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陶淵明集序》原文以及翻譯是什麽?

《陶淵明集序》原文以及翻譯是什麽?

原文: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不忮不求者,明達之用心。是以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於道,親己之切,無重於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處百齡之內,居壹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駒,寄寓謂之逆旅,宜乎與大塊而榮枯,隨中和而任放,豈能戚戚勞於憂畏,汲汲役於人間。

齊謳趙女之娛,八珍九鼎之食,結駟連鑣之榮,侈袂執圭之貴,樂則樂矣,憂亦隨之。何倚伏之難量,亦慶吊之相及。智者賢人居之,甚履薄冰。

愚夫貪士競之,若泄尾閭,玉之在山,以見珍而招破,蘭之生谷,雖無人而猶芳。故莊周垂釣於濠,伯成躬耕於野,或貨海東之藥草,或紡江南之落毛。

譬彼鴛雛,豈競鳶鴟之肉,猶斯雜縣,寧勞文仲之牲。至如子常、寧喜之倫,蘇秦、衛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卒如其言,豈不痛哉!又楚子觀周,受折於孫滿,霍侯驂乘,禍起於負芒。饕餮之徒,其流甚眾。唐堯,四海之主,而有汾陽之心,子晉天下之儲,而有洛濱之誌。

輕之若脫屣,視之若鴻毛,而況於他乎?是以至人達士,因以晦跡。或懷厘而謁帝, 或披褐而負薪,鼓楫清潭,棄機漢曲情不在於眾事,寄眾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

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誌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誌,與道汙隆,孰能如此乎?

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故加搜求,粗為區目。白璧微瑕者,惟在 《閑情》壹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壹者,卒無諷諫,何足搖其筆端?

惜哉!無是可也。並粗點定其傳,編之於錄。嘗謂有能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亦乃爵祿可辭,不勞復傍遊太華,遠求柱史,此亦有助於風教爾。

翻譯:

炫耀賣弄自己,想娶自嫁,是沒有教養的男女的醜陋行為;不嫉妒不貪求的人,他們的心光明通達。所以說聖人隱藏聲名才華,賢人躲避俗世。

什麽原因?懷藏道德的很高境界,是不要超越“道”的規範;愛惜自己,最重要的是註重自己的身體。所以說“道”在自己壹邊,自身就平安,“道”不在自己壹邊,自身就要受到傷害。

在壹百年之內,壹輩子當中,時間快得就像白駒過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應該和大氣壹樣散散合合,隨著時間任意放縱,怎麽能總是為擔心的事情操勞,庸庸碌碌的在人間生活!

即使有善於歌舞白齊僮趙女供怡樂,有各種珍稀的美食,豪華氣派的車馬,錦衣玉器的貴重,快樂倒是快樂了,憂愁也隨之而來。禍福相互轉化難以預料,慶賀與哀悼相互依存。

智慧賢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貪婪的人,爭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產在山中,因為珍貴被發現最終被開采;蘭草生在山谷,就算沒人觀賞也依然吐出芬芳。

所以莊周在濠水邊上垂釣,伯成在田野耕種,有人寧願在東海邊販賣藥草(安期生的典故),有人寧願在江南用鳥獸的落毛織衣服(老萊子的典故)。

就像鴛雛的那樣的瑞鳥,怎麽會和鳶鴟爭奪腐肉吃;就像那區區海鳥,怎麽配獲得臧文仲的祭祀呢!至於子常、寧喜之輩,蘇秦、衛鞅這類人,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猶豫。

沈迷於它從不後悔。主父偃說:“活著享用不到五只鼎規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真的像他所說的那樣,豈不令人痛心!又楚莊王問周鼎的大小輕重,被王孫滿羞辱。

霍光官雖是漢武帝親信,因為鋒芒太露而導致身後災禍。貪婪的人,非常的多。唐堯,是天下的主人,卻有隱居在汾陽的意願;子晉是天下的儲君,卻有隱居洛濱的誌向。

放棄君位就像脫鞋壹樣不在乎,看待君王就像鴻毛壹樣輕,更何況其他人呢?所以高明的人,總是隱藏自己的才能。有人懷揣治國安邦之策拜見皇帝。

也有人穿著粗布衣服背柴生活,有人在清靜的湖上悠閑地搖動船槳,他們放棄鉆營的心計去漢水幽深之處。他的本性不在從政,把別人幹公事的心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陶淵明的詩篇篇都有酒,他本意卻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爾不群,言辭精彩,跌宕豪邁,超過眾多的文章,抑揚爽朗,沒有能跟他比大氣的。

如寬廣的白色的波浪順流東去,氣勢磅礴直沖雲霄;談時事則有針對性而又引人深思;論抱負則曠達而率真。加上貞潔的誌向從不放棄,安於道義,苦守節操。

不以親自耕耘為恥,不因窮困而苦惱。如果不是聖賢,擁有堅定的誌向,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誰能達到這種境界?

