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樓蘭有哪些傳說?

樓蘭有哪些傳說?

樓蘭文化樓蘭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人文氣息的景觀。據考古學家研究,塔裏木河流域的人類活動已有壹萬多年的歷史。如果我們用壹條紅線將塔裏木河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廢棄的古城連接起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的所有古城都在公元415年突然消失,所有遺址都在距離今天人類生活50-200公裏的沙漠中。時至今日,盡管許多學者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樓蘭古城的興衰和消失,但它仍然是壹個巨大的謎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關註的焦點。輪臺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古烽火臺、木乃伊、古崖畫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壹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對樓蘭文化的興趣和熱情充分表明,樓蘭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人類。樓蘭是祖先留給霸州的不可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霸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對樓蘭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霸州人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和古老的西部文化。當21世紀即將到來時,時代為巴州人民提供了壹個絕佳的機會,即以經濟快速發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劃地開發樓蘭和古城的文化遺產。使它們為現代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事實上,這是樓蘭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新生。

【編輯本段】歷史上的樓蘭,據史書記載和《大宛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公元2世紀,樓蘭就是西域著名的“有城墻的國家”。它連接著東部的敦煌,西北部的焉耆和尉犁以及西南部的若羌和且末。古絲綢之路的南道和北道從樓蘭分叉。

中國魏晉梁倩時期西域都護府。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部。它是根據在“庫洛來納”遺址中出土的中文文獻命名的,與“樓蘭”和“陸璐文”相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人多次來到這裏進行盜竊和挖掘。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是西域三十六國之壹,與敦煌接壤,與公元前後的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基於《漢書·西域傳》、法顯和玄奘的記載。《西域史》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知望黔泥城,往陽關壹千六百裏,長安六千壹百裏。”有1570戶44100人。法顯說:“土地崎嶇而貧瘠。”俗人的衣服和漢人的壹樣,只是地毯的棕色不同。它的國王遵守法律。有4000多名僧人了解小乘佛教。在旅行結束時,玄奘三藏做了壹個非常簡單的說明:“從那時起,他向東北方向行駛了壹千多英裏,到達了故國南澗波,也就是樓蘭國。"

漢代的樓蘭國時而成為匈奴的耳目,時而歸屬漢,玩弄兩面派政策,在漢與匈奴之間周旋,巧妙地維護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各國的交通樞紐,漢不能越過這壹地區與匈奴作戰,匈奴也不能假借樓蘭的力量威脅漢朝。漢和匈奴都盡力推行軟化樓蘭的政策。

漢武帝派渤王侯張騫出使大月氏,但未能締結攻守同盟。之後,他派遣軍隊討伐遙遠的大宛王國,並多次向西域各國派遣使節。當這些使者經過樓蘭時,樓蘭不堪重負,甚至殺死了使者。漢武帝終於出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投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到漢朝當人質。樓蘭還派了壹個王子去匈奴,說他在匈奴和漢之間嚴格中立。此後,當漢遠征軍進攻匈奴的壹個諸侯國時,樓蘭王與匈奴聯系並在該國設下埋伏,這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出兵討伐樓蘭,迫使都城屹立於泥城。樓蘭王非常害怕,他立即打開城門道歉,漢武帝讓他監視匈奴的動向。公元前92年樓蘭王去世,在漢朝被扣為人質的太子回到王位。王子非常傷心,不想輕易回國,他的哥哥繼承了王位。新國王不久前去世了,匈奴人借此機會與在自己國家被扣為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壹起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壹驚,急忙派使者去說服新建立的國王到漢廷將他作為人質,但沒有成功。隨後的兩三年裏,漢與匈奴之間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穩定。樓蘭的邊境靠近玉門關,中國使臣經常通過這扇緊閉的大門前往西域各國,途經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風像龍壹樣將流沙拋向空中,使行人失去了生命。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由於中國使臣多次辱罵向導,樓蘭拒絕服從他們的命令,他們之間的關系惡化。漢武帝終於派刺客刺殺了新君。為了嫁給在漢廷被扣為人質的王子,壹個名叫瑪姬的人被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害怕被暗殺。漢武帝以護國為名,出兵屯樓蘭境內,從而獲得了討伐匈奴等西域國家的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朝的力量減弱,樓蘭再次背叛。

【編輯本段】樓蘭失蹤之謎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路過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這個地方已經是“天上無鳥,地下無獸,到處都是,只有死人的骨頭是標誌耳朵”。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樓蘭在經歷了近500年的輝煌後逐漸消失,無聲地消失在歷史舞臺上。

