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精選9篇)
馬上就是小年了,妳對小年了解多少呢?以下為您帶來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精選9篇),歡迎閱讀!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1農歷小年,按照傳統,小年要吃竈糖。竈糖是壹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壹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壹些。
小年為什麽吃竈糖?祭竈供竈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竈爺的嘴巴。北京的民謠“二十三,糖瓜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各地的竈糖也都不壹樣,有麥芽做的白竈糖,也有黃豆面糖,芝麻糖等等。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2另據傳說,北宋時期的宰相呂蒙正從小家境貧窮、四處流浪。後來,他和母親棲身於彰德府東北永和縣境內的壹座寺院內,即現在的安陽縣曹馬村洪元寺。寺內的長老,滿腹經綸,且有壹手做風味小吃的絕技——制作芝麻糖。
呂蒙正雖壹貧如洗,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所以深得長老器重。長老不僅每天教他讀書識字、吟詩作賦,還常賞些芝麻糖讓他母子品嘗。公元976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竈”這日,人們都在忙著送竈王爺上天。呂蒙正見百姓用食物供奉竈王爺,而他沒有東西可供奉竈王爺,便用寺院裏的芝麻糖粘到竈王爺畫上。
待竈王爺返回天宮,大帝詢問時,他欲說但張不開口,只是壹味點頭。玉皇大帝以為“竈火之神”連連稱贊呂蒙正人品,於是就頒旨降福,賜官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果然居天下數百名舉子之冠,考中狀元。
為報答長老教育接濟之恩,他擴修寺院,並撥黃米、小麥各500擔,芝麻100擔,讓長老廣授芝麻糖制作技藝,作為當地百姓謀生之本。以後,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竈之日,百姓也紛紛效仿呂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竈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賜福。這樣,世代沿襲,流傳至今。
提醒大家,成人吃竈糖影響不大,但要購買有外包裝的竈糖,避免細菌灰塵進入腸道刺激胃腸道黏膜。但兒童吃竈糖就要格外小心了,因為竈糖是用麥芽糖制作的,過量食用會損壞孩子的牙齒,如果孩子感冒或有氣管炎,則更應該少量食用。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3傳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竈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壹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壹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裏第壹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壹般壹個村莊只有壹個面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壹個爐竈。
由於每家都有爐竈,所以由此產生壹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壹位監督員—竈神(司命竈君、竈君、竈王爺、竈王),以監督考察這壹家壹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壹天,竈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壹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竈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竈節這壹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竈神上天的節日。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壹般每家在竈臺附近貼有竈神畫像,有時還有竈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壹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竈神紮壹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壹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壹起燒掉。