這就是大家愛不釋手的原因。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粗略地分類編目(結了壹個集子)。白色的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閑情賦》,揚雄所說的作品要起到勸百諷壹的作用。

在他的《閑情賦》裏卻始終沒有諷諫的意思,哪裏值得寫出來呢?可惜啊!陶淵明不寫這篇就更好了。我簡陋的給他寫了傳記,收錄在這個小集子裏。

我曾說有能理解陶淵明的文章的人,追名得逐利的欲念就會消除,粗鄙吝嗇的想法就會去掉,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豈只仁義之道可以遵循。

連官爵俸祿也能舍棄,也不必遠遊西嶽華山,去像老子壹樣成仙成道。那麽,這個小集子也有助於教化世人。

擴展資料:

解析:

《陶淵明集序》文第壹部分論述陶淵明歸隱原因:《序》文論述陶淵明歸隱的社會原因時說:“齊謳趙舞之娛,八珍九鼎之食,結駟連鑣之遊,侈袂執圭之貴,樂則樂矣,憂亦隨之。

何倚伏之難量,亦慶吊之相繼。智者賢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貪士競此,若泄尾閭。”這正是當時社會的生動寫照。盡情的聲色之娛,精美的飲食享受,盛大的出遊,顯赫的地位。

可謂極盡人間之樂也,然而傾刻間喪身斃命,榮華富貴頓時化為烏有。在這貪士蜂爭的社會,智者賢人如履薄冰,歸隱便是合情顧理的事了。

人物介紹: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

東晉末到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壹次出仕,為彭澤令。十壹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

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麽要這樣做。

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壹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義熙十壹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征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征。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壹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

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謚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誌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

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壹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壹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

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紹:

蕭統(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祖籍江蘇武進)人。南朝梁代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長兄,母為丁貴嬪(丁令光)。

天監元年(502年)十壹月,蕭統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於中大通三年(531年)去世,謚號“昭明”,葬安寧陵,故後世稱其為“昭明太子”。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蕭棟即位,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蕭詧建立西梁,又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廟號高宗。

蕭統極富同情心。他十二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錯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 刑官答應了,於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

事後,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梁普通年間,由於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

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當時世風好奢,蕭統“欲以己率物,服禦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蕭統性愛山水,不好音樂。

曾經泛舟後池,番禺侯軌盛稱宜奏女樂。蕭統不答,詠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於色。

他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省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

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後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

在義西蕭皇塘村壹帶的地裏勞動,經常可以挖掘到壹些破碎的磚瓦。而民間傳說,在很久以前,這壹帶經濟曾經較發達、人口眾多,不到四五平方公裏的山溝,就有村莊18個。

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時,天遇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餓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敗蕭條。

此時梁朝大興佛教,昭明太子蕭統巡視各地,代父親在全國各地選擇地方建造寺廟。這壹天他來到義烏,聽人說義西大旱又生瘟疫。他為救民於水火,立即赴義西賑災。

他從吳店經野毛山往裏走,沿途只見百姓紛紛外逃謀生,壹路上他費盡口舌勸說百姓回鄉居住。當他來到蕭皇塘壹帶,只見十室九不全,村民個個有病色,已無法再正常生活。

他立即放糧賑災,然後又親自進山尋找草藥。他不顧山路崎嶇陡峭,荊棘遍野,為此他還扭傷了腳。經過眾人壹起艱辛的努力,他們找到了治療瘟疫的藥。

回村後他又親自為村民們熬藥送藥。村民服藥後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與村民壹起在村子西北面的壹口圓塘邊築壇做法事,親自誦經求雨。

法事做了7天7夜,天開始轉陰,但雨還是不見下來。他覺得可能上蒼怪他不誠心,又向村民打聽是否有更清靜的地方,村民說覆釜巖景色雄奇,清靜秀麗。

他壹聽不顧腳痛,拖著傷腳壹拐壹拐上山。壹路上他顧不上欣賞沿途美景,壹口氣登上巖頂。站在山頂,但見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壹條人工開鑿的石徑通巖頂,再無他途可攀。

腳下辟峰村落盡收眼中,崖邊幽竹秀木,清風徐徐,頓感心曠神怡。蕭統不由贊嘆道:“真是孤峰獨秀,佛門聖地。”於是他就跪在巖頭誦經求雨,老天終於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百度百科-陶淵明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