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美麗的菊花
菊花又叫黃花,屬於菊科,品種繁多。中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以來栽培菊花就很普遍。菊花是長壽之花,也被學者譽為賞菊的壹種。
霜是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喜愛它,贊美它,因此經常舉辦大規模的菊花展。菊花展自然在重陽舉辦,因為菊花與重陽的淵源太深;所以重陽又叫菊花節,菊花又叫九華。賞菊已成為重陽節習俗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宋代《東京夢中國錄》卷八:“九月重陽,人人賞菊,且有數種。它的黃色和白色雌蕊被稱為“萬寧菊”,粉紅色的雌蕊被稱為“桃花菊”,白色的雌蕊被稱為“木香菊”,黃色的圓形雌蕊被稱為“金陵菊”,純白色的雌蕊被稱為“西戎菊”。到處都是。”明代《陶安夢》中記載:“兗州少沈氏之氣襲宮。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竈、其盤、其盒、其盆角、其觀器、其杯盤、其壺、其杯、其褥、其酒;它的面食,它的衣服圖案,都是菊花人晚上點蠟燭,蒸幹,顏色不止幾層。宴席結束後,取下蘆葦簾露出來。”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花九者為菊。每年重陽節,有九朵花和數百盆的財富之家都會裝飾壹個寬敞的建築,有壹個前廊和壹個輕盈的後廊(前廊高而後廊低,前廊低而後廊高,這是壹個高和低的比喻)。那些堆積在四面八方的被稱為‘九花塔’。”在《賈青錄》中,我記錄了在蘇州賞菊的活動。我說:“菊花最初盛開時,養花和養虎的農民曬幹了數百盆(大腹小口的古代器皿)並把它們帶進了城市。人們買瓶子洗作為獎勵,或者五個和七個器皿壹套,煮好的鐵絲放在梗裏,果然可以抑制背部。或在廣亭樓為玩家堆砌數百盆,而縐紙是壹座山,號。菊花山。而且茶館特別紅火。”其他書籍中也有賞菊的記載,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仍會組織大型菊花展,菊花被紮成各種動植物、人物等造型,非常漂亮。
攀登高峰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壹是爬山。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升天節”。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攀登高峰
早在西漢時期,《長安誌》就記載了人們在九月九日遊覽漢朝都城。在東晉時期,有壹個著名的“帽子從龍山上掉下來”的故事。據《晉書·孟家傳》記載,九月重陽節,晉朝大司馬桓溫和參軍將軍孟佳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壹座山),孟佳在山上觀賞山景,不知道帽子被風吹走了。桓溫讓人寫了壹篇作文來嘲笑他,但他沒有示弱。他的作文答辯壹時傳為佳話。南朝阿良人吳浚在《續齊之和》中記載了壹個神奇的故事:汝南人與費長房同遊山水。費長房讓他讓家人在重陽節制作絳囊,綁上山茱萸的手臂,爬山喝菊花酒,這樣可以避免災難。桓景照辦了,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人們在重陽節期間避邪避災的心理。當然,人們爬山不僅僅是為了攀登,還可以觀賞山上的紅葉和野花,並喝酒吃肉來享受它,這樣可以將登山和野餐結合起來,使其更具吸引力。例如,隋代孫思邈的《千嶽金方陵》中說:“重陽節,我們必須觀賞葡萄酒和爬山,以便享受盛宴和享受秋天的雄心。酒須取山茱萸、菊花,方得醉。”記住隋朝的習俗與後世相似。在南宋,夢梁璐出版了五年:“日月飛梭,期待重陽。.....就是‘孟佳去龍山脫帽,元明去東籬賞菊’的那壹天,就是這個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天》第壹片:“今重於九,不耐菊花。試著找壹個高的地方,攜手拍壹張崔偉的照片。讓妳的眼睛照耀在萬仞蒼白的懸崖上,雲將保護晨霜,妳將知道我與妳同在。古寺倚竹,飛檐絕尖。”描述了重陽賞菊登高的魅力。明清時期,北京地區攀升頗高,又有《燕京歲時記》稱:“京師九月九日謂重陽。