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竈。新年後再買壹幅新畫像,將竈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竈神的監督,壹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壹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4幾天前,陪老媽逛超市,無意間在琳瑯滿目的糖果堆中發現了“關東糖”,有長條狀的,有蒜餅狀的,還有菱形的,非常誘人。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家鄉陜北所吃過的麻糖,形狀與名字雖有不同,卻實在是壹樣的東西,壹樣黏甜可口。地域廣大,風俗各異,這小小的關東糖,在中國各地所串聯起的正是大同小異,各具特色的“小年”文化。自然,最大的相同在於,無論大江南北,人們普遍將“小年”,視為過年的開始。
“竈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壹種糖,有柑子那麽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壹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我們中國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實些,所以對鬼神要用這樣的強硬手段,而於活人卻只好請吃飯。”
魯迅在1926年臘月《送竈日漫筆》中所寫的這段文字,正是臘月廿三的景象,而所謂“膠牙餳”,也正是關東糖。不知從何時起,這壹天也在不少地方被稱為“小年”,按照南北的差異,又有“北方小年臘月廿三,南方小年在臘月廿四”的說法。然而,不似除夕之日的“大年”那麽統壹,小年的具體日期從來不壹。在皖南鄉村的同學告訴我,他們那裏有所謂“官23民24其他25”的說法,意思是當官的在臘月23日過小年,普通百姓則在臘月24日過,所謂其他人,我也沒想明白具體指代為何,要再後排壹天才能過小年。而在我的故鄉,除夕是為神而過的“大年”,正月初六方是為人而過的“小年”,“壹大壹小”顯出初民對神靈的敬畏。因此,關於“小年”,更為約定俗成的說法,大約是指除夕前七日左右,由“竈王爺”信仰而發展起來的風俗節日。作為大年的前奏,送竈、掃塵、吃特定的食物,成為人們在這壹天的主要事務。
竈王爺據說是在夏朝就已樹立的大神,而在殷商時期祭竈已被列為國家頭等大事的“五祭”之壹。然而,竈神的起源從來是筆糊塗賬,有說為炎帝;有說為壹個叫“張單,字子郭”的人,更有流傳的謠曲為證:“竈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有說為火神祝融;更有說為髻或隗,狀如美女,不壹而足。從那些古舊的年畫來看,竈王爺並不太兇,不過是頭戴發冠,闊臉長須的富態模樣。有趣的是,人們對竈君的事跡描述倒極其統壹,這位大神大約終日端坐在家家戶戶的廚竈之間,負責詳盡記錄各人的所作所為。臘月廿三這天,大神要回到天庭,向玉帝匯報下界凡人的善惡,據說壹旦被告狀,輕則減壽百天,重則減壽三百天。權力如此廣大,自然有了祭奠的必要,更需請他吃膠牙餳,希望粘住他的嘴,免得講壞話。
這樣的態度,像迅翁說的,自然不夠嚴肅,卻透出壹份好玩的人情趣味。流變至今,各地對竈神的態度大同小異,祭奠之外,更多的差別似乎在當天的吃食上面。在我的記憶中,家中窯洞的竈火旁,每年總要貼壹張“竈君之位”的紅色字條。壹位家鄉的陰陽先生告訴我,這壹天需要在竈君之位下燒紙點香,講究壹點,再擺上與祭奠祖先相仿的貢品,大約不免是果蔬肉類,這壹簡單的過程被稱為“送竈馬爺”。我們那裏的竈神似乎比較自覺,送走後並不需要接回,“到了正月月盡,上天開完會,自己就回來了。”
在蘇北農村,祭竈選在臘月廿三或廿四兩天。在竈神畫像的兩旁,往往貼著壹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外,還要用紙剪出竈神的畫像“竈馬子”,貼在火竈口。除了給竈神準備的簡單祭奠,這兩天,人們要吃“祭竈餅”,與普遍大餅的區別是,它的餡用煮熟的紅豆泥與紅糖攪拌而成,壹般都在直徑二十公分左右。然而,這裏的竈神開會時間比較短,正月初壹大早竈上開火時,要將“竈馬子”燒掉,以示接回。
在遼寧葫蘆島鄉下,除了對竈神的祭奠,臘月廿三更重大的活動,則是“殺年豬”。養了壹年的豬長得膘肥體壯,大人們壹起動手把豬殺後,褪毛開膛,分塊之後便開始做“殺豬菜”——酸菜燉肉。而豬尿泡洗凈充氣後,則成為孩子們追逐踢打的玩具。忙碌了壹天的人們,同族而聚,開始享用酸菜燉肉、蒸豬血,自然,也少不了吃頓餃子。三五天後,人們開始煮豬頭肉和豬蹄,涼拌豬頭肉、豬蹄、豬皮凍,便成為大年前後的主要美食。吃食之外,有錢的人家還會專門請秧歌隊上門表演,圖個熱鬧喜慶。
