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雖然歷史悠久,但在南北朝時期只是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濟寧原為不起眼的濟州,治於巨野。1150年巨野水災,才移濟州在現在的地方。元滅金後,巨野水患頻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府治,因濟水南會泗、北會汶,州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故名“濟寧府”。此時的濟寧,雖為府治,但名聲平平,壹般城鎮而已。元代至元年間,途經濟寧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為濟寧的崛起帶來生機,平平濟寧由此而逐步走上繁榮昌盛之路。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約1800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壹。她與萬裏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世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標誌和象征。
大運河的貫通,為沿運地區城鎮的形成和興起創造了優越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聚集,在此基礎上,濟寧城迅速崛起。濟寧地處大運河中段,是京杭運河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水旱碼頭。經運河南可達江淮,北可抵京畿,為南北傳輸要地。被稱為河漕“要害之沖”和“咽喉”之區。
元、明、清三代繁盛壹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壹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江北小蘇州”之號自此名揚天下,濟寧成為名副其實的魯西南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最能體現濟寧民居風貌的就是竹竿巷以及與它相聯接的幾條街道。
它沒有北方四合院的矜持,也沒有江南粉壁飛檐的輕柔,卻又摘取北方幾分穩重和南方的幾分靈巧,這就是濟寧建築文化特色。“江北小蘇州”正是恰如其分的評價。
濟寧自古有四爻、八景、三塔、七寺、十八閣、七十二衙門之稱,城區內歷史文物,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分布城關各處,自運河暢通後,伴隨著商業的興旺發達,宗教文化也相繼滲入,更兼清康熙、乾隆屢次南巡,幾度駐蹕濟寧,給濟寧留下了許多與名人、勝跡相關的地名民謠。
濟寧民間有名句俗語:“生在蘇州,玩在杭州,穿在廣州,吃在濟寧州”。濟寧的吃出名是由於其地理環境決定的。濟寧臨河濱湖,水產豐富,濟寧人利用這些天時地利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飯菜名吃,清末民初,濟寧的飯店酒家遍布大街小巷,從高檔的魚翅全席到風味可口的包子、火燒等壹應俱全,有的雖經營壹種食品,卻是做工精細,風味獨特,頗受人們的青睞。濟寧市民廣為流傳的就是對這些飯菜小吃的評價。清代經營飲食者已達600多戶,其中經營面食及各式小吃的有500戶,菜館逾百戶,較大的就有10多家。
因地處水鄉,所以濟寧廚師的拿手菜多是湖鮮、水產;因運河南北商旅雲集,所以菜品兼取南北風味。濟寧菜大大豐富了魯菜系統。
濟寧是魯菜的發源地之壹,地方小吃種類繁多,特色鮮明。尤其是孔府菜、孔府糕點和微山湖全魚宴等地方飲食,在海內外具有較高的聲譽,是不可不嘗的美味佳肴。
濟寧小吃在歷史上就是熱點之壹。濟寧人多經商,早晨應酬開市,來不及做早點,人們便多有上街買早點的習慣,至今此風猶存。生意人和手工業者又常熬夜,所以夜宵也多。加上運河船隊停滯時間長,做飯不便,街頭小吃就興隆起來。
有壹首順口溜可以說基本概括了濟寧餐飲業的菜譜。
豬肝子,羊肚子,
燒雞燒鵝燒鴨子,
炒雞絲,炒肉絲,
鴨絲、牛絲、核桃絲,
白汆丸子幹炸魚,
米粉肉,糖溜魚,
幹爛肉絲汪蝦仁。
濟寧小吃在歷史上就是熱點之壹。濟寧人多經商,早晨應酬開市,來不及做早點,人們便多有上街買早點的習慣,至今此風猶存。生意人和手工業者又常熬夜,所以夜宵也多。加上運河船隊停滯時間長,做飯不便,街頭小吃就興隆起來。孔府菜的基礎也是濟寧菜,但因經常接待皇族貴賓,所以孔府菜又吸收了不少宮廷菜的華貴。講究色、香、味、形、器、意、禮“三精”、“四美”,色、香、味不必解釋,“形”者,即造型美,現代術語叫做“雕塑感”;“器”者,杯盤碗盞要考究;“意”者,菜名要文雅吉祥又妙趣橫生;“禮”者,上菜順序及擺放位置規矩嚴格。微山湖全魚宴榮獲了"中華美食宴席特別獎"、"最佳宴席獎"。
來到微山湖,不能不嘗這裏的全魚宴。它采用微山湖所產鮮魚,講究清湯和奶湯調制,註重酸、甜、麻、辣、鹹味的搭配。“霸王別姬”、“鯉魚跳龍門”等是代表。
聽說微山湖上的“全魚宴”中,最香也最樸實無華的壹道菜就是“燉小魚”。漁民將新捕上來的拃把長的小魚三下五除二地刺凈,在湖水中快速涮洗壹下扔進鍋裏,只略放油鹽,別的香料都不加,那鮮嫩的滋味就足以饞掉人的下巴了。
微山湖,由微子而得名。微子是殷紂王的庶兄。紂王無道,微子數諫不聽,憤而出走,死後葬於微山島。湖泊形成後,依山取名為微山湖。
遊覽微山湖的最佳時間是每年陰歷7月至9月,這時萬畝荷花盛開,遊人可乘船湖上賞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