每年九月九日,人們都會提著鍋和荸薺,出門時爬得很高。南部有天寧寺、陶然亭和龍爪槐,北部有薊馬和凈化場,最西部有八個地方。詩歌和飲酒,燒烤和蛋糕共享,要求暫時的快樂。”無論文人墨客,都喜歡爬山後在山上野餐、燒烤。有些富人帶著窗簾、燒烤、車馬、樂器,爬上平臺和斜坡,支起窗簾、桌椅,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聽歌、看舞。比如晚清的慈禧太後每年都會在北海東邊的桃花山爬山、野餐、燒烤,並設置藍布圍欄,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臺等地,也有不少登山者。故宮的禦花園裏也有爬山。再比如廣州,爬白雲山的遊客比重陽還多,喝酒寫詩,非常熱鬧,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沒有小山,所以以上海南部的馮丹大廈和豫園的大假山為攀爬優雅收藏品的地方也很熱鬧。到了民國,我幹脆登上了壹座24層的國際飯店。近代有北京香山、山東牛山、江西南昌王騰亭等。也是高海拔的度假勝地。尤其是王騰亭,因為唐代王波在重陽節時在亭上寫下了《王騰亭序》而聞名世界。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鬥笠臺,紀念金代孟佳的鬥笠,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因為重陽節是秋天的節日,植物和樹木在節後開始枯萎,所以有壹種說法是在重陽節郊遊被稱為“刺青”,這與三月春遊的說法相對應。清代潘榮弼在《帝京歲時紀勝》中寫道:“(重陽)有壹醫,終日飲於郊,名曰‘刺青’。”這也是壹個富有詩意的名字。關於爬山習俗的起源,說法不壹:壹種可能來自古代對山神的崇拜,認為山神可以拯救人們的災難。因此,人們應該在重陽節去山裏玩以避免災難。也許最初是為了祈求好運而崇拜山神是必要的,然後它逐漸變成了壹種娛樂活動。(在古代,人們認為“九是老陽,陽極必須改變”。9月9日,老陽的數字既是月份又是日子,這是不吉利的。因此,產生了壹系列避兇求壽的活動,這並不是魏文帝曹丕所說的“適壽”之數。這是《烏紗帽》中的觀點,是明代新陳代謝的產物。到了重陽節,秋收已過,農事相對清閑。此時,山野的野果、藥材等正處於成熟季節,農民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植物原料,用於副業生產。這種在山裏的聚會被農民稱為“小秋收”。爬山的習俗最初可能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重陽之日,則更晚了。這意味著從壹開始就把它作為壹個象征並促進它的功能,就像它適合在春天種樹壹樣,所以人們設立了植樹節。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合登高望遠。
裴山茱萸贊菊花
重陽節有祭拜山茱萸的習俗,故又稱“山茱萸節”。山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人們也喜歡在重陽節戴菊花。山茱萸被稱為“辟邪翁”,菊花也被稱為“延壽客”。裴山茱萸
山茱萸是壹種可以用作中藥的水果,因為產於無棣(今江蘇和浙江)的山茱萸品質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月椒或矮子。它是壹種常綠小喬木,幾乎可以長到十多英尺高,羽狀復葉,初夏開綠色和白色的花,像胡椒種子壹樣強壯。秋季後成熟。果實嫩時黃色,成熟時變紫,具有溫中止痛、理氣的功效。山茱萸的葉子還可以治療霍亂,根可以殺死昆蟲。《本草綱目》說它辛辣芳香,性溫,能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戴山茱萸可以辟邪避禍。重陽節拜山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插茱萸可以避難和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壹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這叫山茱萸袋,還有壹些插在頭上。