對老天津人來說,小年這天的主要任務也是送竈王爺升天。美食家趙永強,曾在壹篇文章中描述記憶中的景象:“舊時天津,小年之夜,華燈初放,賣瓜果梨桃的、賣花生瓜子的、賣頭油頭花的、剃頭刮臉的、緔鞋修鞋的、磨剪子戧菜刀的小販們紛紛遊走於大街小巷,叫賣之聲此伏彼起。午夜時分,鞭炮聲響起,人們正在為竈王送行。”照例,吃餃子也是在為竈王爺送行。有趣的是,舊時從這天起,天津人家家要吃精米白面,俗稱“換飯”。
在皖南農村,小年這天,除了送竈,更重要的儀式是祭奠祖先。在先人的墳墓前,點燃鞭炮,燒了冥幣,然後點燃蠟燭或者酒精燈,以照亮先人回家吃飯的道路。此外,從這天起,壹直到元宵節前,人們每天早晚在洗臉洗腳之後,都要在家中正屋後方的桌前供上飯菜,以示虔敬。
對很多地方來說,“掃塵”,也就是打掃房屋,也是小年那天的重要工作。人們在將房屋收拾幹凈的同時,也希望將壹年之中的晦氣與不滿統統壹掃而光。
如果說元旦是西方人新年的開始,春節是國人新年的開始,那麽小年便是諸多節日串聯而成的“過年”的開始。在魯西南壹帶流傳著壹句民諺:“三祭竈,四掃屋,五剁豆腐,六殺豬,七殺雞,八打酥,九乒嘎,十捏嘎”。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臘月二十三,祭竈;臘月二十四,掃屋;臘月二十五,剁豆腐;臘月二十六,殺豬;臘月二十七,殺雞;臘月二十八,炸酥菜(油炸丸子、豆腐、山藥、肉拌面等);臘月二十九,“兵嘎”(剁餃子餡);臘月三十,“捏嘎”(包餃子)。天津的老例則是“二十三糖瓜粘(關東糖),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準備主食),二十九貼倒有(貼春聯),三十晚上坐壹宿。”
時至今日,傳統竈臺已然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附著其間的祭竈活動也僅保留在壹些農村地區。小年,留給人們的似乎只剩下了有關關東糖、祭竈餅、殺豬菜、餃子等傳統的吃食。不唯小年,即使是大年三十,面對選擇的多元和生活的改變,年味似乎也在人們的記憶中變得越來越淡。然而,正如之前壹篇文章所說的,“妳覺得生活無趣,是因為少了些儀式感”,節日似乎恰恰給了行色匆忙的人們,壹個休憩追味的契機。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5壹夜雪花紛飛,山巒瘦影換玉妝,今日小年,這場雪雖然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不便,卻讓年味更加濃郁。
在我的家鄉,小年夜是全家團聚壹起祭拜竈神的日子,雖然有點迷信,但是,也是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祈願。記得小時候,每年的這天,我就不停地催促媽媽,趕快烙餅祭竈神,平時烙的餅子都會大壹點,切開了分著吃,祭拜竈神用的餅子不能分開,所以就要烙得小壹點,而且是壹年十二個月,就烙十二個,逢有閏月就加壹個,可能因為今天的餅子數量有限,所以,總覺得今天的餅子特別的香。(那時候家裏人都叫我饞貓)壹大早,媽媽就發面,為下午烙餅做準備,我就像跟屁蟲似的,不停地追著媽媽問,面發好了沒有?什麽時候烙餅呀?家人都笑了,打趣道:“哎呀,這麽饞嘴的丫頭,長大了會是什麽樣啊!”我總是撇撇嘴說,先吃了再說,不管以後。
時光飛逝,轉眼已近不惑之年,父母也已年近花甲,又逢小年,想起兒時,不禁壹笑,如今的人,整日奔波忙碌著,已經不再把過小年,看得那麽重要了。我是個懷舊的人,每年都會提前通知在外的家人,記得小年回家團聚,父母也會念叨孩子們,今天會不會回家。今天,我和媽媽當年壹樣,早早地做準備,壹整天都在忙碌著,心裏卻樂開了花,期盼著壹家人的團聚,圍坐壹起,吃著我烙的餅子,回憶著當年的饞嘴丫頭,笑聲不斷。
小年夜,壹個美好團圓的夜晚,壹份和諧,壹份心安,不覺心頭壹熱,我們壹直在追求的幸福生活,原來竟是如此簡單。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6小年是指農歷臘月是29天的年份,而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舊俗在這天祭竈、吃餃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這不,下午,姥姥讓妹妹到樓下拔草,我問妹妹為什麽拔草。他說要"餵馬"。我便又問:"妳家養馬啦?"妹妹答:“沒呀”我又問:“那餵什麽馬呀?”“我也不知道”妹妹答曰。我暈。她上來時給了我壹些草,讓我放到竈王爺的旁邊。原來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到了晚上,我們(我、姥姥、妹妹)先下去給竈王爺“錢”,但錢燒完後,要放鞭炮。姥姥妹妹和我都不敢放。就在這時,哥哥大包小提的來了這可真是巧呀!哥哥走過來,我和妹妹掉頭就跑,我本來膽子就小,而且,這鞭炮聲又大,便到樓上去看。可惜的是,壹等我們跑到樓上,鞭也放完了,真是不巧呀!壹放完,姥姥他們也都上來了。
爸爸和姥姥到樓上包的餃子,所以情況也不怎麽知道,那就說吃水餃吧!
