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葡萄牙語澳門,英語澳門),簡稱“澳門”,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拱北接壤,西與珠海市灣仔、橫琴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相距60公裏,南臨中國南海。由澳門半島和氹仔、陸環島組成,陸地面積32.8平方公裏。[1]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留權。1887、12、1日,葡萄牙通過外交文件手續正式占領澳門。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100多年的東西方文化碰撞,澳門已成為壹個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澳門歷史街區於2005年7月6日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3]
澳門是國際自由港、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壹、世界四大博彩城市之壹,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其著名的輕工業、旅遊業、酒店和賭場使澳門繁榮昌盛,成為世界上發達和富裕的地區之壹。
1,20211月5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截至2020年0時,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83218人。
澳門過去是壹個小漁村。它的真名是濠景或濠景澳,之所以被稱為“澳門”,是因為它在當時可以被稱為“澳門”。澳門及其附近地區盛產牡蠣(即生蠔),所以後人將這個名字改為更優雅的“郝靜”。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簡介》中說:“郝靜之名見於明史。東西五六英裏,南北壹半,有南北兩個海灣,妳可以在那裏停泊。或者像鏡子壹樣圓的南北海灣叫鏡子。”由此名稱衍生出濠江、海靜、靜海等壹系列澳門別名。
澳門這個名字源於媽祖。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從明朝廣東地方政府獲得澳門居留權,成為第壹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在媽祖廟附近登陸,並向當地人詢問這裏的地名。因為他們在媽祖廟旁邊,當地人回答媽祖,所以澳門被命名為澳門(媽祖廟的葡萄牙音譯),大陸經常被拼寫為澳門。
澳門考古發掘,特別是1995環島周圍黑砂沙丘出土的彩陶和玉器,被鑒定為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代文物。與此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與近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出土的同類文物屬於同壹文化體系,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民就已在澳門勞作。
澳門、綠環、黑沙等地早就是中國大陸原住民的足跡。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就生活在這些地區。因此,在澳門和珠海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蘆葦和壺,也有戰國時期的陶器。
澳門在秦朝以前屬於百越之地。自秦朝以來,它壹直是中國的領土,屬於南海縣。澳門古稱濠景澳,與廣州香山縣有著密切的歷史關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象山就已經是壹個由100多個島嶼組成的陸地。大約在3世紀前(即秦始皇統壹中國時),澳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於南海郡番禺縣。420年(金元Xi二年),澳門屬新會縣豐樂縣。
590年(隋煬帝十年),廢棄的新會縣改為寶安縣,757年(唐至德二年)廢棄寶安縣,改為廣州東莞縣。南宋以來,澳門屬於廣東省廣州市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士傑率軍曾駐紮於此。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這裏形成了小村莊,靠捕魚和耕種為生。元代屬廣東省宣傳部廣州道,轄治廣州,明代屬廣州府。晚清以前屬廣州府,路治肇慶,府治廣州。
南宋被推翻時,大量中國人定居在澳門半島。當數十萬南宋軍民從福建撤退,乘船抵達澳門時,有些人可能會踏上這個半島汲取淡水和尋找食物,有些人甚至會把這個荒涼的地方變成藏身之地。澳門半島上的沙裏頭土地廟名為“永福古社”,據說建於南宋末年。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王霞、鎬京等地已有居民定居。從那以後,澳門人口有所增加,但由於地方小,耕地少,產品少,基於生活的繁衍並不容易。直到16世紀中葉,也就是明世宗嘉靖年間。
從65438年到0553年,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生活。盡管葡萄牙人從1557中尋求到了明朝在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在這裏仍設有政府辦公室,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到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會議公約草案》和《中葡和解通商條約》(1928年到期),才通過外交文書手續正式占領澳門。
1622年,荷蘭人進攻葡萄牙從明朝租借的澳門,被擊敗(澳門之戰)。
