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曹雪芹的最愛
豆腐制作過程
步驟1:泡黃豆。
第二步:研磨豆子。
第三步:用沸水稀釋磨碎的紙漿。
第四步:將豆漿裝入布袋,濾出殘渣,放入水桶中,再次加水,濾出殘渣。
豆腐制作過程
第五步:將過濾後的豆漿煮沸。
第六步:將鹽水混合,放入煮沸的豆漿中四次。
第七步:加入鹽水後,豆漿慢慢變成豆腐花,豆腐花裝箱。
第八步:包好紗布,放在壓板上,然後壓上重物,壓出水來,這就是豆腐成型。
認識豆腐
豆腐是壹種營養豐富、歷史悠久的食品。大眾對豆腐的喜愛,推動了豆腐制作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豆腐的主要制作工藝是制漿,即將大豆制成豆漿;二是凝固,即豆漿在熱量和凝固劑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即豆腐。
豆腐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富含優質蛋白質,被譽為“菜肉”。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這種健康食品壹直受到大家的喜愛。但是,要想充分發揮豆腐的營養價值,就需要註意良好的搭配。
豆腐發展史
中國是豆腐的發源地。相傳淮南王劉安的母親喜歡吃黃豆。有壹次母親因病不能吃整粒黃豆,劉安叫人把黃豆磨成粉,怕粉太幹,就沖了些水,煮成豆漿,又怕味道淡,就放了些鹵水,鹵成了壹坨,也就是豆腐花。淮南王的母親吃了很高興,病情好轉,於是豆腐流傳下來。
豆腐的制作大概是劉安在組織方士煉丹時發明的。煉金術士在煉金術中使用了許多礦物質和無機鹽,偶爾發現石膏或其他鹽可以將豆漿凝固制成豆腐。宋代著名詩人朱彜說:“種豆得豆,精疲力盡,心爛。知淮南則得春布。”並自註“傳世豆腐原是淮南王。”
李明《本草綱目·谷豆腐》:“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豆腐古文化
歷代文人的作品中有很多關於豆腐出現的描述。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包含了大量關於豆腐烹飪的知識。比如第四十壹回大觀園,賈母擺了兩席,鳳姐給了劉姥姥茄子。(茄子董的配料是“五香豆腐幹,揚州人稱之為幹茶”。)
第八回寫寶玉向尤氏要了壹碟“豆腐皮包子”,送給晴雯。清蒸魚、素雞、素烤鴨等。以豆腐皮為主要原料,配以蒸魚、烤雞、饅頭等。以豆腐皮為配料,以筍蝦絲為湯料,豆腐皮為包皮。因此,“豆腐”飲食在曹雪芹心目中已占有壹席之地。
豆腐古詩
蜜酒歌(施)
臘苔、烤青蒲菜、爛蒸鵝鴨是壹鍋。
煮豆當奶油脆,高熱油燭很蜜酒。
劉秀葉《素食詩十三首》(宋註壹)
種豌豆難得,累死心爛。
如果我知道王懷的技術,我會得到春布。
豆腐(鄭源雲端)
種豆在南山下,霜降舊鮮。磨流烹清泉。
色比土脆凈,香比石髓濃。味道不止美,五味不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