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聽我說#
《三毛流浪記》曾是多少代人歷久彌新的童年記憶,作為《三毛流浪記》作者張樂平老先生的家鄉人,怎能不熟知張樂平老先生的生平過往,怎能道不出流浪的小三毛的前世今生?
周三,雪後初晴,女兒所在班級全體孩子在老師帶領下,乘上大巴車,開始了期待已久的張樂平紀念館尋訪三毛之旅。
壹路歡聲笑語,當抵達位於綺園景區的張樂平紀念館時,暖暖的冬陽透過樹梢照耀在孩子們的臉上,那是壹張張,充滿童稚卻又渴求新知的小臉蛋兒!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文學巨匠巴金老先生題寫的“張樂平紀念館”幾個大字,清碩質樸頗有風骨。巴金老先生祖籍據說為嘉興,文學作品又與張樂平老先生的漫畫同樣,以求真向善為主題。我私下揣測,或許這便是先生題字的初衷了。孩子們尚未讀過《家 春 秋》,願有機會他們亦能瞻仰這位文學大師留下的足跡。
進入門廳,孩子們的第壹站是張樂平老先生生平事跡展廳。展廳以作品陳列加文字說明等形式,分幾大部分,介紹了先生的生平過往。
第壹部分:蘆葦當做筆,灘地是紙張
此句出處應當為《宋史 歐陽修傳》的成語“畫荻教子”,引用在樂平老先生的家世背景及童年啟蒙階段,讓孩子們從通俗易懂的字裏行間,明白先人成就卓越所經歷的艱苦與不懈的堅持,從而更懂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
孩子們邊聽小講解員的介紹,邊嘖嘖感嘆蘆葦亦能當做筆,相信通過這壹番探究,意義深遠。
第二部分:初入漫畫壇,海上把名揚
時代及家庭背景的影響,張樂平老先生15歲開始赴上海開始他的獨立謀生之路,之後的歲月,熱愛繪畫的初衷不改,先後做過學徒、繪圖員、插畫師等,逐漸在畫壇嶄露頭角,並於1935年創作了舊 社會 孤兒“三毛”的形象,旨在表現舊中國流浪兒童的苦難生活,揭露不合理的 社會 制度。
張樂平老先生這飽含悲憫與關愛的創作,於是才有了流傳至今依然深深吸引我們的關於三毛的電影故事片、木偶片。
第三部分:以筆作刀槍,畫家上戰場
和平時期的孩子或許以為戰爭是傳說,然而在樂平老先生的青年時代,我們的祖國的確曾遭受侵略,無數的小朋友都曾流離失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樂平先生以畫筆作刀槍,帶領抗日救亡漫畫宣傳隊,投身革命,為祖國的獨立與人民的自由幸福而戰。
第四部分:精心繪巨作,影響深遠廣
抗日戰爭結束後,樂平老先生回到上海繼續漫畫創作。依然是三毛的形象,《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等開始在報刊連載。這些傳世的漫畫,在壹代代人中影響深遠。
今天,我們在其中讀到的舊 社會 的那些不公,三毛歷經的許多苦難,都是畫家飽含的家國情懷與對我們青少年兒童的關愛。
第五部分:開拓藝術路,適應新情況
祖國解放了,張樂平老先生壹邊繼續藝術創作,壹邊義賣作品,籌款建立了收容流浪兒童的“三毛樂園”。沒錯噢,這便是我們現在經常遊玩的“三毛樂園”的前身了。同時,老先生還在許多兒童報刊雜誌為兒童作畫,深入學校和少年宮輔導小朋友。他曾多次榮獲“全國先進兒童工作者”稱號噢!
第六部分:劫後重提筆,老驥顯輝煌
這兒的“劫”,亦是中國近代史中壹道嚴重的創傷,相信隨著孩子們學習 歷史 ,品讀 歷史 ,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伴隨小小講解員的壹路解說,孩子們欣賞著壹張張圖片,細讀著壹段段文字介紹,或深思、或感嘆。孩子們根植心中的三毛形象,想必已經從壹個抽象的卡通人物,升華為壹種精神與情懷。
藝術的星星之火,近代史的歲月沈澱,會否在他們的心中燎燃呢?
了解完張樂平老先生的生平事跡,孩子們在展廳開始了自由參觀。
他們或欣賞漫畫家筆下的先生,或觀看關於三毛的動漫電影,或隔著櫥窗尋覓著自己想讀的漫畫圖書;也有小同學蹲下來,細細打量著樂平老先生生前的衣物文具,小腦瓜裏想必已經飛遠到那個年代,去探究更具象的畫家的生平過往。
參觀完展廳,孩子們壹路欣賞著漫畫作品,上到二樓,在美術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壹場三毛漫像的創作活動。
待到老師講解完畢,創作室裏安安靜靜的,只聽到紙筆在沙沙作響,壹幅幅小三毛的卡通形象躍然孩子們的紙上。
用眼看、用耳聽、打開心扉去感受,舞動畫筆去描繪:自然的聲音! 情感 的力量!生活的真諦! 歷史 的震撼……
藝術的教育從來潤物細無聲!
半日的參觀結束,孩子們在巴金老先生的題字前合影,壹掃參觀過程的嚴肅與深沈,興高采烈乘車返回校園。
紀念館門外,冬陽雖美好,卻依然有些寒涼,然而小朋友哪管冬的蕭瑟啊!
這樣壹程與三毛零距離接觸的 歷史 與藝術的洗禮,引導孩子們***同緬懷逝去的歲月,感恩現代的和平,從而啟迪他們心懷真誠與善良,更懂仁慈與關愛,去迎接他們即將遠程跋涉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