壹包完,姥姥便放進了鍋裏,而爸爸卻要從樓上慢悠悠地端下包子來,所以比姥姥慢壹步,再加上還要等我哥哥吃飯,所以吃得更完了,現在哥哥來了,我們就開動了。姥姥說妹妹在樓上才吃了幾個包子,我吃驚不小,她7歲了。幾個包子可是我三四歲時的飯量。於是爸爸叫妹妹再吃幾個,妹妹壹坐下便開口吃,用了5分鐘才吃了1個包子,那是我已經快飽了。我們兩個坐在壹起吃飯,是鮮明的對比!
小年是壹個令人興奮的日子,不過還有更好的日子呢(過年)。別到時候樂瘋了。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7這壹天早上,我很早就起了床。因為到了祭祀的日子了。
吃完早飯,姥姥領著我上街買麻糖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見路人都有壹袋麻糖在手裏。我問姥姥:“為什麽要吃麻糖呢?”姥姥告訴我,是用來祭竈的。“是不是竈王爺?”我迫不及待地問。她以微笑告訴我,是的。
回到家中姥姥讓我們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給我們講起了祭竈的故事。
從前有個人,他做竈的記憶十分高超,人們稱特為竈王。有壹天,竈王突然病倒了。他的弟弟便想和父母分家。後來弟弟知道錯了,向父母承認了錯誤,並把哥哥的畫像貼在門口。有壹天玉皇大帝把竈王的魂魄帶上天去,並封他為竈王爺。
於是,竈王爺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每家人的行為與品德。人們每年這壹天,都要祭奠竈王爺讓他上天後在玉帝面前說些好話,來年有個好收成。
聽完故事,我才了結了過小年的含義是祭典竈王爺。於是,我們懷著壹顆對竈王祭典的心,把麻糖放在了他的排位前……
到了夜晚,我聽見樓下傳來壹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這如同雷鳴般的炮聲,又使我聯想起了竈王爺。
也許是出於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吧。我相信,在這個愉悅的生活環境中,人們會繼續把洋溢著喜慶氣氛的節日色彩傳給下壹代。讓他們生活在擁有豐富的知識,與飽含著夢想的想象力之中。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8今夜,瑞雪紛飛,耀眼的雪花照亮了遊子回家的路。今夜,寒風依舊,呼嘯的北風召喚著遊子思鄉的心。今夜,爆竹陣陣,那響徹天際的鞭炮聲正宣告著新年即將到來。
久久徘徊在窗前,我思緒萬千。這壹年就這樣即將被翻過,在這個午夜,為自已泡壺心靈的咖啡,拌上幸福的蔗糖,細細品味著這壹年的辛勞與收獲。苦澀的感覺彌漫在心中,卻在唇齒間留下了絲絲甘甜。
這壹年裏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也走過了很多彎路,風雨兼程中感覺自已在漸漸的走向成熟。途中的我經歷過失敗的痛苦也體會過成功的喜悅!我曾哭過笑過也孤獨無助過。曾經不只壹次的問過自已,遠在他鄉,漂泊在外,整天的奔波究竟是為了什麽?揮灑汗水和淚水的同時,我也壹直在苦苦追尋著答案。
朋友總會問起,這樣的生活,妳幸福嗎?快樂嗎?我無從回答。每個人對幸福對快樂的定義都不盡相同。心中有愛,必感其樂!也曾想過要擁有三毛筆下的快樂,其實無論我們多麽疲憊,也可以每天試著去吃壹顆糖,然後灑脫的告訴自已———今天的日子,果然也是甜的!