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穿的,在壹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記載了山茱萸參加重陽節的情況。除了戴山茱萸,人們還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歷朝歷代都很流行。在清朝,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以去除邪惡和汙穢,從而吸引好運”。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朝,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互相贈送。事實上,重陽山茱萸類似於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目的是消除昆蟲和防止蛀蟲。因為重陽節後是十月小春,天氣回暖了壹會兒;在重陽之前的壹段時間裏,秋雨潮濕,秋熱尚未消退,衣服容易發黴。這個時候正是桂花盛開的時候,所以人們稱之為“桂花蒸”,所以此時必須預防昆蟲。山茱萸有壹點毒,可以殺蟲。制作山茱萸膠囊的習俗就是這樣來的。然而,宋元以後,佩山茱萸的習俗逐漸變得罕見。其變化的原因很可能來自重陽節的重心轉移。在早期人們的時間生活中,重陽強調避邪和消災。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不僅關註當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的生活給予更多的期望並祈禱長壽和延長。因此,“延壽客”(菊花)的地位終於超過了“避邪翁”(山茱萸)。
紙鷂
放紙貓頭鷹是徽州人慶祝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徽州的民間重陽節主要以紙飛鶩為特色。這種習慣不僅在徽州流傳的民歌中有所描述,在光緒的《徽州府誌》中也有描述。紙鷂
紙鷂現在也是風箏了。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在五代以前,它在北方被稱為“紙風箏”,在南方被稱為“風箏”。徽州“紙鳶”的稱謂明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稱,具有“南北雜糅”的味道。春秋時期開始出現風箏,最早的類型都是鳥。相傳,作為壹個公共災難(魯班),他“將竹子切成壹只鶴,並將其放飛”並“制作了壹個木鳶以見宋城”。這裏的“竹鵲”和“木鳶”都是風箏的原型。然而,當時沒有紙,它只能用竹子制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引十萬大軍在垓下圍攻項羽,用牛皮做風箏,吹笛之人奏思鄉曲,聲聲悲憤,楚軍八千弟子皆散”。這裏說的漢代風箏,只是牛皮做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問世後,出現了紙鳶,並出現了“紙鳶”和“風箏”的名稱。“鳶”這個名稱的出現在五代時期就有記載,《詢草錄》中說:“鳶,即紙鳶,又稱風鳶。五代初,葉莉在宮中做了壹個紙鳶,為戲引路收集風,然後用竹子作為風箏頭的笛子,使風進入竹子,聽起來像阿正,叫風箏。”唐朝以後,風箏盛行,清明節被定為風箏節。宋代以後,風箏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起來。從那時起,風箏的形狀不再局限於像喜鵲、風箏和鷂這樣的鳥,而是昆蟲、魚和神。明清以後,風箏制作已成為壹種非常精美的手工藝藝術。徽州民間的紙鷂改變了其原有的外觀,多為方形平面和尾部,其形狀與民間所附的門神和神位相似,因此懷疑是神雕風箏的簡化。在徽州民間,風疹的產生極其簡單。拿壹根彎曲的竹子和壹根垂直的竹子,拿壹張正方形的紙,附上尾巴並調整線,然後飛起來。有壹種沒有尾巴的方形紙,略大,被稱為“貓頭鷹奶奶”,因其飛行時的穩定和穩定而得名。此外,偶爾還會發現其他形狀的紙貓頭鷹。在重陽節,人們經常在街道上和野外爬山和放風箏,這既適合孩子也適合大人,而且也很壯觀。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放風箏大多是在清明。在重陽放紙鸮可以說是徽州特有的民俗。原因很難知道。然而,從惠州的南方氣候來看,時間似乎相當合適。雨季在清明節前後,春雨不斷。這個時候顯然不適合放紙貓頭鷹。然而,秋高氣爽,重陽節前後風力強勁,根據傳統習俗,人們不得不爬山和進行戶外活動。這個時候放紙貓頭鷹是天時地利人和。
