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我們身邊的民風民俗,比如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要詳細的哦)

我們身邊的民風民俗,比如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要詳細的哦)

正月初壹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正月初壹拜年壹般從家裏開始。初壹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正月初二食日晝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壹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壹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正月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壹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兇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

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因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壹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壹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壹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於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壹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壹時。《隋書·音樂誌》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襄樊人歷來在元宵節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民間又稱為打囤這是漢族民間壹個象征新年五谷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

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民族地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擡頭日之稱。因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谷、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擡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擡頭日。

三月三上巳節: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壹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五月五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壹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壹,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六月初六洗曬節

熱在三伏。六月六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壹句老話叫"六月六 打個泡子 長塊肉"意思就是這壹天洗曬,讓人好處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黴腐損壞。所以在這壹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當年壹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凈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七月七俗稱七夕節:這天,人們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從以上七夕節(也就是乞巧節)的別稱、習俗來看,七夕更傾向於是壹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因為元宵節是為未婚男女提供了壹個結識、見面的機會,而七夕的牛郎織女卻是夫妻相會。那麽大家認為哪個更像情人節呢?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天動地,現代人更把這壹天當做“中國情侶節”。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壹。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壹詞,最早見於 漢服中秋《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九月九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壹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十壹月有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是漢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周禮 春官 神仕》:“以冬日至, 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後漢書 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壹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壹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壹如年節。”

根據周朝的記載,冬至貼消寒圖,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壹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壹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壹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雖然冬至不是年節,但人們習慣把冬至看成‘節氣年’的分界點”(《載敬堂集·風物記》)。陳誌歲《湯圓》詩就反映了冬至節湯圓制作和人們度節意覺。詩曰:“顆顆圓圓想龍眼,耋齠愛吃要功夫。拌雲慢舀銀缸水,摶雪輕摩玉掌膚。推入湯鍋驅白鴨,撈來糖碗滾黃珠。年年冬至家家煮,壹歲潛添曉得無?””(摘自《江南靖士詩稿·節日詩》)。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壹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十二月初八臘八節:每年農歷的十二月俗稱臘月,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習慣上稱作臘八;臘八節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壹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壹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 臘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十二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竈、掃塵、吃竈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壹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竈。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祭竈、送竈神、送竈王,是壹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為壹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壹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竈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壹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壹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臘月二十五是中國農歷的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五的俗稱;春節傳統習俗之壹。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壹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壹特殊的時間民俗。在傳統社會裏,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盡春回,人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即將進入到新的壹年。按照中國民間的習俗,春節是“壹元復始”的標誌,人們對於過年都倍感親切,同時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點;還有“二十五糊窗戶”的說法,即臘月二十四掃完塵,二十五就該糊窗戶了。隨著社會發展現在多數人家已失去糊窗戶的傳統,但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總之人們祈福旺來年的心願是壹樣的。

臘月二十八指中國農歷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八的俗稱;春節傳統習俗之壹。 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根據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準備面食,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面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壹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壹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臘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壹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壹)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壹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壹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臘月三十除夕有/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壓歲錢、祭祖、送財神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