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課堂有效性,提高課堂效率,既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壹,也是教育教學的
實際需要。但是,目前我們的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反而很少關註這方面的研究與實踐。這樣,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耽誤了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效。
有專家做了壹個調查發現:目前中小學教師的無效勞動大約占50%。雖然這壹調查結果不能反映全部的事實,或許還使人覺得有些誇張,但有壹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無效教學的現象在各學科中都普遍存在。那麽,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呢?筆者通過大量的聽課、評課以及自身的教學反思,以語文課堂為例,擬從教學策略選擇、課堂提問藝術、課堂時間管理、備課的高效性四方面陳述。 壹、 選擇最佳教學策略 課堂存在的無效教學問題,很大原因首先在於教師對課堂教學策略選擇的問題,教師搞壹言堂、滿堂灌的現象由來已久。據陸怡如《積極學習》所述,壹項大規模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的教學方式產生的教學效率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
教學方式 記住率 教師講授 5%
學生閱讀 10% 視聽並用 20% 教師演示 30% 學生討論 50% 學生實踐 70% 學生教別人 95%
而現實中我們的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的比率卻差不多與之相反: 教學方式 采用率 教師講授 95% 學生閱讀 80%
視聽並用 70% 教師演示 65% 學生討論 45% 學生實踐 20% 學生教別人 5%
通過調查發現,53.5%的教師每節課講授時間為15-25分鐘,31.3%的教師講授25-35分鐘,14.1%的教師講授35-40分鐘,還有1%的教師講授超過40分鐘。事實證明,教師們現在使用得最多的教學方法竟然是效率最低的方法,這不得不引人深思。當然,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不能壹概而論,而要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但視聽並用、教師演示、學生討論、實踐
等有效手段是不是可以優先考慮,有條件的可以充分利用條件,沒有條件的可以努力創造條件,充分尊重學習心理學的規律,讓教師事半功倍。 二、 改進課堂提問藝術
有的教師課堂提問太簡單,學生可以異口同聲地回答,這樣的問題還是少提為妙,既然無需思考,對學生也沒有多大的幫助。有的課堂提問,拋出的問題像壹捆集束手榴彈,學生連問題問些什麽都記不住、理解不了,更遑論解決問題,於是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有的教師剛拋出壹個問題,馬上讓學生回答,中間只隔了壹二秒鐘,學生無暇思考就被點名回答,可見壹點互動的誠意都沒有,效果之差,可想而知。有的提問,新課剛開始後未作任何鋪墊預熱就直奔主題,有的問題則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導致無人能答,教師只好自問自答,自說自話,不但浪費了教學時間,還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
實施新課程後,有的教師以為理念要更新,就要想新花樣,卻不尊重教材,有的問題問得太空洞,脫離文本,只把文本純粹作為“用件”、“道具”,浪費了文本資源。比如最近在江蘇宜興舉行的全國第二屆“聖陶杯”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上,有位參賽選手執教《詩經?靜女》,40分鐘壹節課,課堂上卻用了15分鐘時間讓學生想像男女主人公約會的場景,遊離文本,教學效果也不見得好。如果能將這些時間緊縮壹些,擴展到《詩經》其他類似篇目的比較閱讀,效率可能更高、更佳。看到這些問題,避免這些問題,無疑對提高課堂有效性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 要重視對課堂教學時間的管理
壹堂課40-45分鐘,宜分為三大段來分配。根據學習心理學“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課堂的導入、學生求知欲的激發、教學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對新學知識的大致了解,這些前期準備非常重要,這壹階段時間大約10分鐘左右為佳。對文本的深入挖掘、由生到熟、由苦到甜為第二階段,在這階段中,可以設計各種符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的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與課堂氣氛,在熱烈而積極的求知氛圍中,讓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新體驗,這是關鍵的階段,估計用時20-25分鐘左右為佳。第三階段為提高、升華、回味階段,如語文課,就要遁著文本——文學——文化的逐層深入的路徑,打開學生視野,得到美的熏陶,獲得認知的成長,估計用時10——15分鐘為佳。當然,每堂課根據類型不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特點不同,時間的分配也不盡相同。但是,教師在執教之前必須對45 分鐘時間的安排成竹在胸,對時間的管理,就是對課堂高效的直接把握。 四、 提高備課的效率
1、提高備課的實用性。備課是有效教學重要壹環,但因為長期以來,學校對教師有教學常規檢查,而這種檢查,長年累月,陳陳相因,有的就演變為壹種刻板的程序,有的特別看重教師備課的卷面工整、備課的篇幅等所謂可以量化的指標。在這種誤導之下,教師就為檢查而備課,為備課而備課,到最後,也不知為什麽而備課。辛苦書寫的教案成了擺設,導致備課、教學兩張皮,形式主義,浪費時間。而有效乃至高效的備課,重在實質,重在對文本本身的深入解讀與課堂可操作性的研究,要充分預想到整堂課的走向、寬度與深度,備課,無非是把這種設計記錄下來,以便上課時作為“圖紙”來實施教學而已。詳案固然不是應付檢查,那麽簡案更應充分體現實用性,哪怕只是壹張卡片,上面也可以記錄板書、提問主要環節、時間分配的標註。以下是筆者在參加寧波市第十屆語文教壇新秀時上參賽課的簡案:
教學中,簡案另配以教學
PPT
,可將制作好的
PPT
用講義形式打印,放在壹邊,以配合
觀察教學環節。這樣,教師在課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教學流程,確保課堂教學管理的有效
性。
2
、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其他備課資源,充分吸收別人備課的
長處,加以合理利用、補充,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要在執教者本人對教材的深入理解、體
會基礎上,結合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班級特點設計教學環節。有位教師在相關調查問卷時
說得很好,或許能給我們的高效備課帶來壹些啟發:
“資源***享
+
結合本班學習實際
+
自我反思。第壹次備課:由於壹個年級所教學的知識內
容相同,因此,備課資料也可***享,如精品教案年級統壹購買,網上教案資源***享。資料相
對集中後,用打印的形式呈現出來。第二次備課:在集體備課的前提下,課前教師要二次備
課,要詳細批註和修改、增補刪改,有些甚至可以結合本班情況合並課時或者另外選擇重備。
第三次備課:課後應有本課的反思,以及錯例分析,還要對課後學生作業情況進行分析,以
便及時調整教案和上課策略。”
綜上所述,作為壹名教師,課堂應該是他的立足點,講臺是不是站得住,站住了能不能
立起來,很關鍵的壹點,要看他的教學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新課改的實施,必然要求減負
增效,於是對教師提出了基本的也是必然的課堂有效性要求。在這樣的要求面前,我們每壹
位壹線教師都要有應對的決心和行之有效的策略。是為獻計,也是對我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