吃重陽糕
除了上面提到的喝山茱萸、菊花酒和吃菊花食品外,崇陽還有許多飲食風格,其中最著名的是吃蛋糕。在北方,吃重陽糕的風特別大。重陽蛋糕
據《西京雜記》記載,在漢代,九月九日是吃蓬餌的習俗,也就是最初的重陽糕。魚餌是古代的蛋糕。“李周”攜帶用於祭祀或宴會食用的誘餌。漢代就有小米餅,可能和今天的餅不遠。蓬餌,想必類似小米餅之類。到了宋代,吃重陽糕之風盛行。糕與糕諧音,吃糕是為了吉祥之意,因此受到人們的青睞。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制作隨意,有“粗花糕”“細花糕”“金錢花糕”等。貼壹些香菜葉作為標誌,中間放上橄欖、棗、核桃等粗糙的幹果;有三層或兩層精美的花糕,每層都夾有精美的蜜餞幹果,如蘋果、桃子、杏和棗。錢花糕和細花糕基本壹樣,只是小壹點,就像“錢”壹樣,多是上流貴族的食物。據說,早些年,人們不在面餅上放棗和栗子,也不蒸糯米和黃小麥制成的粘餅,這種粘餅看起來像帶“金面”和“銀面”的花餅。有壹首詩描述了重陽糕的制作:彩雲:篝火在響,機器在夜忙。織工壹喝完高登酒,雨還下得很大,店裏到處都是蒸好的棗糕。9月9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初衷,孩子頭上頂著壹塊蛋糕,嘴裏說著什麽,祝願孩子萬事如意。精美的重陽糕應該制作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含義。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插上壹面小紅紙旗,並點燃蠟燭。這可能意味著“點燈”和“吃蛋糕”而不是“爬山”,以及使用紅色的小紙旗而不是山茱萸。如今,重陽糕仍然沒有固定的品種,重陽節在各地吃的軟糕被稱為重陽糕。重陽糕不僅自己在家吃,還會餵給親朋好友,稱為“送糕”;我還邀請我已婚的女兒去家裏吃蛋糕,稱之為“英寧”。
喝菊花酒
菊花,中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第壹次霜凍時,只有這種草茂盛。由於其獨特的性格,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筆下,就有“晚膳秋菊落英”的說法,即吃菊花花瓣。漢代就有菊花酒。魏朝時,曾在重陽把菊花送給鐘舞,希望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河南南陽山有壹戶人家,因為喝了滿是菊花的甘谷水,所以比較長壽。梁的《采菊東籬下》有“采菊東籬下,明珠相映,晨曦微露”之說,也是采菊東籬下的壹種釀酒之舉。直到明清時期,菊花酒仍很流行,明代郜璉的《遵生八記》中仍有記載。這是壹種受歡迎的健身飲料。重陽節
在重陽節,中國有喝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視為重陽必飲的消災祈福“吉祥酒”。中國的菊花酒釀造早在漢魏時期就已流行。據《西京雜記》載:“菊花自在,收莖葉,釀雜粟。明年九月九日煮好了就可以喝了,所以叫菊花酒。”晉代陶淵明也說“酒能治百病,菊能治衰老”。後來,喝菊花酒逐漸成為壹種民俗,尤其是在重陽節。《荊楚歲時年譜》記載:“九月九日,裴棨食蓮耳,飲菊花酒,延年益壽。”明清時期,菊花酒中加入了多種草藥,效果更佳。其制備方法包括將汁液與菊花壹起煎煮,用酵母和大米釀酒,或加入生地、當歸和枸杞。菊花酒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因為它可以疏散風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有“治頭風、清耳目、除瘺管、治百病”的功效。在古代,菊花酒是專門為第壹年的重陽節釀造的。9月9日,采摘剛盛開的菊花和少許綠色枝葉,與糧食混合釀造,然後壹起用來釀酒,並在第二年的9月9日飲用。據說喝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來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暈、降血壓、減肥、瘦身、補肝氣、寧胃益血。