起初,葡萄牙人被限制在澳門南部居住。1623年,葡萄牙政府任命馬塞洛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在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而聞名。明末清初西學東漸在該地區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壹度對世界經濟的運行發揮了重大作用。
自澳門被葡萄牙占領以來,葡萄牙人壹直在澳門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壹般居民感到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之良刺殺澳門總督開始,到1966年2月3日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引發的“壹二·三”事件,表明人民對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已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承認澳門被葡萄牙非法占領,這是澳門第壹次回歸中國。由於當時缺乏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周恩來提議暫時維持澳門現狀。
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以“壹國兩制”的方式解決歷史遺留的澳門問題。
從65438年到0986年,中葡兩國政府就澳門問題進行了四輪談判。
1987 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的聯合聲明》及其兩個附件。根據聯合聲明,澳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對澳門實行壹國兩制,並保證澳門人民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 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通過了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1999之前是葡萄牙統治下的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99 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的見證下,澳門第127任總督韋啟立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第1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在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進行澳門政權交接。次日(65438+2月21日)上午,澳門人民迎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015 12 16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自2065438年2月20日起施行。199965438+2月20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同時廢止。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是五星蓮花綠色旗。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五星、蓮花、橋和海水組成的綠色旗幟。長寬比是3:2。五顆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國家統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含苞待放的荷花是澳門居民喜愛的花卉品種,這不僅與“蓮花島”的古稱、“蓮地”、“蓮幹”、“蓮花峰”的舊稱有關,也象征著澳門未來的繁榮發展。三片花瓣表示澳門由澳門半島和兩個附屬島嶼氹仔和綠環組成。橋梁和海水反映了澳門自然環境的特點。底色象征和平與安寧,寓意澳門被中國領海包圍。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上有五星、蓮花、橋梁和海水圖案,以綠色為背景。區徽中間有五星、蓮花、橋和海水,周圍用中文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字樣,葡萄牙語名稱“澳門”代表澳門。區徽的含義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的含義相同。
澳門特別行政區以“教區”為行政區劃單位,澳門有七個教區和壹個教區。然而,“教區”不是壹個正式的行政組織,沒有法律地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澳門半島豐順堂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北緯22° 11‘,東經113° 33‘)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岸,東海岸與香港相望,北部的澳門半島與廣東珠海相連,南部由氹仔、陸環和魯超組成。[5]
領域
由於沿海填海造地,澳門的總面積不斷擴大,從65,438+00.28平方公裏逐漸擴大到32.8平方公裏(包括國務院於2009年10月29日批準的澳門新城360公頃和3.6平方公裏),面積約為華盛頓特區的65,438+0/。澳門包括兩個離島:澳門半島、氹仔和綠環。[5]
半島北部與中國大陸相連,南部分別通過加勒比大橋、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與當仔相連。至於氹仔和路環,則由壹條2.2公裏、6車道的連續高速公路連接。[5]
陸地部分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與廣東省陸地邊界相連。邊界包括:壹是以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壹段,即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北部邊界為區域邊界。二是關閘澳門邊檢大樓西側雅礱江段,起於關閘澳門邊檢大樓西側與雅礱江澳門岸交匯處,止於沿雅礱江至規劃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珠海出入境大廳西南邊境線與雅礱江澳門岸交匯處。雅雍河其他河段以河流中心線為界。
