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壹個去過融水的人,每當與當地人討論起吃食,壹定會提及三防鴨。這是融水人的驕傲,是純凈山水帶來的恩賜。
三防鴨屬於廣西小麻鴨的壹種,是當地人長期封閉自繁自養形成的地方家禽品種,因主要分布在以融水三防鎮為中心的貝江流域,又以三防鎮為主要養殖區而得名。
在融水,能上桌的每壹只鴨,都不能辜負其“鮮香”之名。為了這份鮮香,當地人有壹套因地制宜的養殖方式,這種獨特的養育過程成就了它的獨壹無二。
融水地區河流豐富,水質清冽,為喜水的鴨群提供了天然的生活條件。融水人養鴨,大多放養,圍出壹個足夠大的區域,將鴨放養在河流、水庫、小溪、稻田裏,讓鴨群盡情嬉戲玩耍。三防鴨經過長期“野蠻生長”,身形健美,比壹般品種的鴨體貌略小,與其說是“嬌小”,倒不如說是矯健。足夠廣闊的活動區域,充足的運動空間,造就了三防鴨肉質細嫩緊湊,口感筋道。
肉質好讓三防鴨從眾多品種中勝出,但“鮮香”才是三防鴨最吸引食客的地方。融水人將所有的細膩與耐心,都奉獻給了餐桌上的這壹道美味。“圈以高山溪流,飼以野草昆蟲、魚蝦蚓螺”,食物與食物之間,自有特殊的交流方式。食物制作過程中,佐料香料固然能讓同壹種食材變化出七十二道風味,但那香味,終究與原材料存在隔閡,唯有源自食材與生俱來的味道,才是食物的精魂所在。融水人以香糯米糠作為飼養三防鴨的主食,讓每壹只鴨從吃下第壹口食物開始,便為調整內在的品質做準備。如果鴨子也有選美大賽,三防鴨大約已經贏在起跑線上。如此飼養出來的三防鴨,才能保證入口的每壹塊肉,都清甜可口、肉質鮮美、毫無膻腥之味,具有獨特的肉香。當地人有順口溜形容這壹苗山風味:“不腥不膻很適口,鮮香帶甜味兒全,皮薄油少多瘦肉,神仙吃了不想走。”
越是高品質的食材,就越要保留其原本的味道。三防鴨肉質本香,大烹大飪亦可,但最地道的吃法,還是白切。白切鴨的做法,看似尋常,其實暗藏玄機。老饕們連煮鴨的清水,也要衡量挑選壹番,而融水當地的條件得天獨厚,水質甘洌清醇,無可挑剔。但這世上,大多數是尋常的食客,煮鴨的水選擇無多,只能退壹步,在火候時機和溫度上多費壹點心思。
鴨子清理幹凈後,兩只爪子對折放入腹中,鴨腹放姜片與八角之類的佐料去腥增香,而後縫口,在煮沸的清水裏放入整只鴨子,中間為受熱均勻要多次翻動,至熟裝起,晾涼而後斬件。這過程不能有絲毫的馬虎,火候和時機的掌握,全靠掌廚者的經驗。其奧秘與玄機,唯有在入口後的驚嘆中,或能捕捉壹二。
斬件之後,放入盤中,肉塊堆疊,可見鴨皮白中略有黃色、油亮有光,肉質細膩,瘦而不柴,骨髓裏還可見幾縷血絲,聞之味道鮮香,入口細嫩香甜,誠不負“神仙吃了不想走”之名。當然,廣西人多喜歡以蔥姜剁碎成蓉,配以醬油細鹽調成蘸料蘸鴨肉食用,吃多而不膩。
古人雲:“諸禽貴幼,而鴨獨貴長。”鴨肉是禽類中少數以老為佳的肉食。壹道白切鴨,固然讓人垂涎不已,壹盅精致的老鴨湯,則盡顯主人的誠意,也更能將三防鴨的鮮香,發揮得淋漓盡致。燉爛的鴨肉,入口酥爛鮮醇,湯汁澄清,上面漂浮著壹層金黃的油脂。壹般而言,鴨湯最忌燉後還留腥膻味,但三防鴨沒有這個顧慮,反倒是成湯之後,更能激發鴨肉的鮮香味,讓人食指大動。
三防鴨是融水人待客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壹道 美食 ,以最引以為豪的食材,表示最大的誠意。婚喪嫁娶,鴨肉也是餐桌上的必需。誠然,在人們耳熟能詳的各地的烤鴨、醋血鴨、檸檬鴨、鹽水鴨名中,作為基本食材的三防鴨,並不為人所識所記,至今仍是“養在深閨人鮮知”,可若走進融水,這壹道苗山風味,便足以讓每壹個食客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