這是壹個喜慶的季節,秋高氣爽,菊花盛開,窗戶柵欄下壹片片金黃。除了爬山插茱萸,親戚朋友們還互相邀請壹起喝菊花酒,壹起欣賞黃花,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詩人,賞菊飲酒,吟詩作賞,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佳句。因為菊花酒,重陽成為祭祀酒神的酒神節。例如,根據“山東民俗重陽節”的介紹,山東啤酒廠在重陽節祭祀酒壇之神,而酒壇之神就是杜康。在貴州省仁懷縣茅臺鎮,每年都要用藥來釀酒。傳說釀好酒是因為1999年陽氣旺盛。每當第壹次釀酒時,老板都會在貼有“杜康祖師之神”的地方點燃香燭,並擺放供品以祈禱釀造順利(見“在中國采取英國民俗的記錄”)。在湖南寧遠,每年九月初九,“重陽酒競酒慶”。這些習俗表明重陽與酒的關系很深。
在此段落中編輯當地習俗
除了以上常見的習俗外,各地還有壹些獨特的節日。重陽節在陜北是收獲的季節,有壹首歌是這樣唱的:“九月,將是重陽,所以秋天收獲很忙。小米,小米,漲漲漲。”陜北的重陽節在晚上,白天是收割打谷的壹整天。晚上,在樹梢上,人們喜歡吃蕎麥面和煮羊肉。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小山,生火,談論壹切,直到雞叫才回家。晚上爬山時,許多人會摘壹些野菊花放在家裏的女兒頭上,以辟邪。在福建莆仙,人們遵循蒸九層重陽米果的古老習俗。中國古代有重陽“吃餌”的習俗,即今天的糕點和米果。宋代《玉燭集》雲:“九日食後飲菊花酒者,屆時將收獲小米和糯米,因其味黏而能品嘗新事物,因而成為壹種習慣。”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在《閩酒曲》中說:“驚聞節近重陽,手提籮拾野香。玉杵搗成青粉而濕,珍珠謂之郎味。”近代以來,人們將米果改造成了與眾不同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稻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取出瀝幹水分,與水混合並研磨成漿,加入明礬(溶於水)並攪拌,加入紅糖(與水煮沸以制成濃縮糖液),然後將其放在蒸鍋上,鋪上幹凈的烹飪布,然後舀入米漿九次,蒸幾分鐘後煮出,並在米粉上塗上花生油。這個米果分九層,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面分明,半透明。它香甜、柔軟、可口,而且不粘牙。尊老敬老是重陽最好的禮物。在壹些地方,人們也有機會在重陽爬山,祭掃祖墳和紀念祖先。莆仙人重陽祭祖多於清明,故有三月是小清明,九月是大清明的說法。由於莆仙沿海地區,九月初九也是媽祖升天的紀念日。村民們經常去媽祖廟或梅州的天後宮和宮廟祈福。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豐富了新的內容。1989年,中國的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在這壹天,各地要組織老年人爬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格。
河北省
9月9日在香河縣,有公婆的家庭會互相贈送禮物,這被稱為“追節”。永平地區未來的晴天和雨天都取決於重陽的天氣。如果重陽節下雨,這幾天也會下雨。周顛縣沒有山,縣內的人比重陽節爬塔的人還多。
山東省
昌邑北部的人們在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句諺語:“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罪。”鄄城人把重陽節稱為財神的生日,家家戶戶都烤蛋糕祭祀財神。鄒平在重陽祭祀範仲淹。在過去,染坊和酒廠也在9月9日祭祀坦克之神。滕州的女兒結婚不到三年,避免回父母家過節。有句話叫“回老家過重陽會殺了婆婆。”
陜西
在西鄉縣的重陽節,親朋好友贈送菊花和菊花糕。學者們以詩和酒互相獎勵據說婦女們可以在這壹天口授山茱萸,這可以治愈她們的苦惱。
江蘇省
重陽節那天,南京人把五色紙鑿成斜面,連成旗幟插在宮廷裏。在昌州縣重陽節吃壹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巫溪縣重陽節吃重陽糕和九品湯。
