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8月,近壹半受訪消費者希望線下餐飲服務能夠改善“信息安全”問題。掃碼點餐幾乎成了餐廳的標配。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是數字化升級的重要體現。然而,消費者對壹些餐廳強制掃碼點餐和掃碼後強制關註並上傳個人信息感到不滿,尤其擔心信息泄露。
報告:提升信息安全占比高。
報告顯示,在“目前北京線下餐飲服務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性價比、信息安全、品類豐富度和上菜速度等問題排在前列。其中,46.22%的消費者希望北京的線下餐飲服務在信息安全方面能夠進壹步優化。
線下就餐之所以能和信息安全扯上關系,“掃碼點餐”的點餐形式是主要原因。從許多餐廳可以看到,桌子上會有壹個掃碼點餐的標誌。消費者只需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下單。
然而,這種方便的形式引起了壹些爭議。北京商報今日記者采訪多位消費者後了解到,目前,部分消費者掃碼後需要關註餐廳微信官方賬號,或上傳昵稱、生日、手機號等個人信息才能進入點餐頁面。有消費者認為這種操作存在壹定的信息安全隱患。
“現在很多餐廳進入掃碼點餐頁面後,需要關註微信官方賬號或註冊會員上傳信息後才能點餐。”壹位“90後”消費者告訴記者,壹方面是懷疑這些信息上傳後是否會被泄露。另外,如果關註後不主動刪除,商家會壹直推送相關廣告。
此外,壹些消費者遇到“被迫”掃碼點餐的情況。采訪中,有消費者介紹,小兩口在燒烤東北菜、南洋茶室等餐廳時,向服務員索要菜單時被告知沒有紙質菜單,只能掃碼點餐。
商家:數字化升級是初衷。
面對消費者對信息安全的疑惑和反饋,北京商報今日記者也采訪了多家餐飲企業的負責人。對他們來說,企業的初衷只是提高運營效率和消費體驗。
報告顯示,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和消費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開始加入數字化行列。無論是掃碼點餐、送餐機器人還是AI菜品分析系統,看似高明之舉,實則是餐飲企業在數字化時代奮力前行的有力佐證。數據顯示,僅僅因為成本飆升倒逼企業數字化轉型,話題閱讀量就達到了92.4萬。
壹位餐飲品牌負責人今日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線上訂餐可以通過數字化運營進壹步降低成本,也是餐飲企業收集用戶數據的重要入口。通過數據,我們可以更準確地了解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並為企業在產品線調整方面提供數據支持,從而增強消費者的體驗。談到“強制”提供個人信息,上述品牌負責人解釋說,現在提供掃碼點餐技術的第三方平臺可以設置選項,即使沒有關註或提交信息,也可以順利點餐。
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者關於線下訂餐的信息安全問題的癥結在於提供的信息是否受到保護。壹方面是上傳後個人信息是否泄露,另壹方面是“入網”的線下就餐是否總會留下痕跡,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這些疑惑都是行業不斷發展過程中需要落實的問題。
中消協曾發文稱,部分餐廳不再提供人工點餐,要求現場用餐者在點餐前關註微信官方賬號或小程序,以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這不僅違反了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法律原則,還涉嫌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而且,如果保管不當,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可能會泄露或丟失。經營者可以利用新技術提高運營效率,為消費者提供便利,但首先應遵守法律法規,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新技術的應用不應成為限制消費者權利的工具、奪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借口和大眾消費的障礙。
律師:不能過度收集消費者信息。
目前,許多餐飲商家要求顧客掃碼點餐。在掃碼點餐的過程中,他們會收集消費者的微信昵稱、位置信息和頭像等信息,有些人甚至會收集手機號碼、生日和通訊錄等信息。對此,北京中統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莉認為,按照大眾的傳統消費習慣,完全可以在不提供任何個人信息的情況下,通過口頭點餐完成消費。
李莉強調,微信昵稱、位置信息、性別、頭像、手機號、生日、通訊錄等。,這些需要顧客授權的信息都是與食品消費無關的信息,消費者面臨著在沒有授權提供上述信息的情況下無法訂購食品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被動授權。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六條的規定,以處理為目的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制在最小範圍內,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因此,如果商家的掃描點餐設置為消費者未經授權無法完成點餐,使得消費者不得不授權並同意提供與餐飲消費無關的信息,那麽商家就存在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這不符合《民法典》第壹千零三十五條“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必要的原則,不得過度處理”的規定。
李莉建議,餐飲商家不得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商家不得泄露或篡改已獲取的個人信息;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將個人信息非法提供給他人。商家應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和存儲的個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被泄露、篡改或丟失。
李莉進壹步強調,個人信息被泄露、篡改或者丟失的,應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告知自然人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對於消費者來說,在外就餐可以對商家的掃碼點餐要求說不,並時刻註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北京商報記者郭張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