公元4世紀後,樓蘭王國突然消失。

據《水經註》記載,東漢以後,由於塔裏木河中遊註水河沿改道,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領65438+萬士兵來到樓蘭,還從鄯善、焉耆、龜茲等地召集了3000名士兵,日夜向樓蘭註水,以緩解樓蘭的缺水問題。然而,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盡了最大的努力和嘗試來疏通河流,但樓蘭古城最終因缺水而被廢棄。

據說樓蘭的死是人類違反自然規律造成的。樓蘭人盲目濫砍濫伐導致了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異常、瘟疫流行、水源減少和鹽堿堆積,最終導致了王國的必然滅亡。

不管怎麽說,有壹點是肯定的,對樓蘭人的最後壹次打擊是瘟疫。這是壹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傳說中稱為“熱巢病”。壹個村莊患壹種疾病,壹個家庭死亡。面對巨大的災難,樓蘭人選擇了逃離——就像之前的大遷徙壹樣,他們是被迫的。樓蘭國崩,人盲目逆塔裏木河而行。哪裏有樹和水,他們就去哪裏;哪裏有生命,他們就去哪裏,而且盡可能多的去。樓蘭人欲哭無淚。當他們上路時,正趕上前所未有的沙塵暴。這是壹場被埋沒在天空的大戰。天很黑,飛沙走石,聲音像幽靈壹樣。理想之城倒塌了,消失在陰霾中...

至此,輝煌的樓蘭古城從歷史中無聲地永遠消失了。雖然逃難的樓蘭人世世代代夢想著復興樓蘭,但夢想只能是夢想。而且,在夢的最後,即使是做夢的人也不能等待和消失。樓蘭仍然是沙塵暴的領地和死亡王國。

樓蘭:漢代時在西域俗稱鄯善國,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部,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有專家指出,孔雀河和車爾臣河匯入塔裏木河,經庫魯克河進入羅布泊。羅布泊是古代樓蘭的生命之源。羅布泊的遷移使樓蘭的水源枯竭,導致植物死亡,導致氣候惡劣。樓蘭人如果繼續留在這裏只能等死,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這座城市,樓蘭古城將消失在歷史中。

不少學者也認為,古樓蘭的衰落與社會人文因素密切相關。我國古籍記載,古樓蘭國最後存在於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北方的許多民族成了諸侯,相互爭鬥。而樓蘭是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爭和掠奪破壞了樓蘭的植被、交通和商業地位。沙漠邊緣的古國如果沒有這兩個基本要素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它成了今天充滿黃沙的廣闊景象。

但是樓蘭被遺棄的真正原因是什麽呢?專家學者仍在探索。

【編輯本段】樓蘭古城之謎1900三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著塔裏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遊,尋找神秘的羅布泊。3月27日,探險隊到達了壹個土堆。這時,不好的事情發生了,斯文·赫定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漏了很多。在幹旱的沙漠中,沒有水就等於死亡。他們去找水,不可思議的壹幕發生了。壹座古城出現在他們面前:有城墻、街道、房屋甚至烽火臺。

斯文·赫定在這裏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綢、谷物、陶器、36張漢字紙、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

斯文·赫定回到中國後,將文物交給希姆萊鑒定。經過鑒定,這座古城的主人是震驚世界的著名古國樓蘭。隨後,許多國家的探險隊接踵而至...

在歷史學家和文物專家的長期不懈努力下,樓蘭古國的神秘面紗被揭開。

65438年至0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道進行調查和考察。在通往樓蘭路的孔雀河下遊,考古隊發現了大量古墓。其中幾座墳墓的外觀奇特而壯觀:墳墓周圍有七層薄而厚的原木,還有壹排排樹木呈放射狀分布在圓圈外。整個造型像壹個大太陽,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這意味著什麽仍然是壹個未解之謎。

說法壹:樓蘭在戰爭中消失了。公元5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列強入侵,樓蘭城被攻破,然後被廢棄。

從王昌齡的《從軍行》中可以看出,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

說法二:樓蘭因幹旱缺水、生態惡化而衰落,上遊河道斷流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

樓蘭頒布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

說法三:樓蘭消失與羅布泊南北大遷徙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遷移的時間約為1500年。3000多年前,樓蘭地區生活著壹個歐洲民族部落,樓蘭在1500多年前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與羅布泊的流浪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的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通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和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路開通後,經過樓蘭的古絲綢之路沙漠公路被廢棄,樓蘭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說法五:樓蘭毀於瘟疫。壹場來自外地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十個居民中九個的生命,僥幸活下來的人紛紛逃離樓蘭躲避外地。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壹種從兩河流域引入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壤中,可以在樓蘭地區的白色糊狀土壤上生活,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住宅。人們無法摧毀它們,只能放棄這座城市。