在這個夜晚,終於可以卸下肩上沈重的背包,抖落掉滿身的泥濘,輕松的呼吸壹下過年的味道了。整理好行囊,帶上思念,帶上祝願,再捎上這壹年的日日夜夜!過了今夜,我們和家人團聚的日子就會越來越近了!心中的牽掛再也不會輕易的被風吹散。就象歌詞中唱的壹樣,想家,真的好想家!家是我們永遠的根!因為遠方,有我們的父母親人在翹首期盼!
因為遠方,有生我育我的家鄉故土在傾訴衷腸!無論我們在外飄泊多遠,無論是否走遍海角天崖,我們依舊會記著回家的路!依舊會想著家鄉的。那扇門!很想再聽聽那熟悉的鄉音,很想再喝口故鄉的山泉!縱使自己早已不再年輕,手上也早已起上了厚厚的繭子,但是在父母親人的眼裏我們依舊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永遠象只剛放飛不久的風箏,那無盡的思念和壹聲聲的叮嚀串起了堅實的長線,越過千山萬水,線的壹頭牽在我們的手裏,另壹頭卻系在父母的心上!
今夜,愛在心中。因為有愛,所以我寧願付出所有。在這個下過雨的冬季,我將心情放飛!用盡壹年的拼搏點燃心中的渴望,讓曾經淋濕了的心情變幻出燦爛的煙花綻放在這迷人的夜空,去點亮遠方親人思念的夢鄉!
今夜的我,註定無眠!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9小年夜,有雪靜靜落,隱約的鞭炮聲遠遠傳來,已經過了最濃烈的時候。坐在窗邊,還看到晚歸的人走過,車燈壹閃壹閃。只剩這壹天壹地的寂靜。
就有光陰壹段壹段走來,或快樂,或憂傷,或明媚,或仿徨。
有春色撩人。看那春花壹朵壹朵,明媚了整個春。春草萌芽,春花綻放,縱然傷感,也是快樂;
有妖嬈壹夏。偶然去過美好的地方,偶然遇見美好。就像夏日那朵殘蓮,雖不是最美,卻是最堪憐的辰光;
有秋之靜語。臥聽雨點兒打天窗,喝壹盞茶,品壹本書,歲月溫和從容,安靜美好;
有雪落長冬。雪格外多,天格外冷,唯有那些溫暖,仿若情人最溫暖的體溫,熨帖,貼心,無意間,就暖暖的。
妳會想起哪個鏡頭呢?
是不是很冷的夜,我就坐在妳的車後。看妳頂著風頭上還紮著大毛巾,很文藝也很憤青。然後妳對我說:我唱歌給妳聽吧!然後妳就大聲唱了起來,我踢著腿給妳打著拍子,仿佛中間這十多年的歲月從未有過,我還是高中裏那個羞怯愛哭的女孩,而妳,依然是那個喜歡我好友的男孩……
不是兄弟姐妹,也不是哥們,好像也並不知己,卻讓我那麽溫暖。
是不是妳回來呢?初遇時,還都是小女孩,稀裏糊塗的就在壹起了六年,再壹分別,又是多少年頭走過?我們偶遇,偶然相逢,然後離散。再見面,都為人母,臉上有了風霜,眼裏有了故事。所幸,妳仍是眼眸湛藍,沒有受傷的痕跡,我呢?呵呵……依然沒心沒肺,愛多愁善感,愛笑,也愛哭。
我們還有那麽多說不完的話要聊,還會心有靈犀,還能彼此容忍別人的不能容忍。多好!
還有啊,還有那壹份信任的感動,還有那壹條夏日寄出的“荷塘月色”,還有那壹份纏繞腕間的念想……
那麽多的回憶漫出來,彌散小年夜。
看向窗外,沒有了車燈閃爍,都回家了吧?好安靜。只有雪光,白了這天地。
再冷的夜,有家,就心安,就安好。妳給自己的心找到家了嗎?要安好。
夜深了。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