在近海部分,過去習慣的水域管理範圍被明確為85平方公裏的海域。其界限包括:壹是內港段,即內港錨地和內港航道北段。二是魯澳水道段,即魯澳水道(規劃)東界。第三個是澳門南部,即秦恒島大窩山最南端所在緯度以北的海域。四是澳門東部海域,以九洲港航道西側、Ya 13-1天然氣管道西側和澳門開展管理活動的海域邊界為界。五是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段。第六,在澳門北部,以等距離線法劃定兩地邊界。
澳門有前泥盆紀和泥盆紀地層,實地看到的沈積巖出露在石牌灣以南的半山公路周圍,公路狹長,臺子北部出露粘質砂巖或泥質砂巖。澳門第四系包括沖積層、海相沈積物、殘積物、崩積層和人工沈積物,它們大多位於地表,覆蓋了該地區的大部分基巖。[9]
澳門巖漿巖分布廣泛,均屬侵入巖,有中酸性巖、酸性巖、基性巖脈等多種巖石類型。澳門巖墻包括偉晶巖、基性巖和應時脈。根據地槽理論,包括澳門在內的整個地區屬於華南褶皺系的贛湘桂粵褶皺帶和東南沿海斷褶帶的結合部,是以斷陷為主的山間坳陷和三角洲盆地。大地測量表明,在地殼運動的垂直方向上,盆地及其兩側仍遵循以斷層繼承性和斷塊差異波動為特征的新構造運動特征。[9]
地形學
澳門的地形由低山和平地組成,南高北低。澳門的最低點是南海的海平面,海拔0米,最高點是科洛亞內托,海拔172.4米。[5][9]
澳門曾經是廣東省中山市(原名香山縣)南端的壹個島嶼,矗立在大海中,與當代的近海島嶼沒有什麽不同。後來由於西江泥沙沖積,澳門與內地之間沖積出壹片沙洲(蓮莖,今關閘路),與內地相連,成為壹個半島。
澳門半島有蓮花山、東望陽山、炮臺山、西望陽山和法師山,澳仔島有觀音庵、大澳山(姬靜山)和小澳山,環島周圍有九澳山和疊石塘山。澳門的海岸線長937.5公裏,形成了南灣、東灣、淺灣、北灣、下灣(上圖在澳門半島上)、氹仔灣(氹仔灣)、九澳灣、珠灣、黑山灣、荔枝灣(上圖在公路環線上)等眾多可供船舶停泊的地方。
澳門三面環海。壹年有兩次太陽直射,輻射強,蒸發強。具有熱量充沛、水汽充足、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同時也具有熱帶氣候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約為22.3℃,年溫差為11 ~ 14℃。2007年的年平均氣溫為23.2℃。春夏多雨潮濕,秋冬相對濕度低,降雨量少。臺風季節為5月-6月,7-9月最為頻繁。澳門北鄰亞洲大陸,南臨熱帶海洋南海。它既受來自大陸的中高緯度大氣環流的影響,又受來自海洋的低緯度大氣環流的影響,因此冬夏季環流轉換明顯,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統計,2017年末澳門總人口為6531000人,住戶人數為191500人。【10】【11】【12】2017年新生人口6529人,出生率為10.1‰,新生人口性別比為107.5,女性。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占65,438+00.5%,而成年人口(65,438+05-64歲)的比例下降了65,438+0.0%至76.7%,死亡率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分別為3.3‰和2.4‰。[10]
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2019第四季度澳門總人口為67.96萬人,按季度增加3.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1.74萬人,女性人口362200人。[13]
1,20211月5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截至2020年0時,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83218人。[14]
民族
漢族居民占該地區總人口的97%,葡萄牙語(包括本土葡萄牙語)和菲律賓居民占3%。澳門的華人大多來自廣東珠江三角洲。
雇用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統計,2017年整體失業率為2.0%,本地失業率為2.7%,勞動參與率(70.8%)及本地勞動參與率(64.7%)分別減少1.5及0.5%。外籍從業人員179500人,其中28.5%從事酒店和餐飲業。
澳門的人均GDP是中國最高的。主要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澳門經濟規模較小,但高度外向型。它是中國兩個國際貿易自由港之壹,貨物、資本、外匯和人員自由進出。它也是該地區稅率最低的地區之壹。它具有單獨關稅區的地位,與國際經濟聯系密切,並與歐盟和葡語國家有著傳統和特殊的關系。[16]
2016年澳門GDP為33944.72億澳門元【17】,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二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7.8%下降到2016年的6.6%,第三產業的比重從。[18]
2017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錄得4042.0億澳門元,實質增長9.1%。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7年6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計澳門經濟在2018年將實質增長7.0%。2017年,綜合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2%。2017年出口總額增長12.3%至1128億澳門元,入境遊客總數為3261100萬人次。主要貿易夥伴包括中國大陸、歐盟、美國、中國和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