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難的字是biang字。
它是西安壹個美食的名字,被人們叫做“biang biang面”,據說這個字其實是口語化的象聲詞。並且由於這個字書寫復雜,因此用電腦打不出來這個字,只能用它的拼音進行替代。
漢字是古代文字體系中唯壹壹個傳承至今的文字,大部分的漢字筆畫都比較簡單,不過有些字確實比較復雜,難以書寫,據說“biang”字由於是代表西安特色美食還有相關口訣記憶。
biang字書寫復雜,其中繁體字就有56畫,而簡體字也有42畫,由於其特殊性,大家就采用口訣進行記憶,這個口訣就是:壹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
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壹扭,右壹扭;西壹長,東壹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著車車進鹹陽。
漢字的演變: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但是在秦統壹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裏采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蔔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朱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
因甲骨文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壹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壹。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彜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
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彜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