【編輯本段】失蹤的真正原因是新疆。對於探險遊客來說,有壹個充滿吸引力的地方。這座被譽為“沙漠中的龐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國樓蘭。

古樓蘭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壹。這裏的悠久歷史和寓言故事是多麽引人入勝;它在地球上神秘地消失了,又意外地出現了,這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許多中外遊客和探險家不厭其煩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去見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鼓樓蘭。公元979年6月65438日至10月65438日,中國已故科學家彭從孔雀河北岸出發,徒步穿越沙漠,考察樓蘭遺址。

樓蘭是絲綢之路上的樞紐,歷史上是中西貿易的重要中心。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載:“樓蘭,固始邑有城墻,近鹽。”這是文獻中對樓蘭城的首次記載。西漢時期,樓蘭的人口超過65438+4000人,這裏有商業旅行、熱鬧的市場、整潔的街道、宏偉的佛教寺廟和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壹度被他們控制。他們襲擊和殺害漢朝的使節,搶劫商人。漢武帝出兵破之,俘虜樓蘭王,逼其歸附漢朝。然而,樓蘭聽信了匈奴的背信棄義,多次阻攔並殺害漢朝官員。漢元豐四年(公元前77年前),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帶幾名勇士到樓蘭,設計殺害樓蘭王,立嘗歸之弟為王,改國號為鄯善,遷都南遷。但是,在漢代,對樓蘭的管理並沒有放松,樓蘭仍然非常繁榮。

東晉以後,中原獨立,戰亂不休,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系。唐朝時期中原強盛,唐朝和吐蕃多次在樓蘭相遇。“王月天山雪,天花只冷。只有在笛聲《折柳》中才能想象到春天,但現實中卻從未見過春天。肖戰跟著金鼓,晚上睡覺憋著玉鞍。原來劍放在腰下,是樓蘭。”(李白的《夏塞曲》)。“碧海有長雲暗雪山,孤城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王昌齡《參軍》)可見樓蘭在唐代還是壹個重鎮。然而,不知在什麽年代,這個繁華的小鎮神秘消失了。樓蘭古國在哪裏?幾個世紀以來,它壹直是人們猜測的壹個謎。

1900年3月,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壹支探險隊來到新疆,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跋涉。艾克迪是中國的壹名維吾爾族人,他原路返回時正在尋找丟失的鐵斧頭。他遇到了沙漠大風,意外地在沙子下面發現了壹座古老的城堡。他把這個發現告訴了騙子。第二年,斯溫·赫丁到達了這座神秘的城堡,並發掘了許多文物。經過研究得出結論,這座古城就是消失已久的樓蘭古城。

樓蘭古城的重現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家前來探索和尋找寶藏。英國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渾前敦、日本人橘瑞超先後到達這壹“高度文化古城遺址”,帶走了壹批重要文物。

樓蘭城是從沙丘下被發現的,但壹個更大的謎團困擾著探險者:為什麽繁榮了很長時間的樓蘭城消失了,綠洲變成了沙漠和戈壁,沙子被埋在了城市裏?

1878年,俄羅斯探險家普爾格瓦爾考察羅布泊時發現,中國地圖上標註的羅布泊位置有誤。那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腳下。在那些日子裏,普爾·格爾瓦爾沐浴過的羅布泊湖水蕩漾,野生鳥類成群,但現在它已成為沙漠和鹽沼。換句話說,羅布泊是壹個流動的湖泊,它的實際位置在地圖位置以南2度。

普爾·格爾瓦爾部分解開了這個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家對其進行了多次詳細調查,最終揭開了被沙塵暴掩埋了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的神秘面紗,使人們看到了它的真實面目——

樓蘭古城的準確地理位置是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占地面積108000平方米。城東和城西殘存的城墻高約4米,寬約8米。城墻用黃土夯築;居民區的院墻是由泥土制成的,將蘆葦捆紮成束或編織柳條。所有的木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子的門窗仍然清晰可辨;市中心有壹座獨特的土樓,墻厚1.1 m,殘高2 m,坐北朝南,似乎是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堆原是供居民拜佛的寶塔。

羅布泊怎麽能流浪?科學家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塔裏木河和孔雀河的沈積物聚集在羅布泊河口。久而久之,泥沙越積越多,堵塞了河道。塔裏木河和孔雀河另辟蹊徑,流向低窪地區,形成新的湖泊。在炎熱的氣候下,古老的湖泊逐漸蒸發,變成了沙漠。水是樓蘭城壹切生命的源泉。羅布泊湖的北移使樓蘭城幹渴,樹木枯死,所有市民棄城而去,留下壹座死城。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最終被沙丘殲滅。