上海
上海豫園在重陽節舉辦了壹場菊花晚會,晚會以新穎、高貴、稀有三個等級來評判。
浙江省
重陽節紹興府互相拜訪,親友有喪事才哭拜英靈。桐廬縣準備豬和羊在9月9日祭祀祖先,這壹天被稱為秋天的節日。同時,在重陽節將粽子綁起來互相贈送,這被稱為重陽粽子。
江西省
德興縣9月9日割晚稻。
安徽省
銅陵縣把第九個重陽節作為迎山神的龍燭節。砍竹砍馬取樂據說可以驅除瘟疫。
湖北省
五常縣在重陽節釀造葡萄酒。據說這裏釀造的酒最清澈,久釀不壞。應城縣的重陽節是許願的日子,甚至家家戶戶都在這壹天祭拜房社天足之神。
福建省
在長汀縣,毛豆節被稱為毛豆節。在海城縣的重陽節放風箏是壹個遊戲,它被稱為“風Chak”。
廣東省
甚至在四川重陽,男孩和女孩聚集在城外回答歌曲,全州人民觀看。南雄府邀請茅山道士於九月九日成立太後會,所有想生孩子的年輕女子都會來參加。陽江市在重陽節那天放了壹個紙鳶,上面綁了壹個藤弓,在半空中非常響亮。臨高縣的人們在重陽節早起,每個人都齊聲大喊“抓山貓”,這是和平和繁榮的好兆頭。
廣西省
在懷集縣,重陽被視為元帝啟蒙的日子。男女老少從城裏出來,他們都用大炮與上帝比賽。9月9日在隆安縣,牛羊被允許自行采食。俗話說:“九月九日,牛羊自會守食”。
四川省
舊時,南溪縣的文人聚集在龍騰山的岑山樓紀念詩人岑參,被稱為“岑會館”。按照老民俗,重陽前後要用糯米蒸酒、做醪糟。俗話說:“重陽節蒸出來的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爬山的傳統習慣。賞大好河山,賞名勝古跡,已成為藝術節的壹大盛事。時至今日,“幹坤必勝,我輩共攀高峰”“東風不可留,冉冉自高峰起”“九月新樂,三農慶秋”等名言仍在民間傳唱
河南省
中國開封菊花節於1983年舉行。開封是唯壹壹個舉辦菊花年會的城市。壹年壹度的秋風強勁,黃色的花特別香。開封菊花俱樂部就像壹棵大樹,深深地紮根在開封的土地上,深深地紮根在開封人民的心中。它的影響,就其廣度而言,已經遠遠超出了開封的邊界,聞名中外;就其深度而言,它已經遠遠超出了“賞菊”的具體含義,而是作為壹個成功的載體和平臺,展示了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蘊,演繹了經貿和旅遊的“大戲”,促進了開封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開封菊花會深深紮根於古城熱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遠在唐代就已初具規模。唐代詩人劉禹錫曾這樣形容開封菊花:“朵朵菊花黃,滿園盡如霜”。到了北宋時期,開封菊花更是聲名遠揚。重陽節期間,人們不僅在花市上進行菊花比賽,而且還會養菊花、插菊花枝、掛菊花燈籠、喝菊花酒,甚至在宮廷裏舉行“菊花花會”。在《東京夢中國》中,有賞菊遊客“在城市中跳舞”和“以不同的意義旅行”的記錄。明清時期,開封的菊花種植和賞菊仍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遊覽開封禹王臺時,留下了“楓葉落綠霜花菊疊白”的著名詩句,今天保存在禹王臺公園的“乾隆禦制碑”上就鐫刻著這句詩。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開封人民愛菊的傳統習俗愈加濃厚。每年10的金秋時節,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人士養菊賞菊,花市賣菊、沿街賣菊是壹道獨特的風景。市園林部門也多次舉辦不同規模的菊花展。1983年開封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決定將菊花命名為開封市“市花”,“菊花節”的會期為每年的10時至18+00時。南陽市以“祝您健康長壽”、“白頭偕老”、“闔家歡樂”等美好的詞語為主要內容,號召大家參加這場盛大的比賽。當然,妳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喊出獨特的話語。屆時,99名老人將壹起參加登山比賽,登頂後將舉行吶喊式登山比賽。工作人員將根據選手的聲音使用分貝計決定比賽的排名。清豐縣的孩子們在重陽節玩紙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