莧菜腸體會到人間的幸福。
聖人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蘇東坡四十歲之前過著通透豁達的生活。
熙寧八年,38歲的蘇東坡被調到了貧瘠的密州。第二年,蘇東坡搭建了壹個超然物外的平臺,並為此寫了壹篇文章,包括下面這句話:
“餵不好喝壹口,可以醉了;蔬果,草木,可飽。推這種事,我不高興?”
他受老子和莊子的影響,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既然萬物都能被欣賞,就能給人帶來快樂。
蘇東坡覺得吃酒糟,喝薄酒也會醉人。水果、蔬菜甚至植物都可以填飽肚子。
無論妳吃什麽,住什麽,去哪裏,快樂都能壹直陪伴著妳。
密州惡劣的環境,加上薪水的銳減,讓蘇東坡壹家陷入困境,有時甚至開不了鍋。
壹天,他和童童到廢棄的菜園裏尋找枸杞和菊花,不是為了泡茶,而是為了填飽肚子!
人生已經如此尷尬,蘇東坡如何反應?
他沒有抱怨,回來後寫了壹篇《齊居賦後》。序言寫道:
“叫齊菊吃了,笑壹笑。”
難怪林語堂稱之為: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蘇東坡壹生不斷被貶謫,也使他無家可歸。晚年又被貶儋州。
這種告別很遙遠,他準備壹輩子再也見不到哥哥和孩子。
儋州屬於蠻夷之地。蘇東坡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這裏沒有肉吃,沒有藥治病,沒有房住,沒有朋友壹起出去,冬天沒有炭,夏天沒有冷泉。”沒什麽好要求的。
但是,他已經看透了生死,樂於知道自己的命運。
在這裏,他除了看書、寫詩、出去散步、和農民聊天,還喜歡做壹道蔬菜湯,還會寫壹些制作方法和食用心得的文章。
“土地和水的味道,貧窮不能造成,煮蘿蔔、蘆葦,吃起來苦。它的方法不用酰基醬,而是有壹種天然的味道。”
蘇東坡是壹個靈活的人,可以接受任何壹種生活。魚是他的愛好,蔬菜也可以當佳肴。
在他看來,蘿蔔、薺菜,這些時令鮮菜都是用泉水洗凈,加米加豆,壹起煮,不用加醋加醬油,因為都是原汁原味的吃。
與美味佳肴相比,這道菜湯有壹種獨特的香味和甜味。
他覺得吃蔬菜湯還有壹個好處——不用為了滿足食欲而殺人償命。
什麽是美食家?
我覺得所謂的美食,珍貴的食材,烹飪方法都是其次,關鍵在於食客的心情。
煩躁易怒的人嘗起來和嚼蠟壹樣。寧靜致遠的人,壹啄壹菜壹飯,就能嘗到人間的真味。
美食家就是這樣壹個懂得真諦,回歸煙火的人。
“我老公淡定淡定,所以又老又胖。”
蘇東坡在《菜湯賦》中寫下了這句話,這是他胸懷寬廣,身體肥碩的秘密,也是他味道鮮美的原因。
註:本文為轉發文章,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