樓蘭的消失也與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有關。樓蘭位於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漢族、匈奴等遊牧民族經常在這裏挑起戰爭。為了我國的利益而過度耕種,嚴重破壞了水利設施和良好的植被:“3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裏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積,現在它轉向了尉犁的東南方向,”導致樓蘭的“荒涼城市”和“國家長期空虛,城市荒蕪。”

羅布泊曾是中國西北幹旱地區最大的湖泊,面積達1.2萬平方公裏,上世紀初仍達到500平方公裏。那壹年,樓蘭人在羅布泊旁建造了壹座65438+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但它最終在1972年幹涸。是什麽原因導致曾經水資源豐富、魚資源豐富的羅布泊變成了壹片廣袤的沙漠?是什麽導致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樓蘭古城變成了荒蕪的沙漠戈壁?這壹直是壹個科學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羅布泊環境鉆探科學考察隊在羅布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環境科學考察。根據初步推斷,隨著7至8萬年前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羅布泊由南向北移動,幹旱逐漸加劇,最終導致整個湖泊幹涸。這樣的解釋顯然不能令人滿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周坤書教授認為羅布泊幹涸的原因非常復雜。這不僅是壹個全球性問題,也是壹個區域性問題。除了自然原因,還有人為因素。

首先,全球氣候幹旱是大背景。

大約壹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即從末次冰期的幹冷環境轉變為後冰期的潮濕環境。以此為契機,人類文化也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經過壹萬年的時間,地質環境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的變化。距今約65,438+00,000至8,000年前為變暖期,距今約8,000至3,000年前為高溫期(氣候適宜期),距今3,000年前為變冷期。這三次環境格局變化已被地質學、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的古環境研究所證實,但由於方法、地點或研究對象的不同,三期劃分的時間略有不同。這種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規劃了人類活動的範圍和方式。

以樓蘭為例,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踏足這裏,青銅時代這裏人口繁盛。此時正好處於高溫期,羅布泊湖面廣闊,環境適宜。但進入冷卻帶後,水土環境惡化,河流減少,湖泊減少,沙漠擴大。大約在2000年前,幹旱加劇,表現為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發生冰川海侵、黃土堆積、湖泊沼澤消失和海退。

樓蘭古城消失於公元前後至公元4世紀(中原地區漢代至北魏時期),這是幹旱加劇的時期。事實上,在這次幹旱過程中,由於沙漠的擴張,不僅樓蘭古城死亡,尼雅、卡拉敦、米蘭城、尼蘭城、汗城和萬通城也相繼死亡。

樓蘭古城的消失發生在中國的北方,即使是在世界幹旱的背景下。它不是壹個孤立的空間,但由於樓蘭位於幹旱的內陸,這裏的人文和自然環境的變化更為顯著。

第二,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壹個區域性因素。

除了全球氣候變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在區域性上是最重要的原因。七八萬年前,青藏高原迅速崛起。這種隆起對中國西北地區的氣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羅布泊位於東亞西北內陸。每年,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很少到達這裏。

當全球氣候變化時,幹旱、荒漠化和戈壁已經開始在整個東亞西部出現。在此期間,羅布泊開始由南向北遷移。大約7萬年前,湖水急劇下降到湖底。由於湖底地形崎嶇,原本龐大而統壹的古羅布泊被分割為臺特瑪湖、喀拉和順湖和北部更大的羅布泊。

在區域因素中,必須註意另壹點。據說從最近的遙感數據來看,孔雀河上遊發生了壹次重大滑坡事件。滑坡堵塞了孔雀河的整個河道,導致羅布泊的來水被切斷。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這次滑坡的確切時間,它是否發生在羅布泊幹涸之前還有待研究。

第三,人類過度開發加速了羅布泊的滅亡

近期人類活動對羅布泊幹涸的影響越來越大。水和樹木是荒地綠洲生存的關鍵。樓蘭古城建在當時水系發達的孔雀河下遊三角洲地區,曾有繁華的胡楊樹供其建設。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附近建造了壹座面積達654.38+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他們砍伐了許多樹木和蘆葦,這無疑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在此期間,人類活動的加劇、水系的改變和戰爭的破壞使脆弱的生態環境進壹步惡化。小河五號墓地上密集種植的“男根殘肢”表明樓蘭人在當時已經感受到了部落生存的危機,不得不祈求生殖崇拜來保護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然而,他們砍伐了大量本已稀缺的樹木,使當地環境惡化。

羅布泊的最終幹涸與我國解放後對塔裏木河上遊的過度開發有關。我們在塔裏木河上遊大量引水時,塔裏木河入不敷出,下遊斷水。這壹點可以從近年來黃河斷流得到證實。羅布泊也開始迅速萎縮,最終因為沒有水源而消亡。

第四,樓蘭古城的消失成了壹個“巨大的遺憾”

當提到樓蘭古城時,人們會想到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因為他在1901年首次宣布樓蘭古城的存在。

3月28日,1900,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考察羅布沙漠。他雇傭了埃爾迪克(壹名驢工兼向導)和壹名維吾爾族農民,後者丟失了工具。在去羅布泊的路上,他偶然發現了壹個古代遺址。當斯文·赫定聽說這件事時,他立即跟隨埃爾迪克到了這個遺址,發現這個古老的遺址散落著美麗的木雕、織物和硬幣。

由於缺乏飲用水,斯文·赫定不得不返回。經過壹年的準備,3月3日,1901,斯文·赫定專程來到該遺址進行了為期壹周的發掘。經過整理分析,何鼎根據出土文獻中的樓蘭二字,將此遺物命名為樓蘭。這壹重大發現震驚了世界,並為斯文·赫定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後來,英國的斯坦因和日本的橙瑞超都沿著赫丁的路線圖找到了樓蘭遺址。他們的挖掘工作更加徹底和細致,但也具有破壞性和掠奪性。這些作品成為樓蘭日後探索的重要地理依據。

盡管很難從戈壁和丫蛋的地貌中辨認出樓蘭城的昔日面貌,但科學家們從大量的材料和調查中發現,樓蘭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壹個重要城鎮,被遺棄了1500年,曾經輝煌過。據專家分析,樓蘭遺址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被風沙洗劫後,只剩下殘破的胡楊木架和幾堵蘆葦墻。從房子的大小和建築材料來看,當時普通人的住房條件相對簡單,但廢墟中留下的大量精美木制品和古錢幣提醒人們樓蘭城也有許多富裕的家庭。專家認為,樓蘭市出現了貧富分化。同時,這些木制品向我們展示了當時木工的精湛工藝和樓蘭經濟的繁榮。專家發現,像這樣的房子有幾十座,它們集中在城市的西部形成住宅區,而在城市的東部分別有行政區和軍事區。城市功能齊全、布局清晰,城市規劃發展意識明顯。

【編輯本段】樓蘭古城大事記1900年,樓蘭這座埋藏在沙海之下消失了1500年的古城,它所創造的燦爛文明突然闖入人們的視野,令世人驚嘆。

1901年3月4日至13年6月4日,斯文·赫定在樓蘭城發掘了13個點,獲得了150多枚古代漢、魏、羅馬錢幣和中亞希臘風格的建築木雕、兩枚木簡、大量魏晉木簡和精美的中原絲綢織物。

1906年和1914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前往樓蘭進行大規模考古。他對樓蘭遺址逐壹編號,首次揭開了樓蘭古文明的全貌。除了獲得大量文物外,斯坦因主要發掘了兩個樓蘭男性頭骨,經英國人類學家基恩確認為歐洲白人。

1927年,斯文·赫定組織中瑞西北代表團再次訪問樓蘭。隊員伯格曼在孔雀河的壹條支流中發現了大量樓蘭古物,並出土了壹具女性木乃伊,因其衣著奢華而被稱為“樓蘭女王”。

這座古城在19世紀初被發現後,引起了世界的極大關註,壹大批考古學家、地理學家和地質學家接踵而至。他們分別是:美國亨廷頓探險隊在1905;1906

斯坦因於1920年遠征英國;1908-1909日本大谷三雄探險隊;1910-1911天

本氏大谷光瑞和久瑞朝的第二次遠征。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樓蘭古城附近建立了核試驗場,並成功進行了數十次核試驗。

【編輯本段】樓蘭美女曾在孔雀河下遊的鐵盤河三角洲發現壹處墓地。墓中出土了壹具中年女性幹屍,她的皮膚和指甲保存完好。她有壹張瘦削的臉,尖鼻子,凹陷的眼睛和棕色的披肩長發。她裹著羊皮和羊毛毯子,被削尖的樹枝釘在胸前的毯子邊緣,下半身裹著羊皮,腳上穿著壹雙麂皮制成的鞋子,戴著壹頂插著兩只鵝的氈帽,被世人稱為“樓蘭美人”。對她身上的羊皮殘留物進行碳14鑒定表明,這是壹具3800年前發現的屍體。她是誰?妳為什麽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它已成為考古界的壹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