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安徒生的童話傳遞著怎樣的價值觀念

安徒生的童話傳遞著怎樣的價值觀念

將丹麥文學提升到世界文學水平的安徒生,壹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小說、劇本和遊記,最終以 168 篇童話創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壇的重要地位,被稱為“現代童話之父”. 自 1913 年被周作人介紹到中國後,時間已達百年之久。安徒生以豐富的想象編織生動的故事, 用深情的筆調寫出他對人間悲苦的關懷,對卑微生命的尊重,其帶有濃郁詩意的童話滋養了壹代壹代中國兒童的心靈。 作為兒童文學的經典, 不同時代不同語境的讀者都能在安徒生童話中找到各自解讀的切入口。 正如王泉根所說:“經典是永恒的,常讀常新的。安徒生所創造的童話藝術世界也是如此。 安徒生童話將不斷地被年輕的童心所閱讀和接受, 也將不斷地被年輕的學者與並不年輕的學者所闡釋和解構。 ”

在今日生態危機愈演愈烈的當下, 生態意識亟待加強、生態文明亟待建設。 回望安徒生創作於 19世紀中期的美麗童話, 依然驚奇地發現生態思想的閃光,是人們生態教育的寶貴資源。作品中對自然萬物的熱愛與尊重, 是壹種跳脫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整體思想, 對現代科技和工業的矛盾態度則暗含著他對生態意識監管缺失的隱憂, 對欲望的批判和質樸自然生活的回歸, 更是為當下生活的迷失提供童話指引。

壹、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命觀照。

在今天,防止環境汙染、維護生態平衡的急迫性大家已有相當的***識。 人們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環境問題不僅僅是壹個技術問題, 不是科學技術提供資源(或消除汙染)的速度慢於人類消耗資源(或制造汙染)的速度。 技術問題只是環境危機的表面癥候。 環境問題的實質是價值取向問題。”

現代的生態科學已經證明,自然包括人類在內,是有機的、系統的、自組織性的、先在的、客觀的、同質的。因此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學家就認為,人作為生命系統中的個體存在,在價值上並不比非人類高貴。 自然就是和人壹樣的能動的主體,因而也和人壹樣具有客觀的內在價值。人類與非人類壹樣,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因此也壹樣具有不可剝奪的天賦價值。

生長在丹麥歐登塞市貧苦的鞋匠家庭的安徒生, 為追求藝術,14 歲即離開故鄉到首都哥本哈根打拼,成就了“童話人生”,其間飽受世態炎涼,歷經人間滄桑,所以他對卑微生命的生存、奮鬥與價值有著很深切的體驗和領悟。 因此, 在其童話中,他常常用深情的筆調,對那些看似微末如草芥的生命進行描寫,描寫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存奮鬥,他們自己的理想價值。

如《亞麻》中就描繪了亞麻樹的快樂壹生,在開滿藍色的小花後它被拔起去揉碎打漿織成美麗的布匹,再裁剪成衣服。當衣服成了爛布頭後又被打成漿變成播撒知識的白紙, 最終變成灰燼時依然快樂地歌唱“我是最幸福的”,因為它是世界的壹員,它對這世界有所貢獻。 相比之下《樅樹》中的“樅樹”卻總是充滿遺憾,在它努力長大成才後被人砍去做了聖誕樹, 聖誕節過後被棄置雜物間昏亂的角落,最終被砍成柴火燒成灰燼時,它才懂得了以前在樹林裏生長的美好, 裝點成聖誕樹的榮耀和小老鼠聽自己講故事的快樂, 遺憾自己未能在快樂的時候感到快樂。 不管是傷心的樅樹還是快樂的亞麻,他們都有各自固有的獨特價值,所以都應該肯定自己的價值,獲得快樂。 在童話中,不管是輕微的嘲諷或者熱情的褒揚,這些“微末”的生命本身得到了極大的尊重,它們生長的環境,壹生的遭遇, 以及它們的心理活動和價值追求都被獨立完整地呈現出來。在安徒生的世界中,這些微小的生命有著各自獨特的價值,正如他所說“沒有什麽生命會被忘記: 每個生命都會得到自己可以享受的、適宜於自己的壹份幸福。 ”384 同樣,《老橡樹的最後壹夢》中,365 歲的老橡樹雖然長得高入雲霄,閱歷豐富,被水手當做位標來懷念,仍然沒有權力去嘲笑只有壹天生命的蜉蝣, 當它在聖誕夜被暴風雨連根拔起的時候, 安徒生感嘆, 它倒下了,它的三百六十五年就像蜉蝣的壹天。

在《綠色的小東西》中,安徒生通過螞蟻和人對待蚜蟲的不同方式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給予了更為直接的批判。 故事講述嬌艷的玫瑰花因為長上了蚜蟲而失去活力奄奄壹息,“我” 拿著肥皂水準備把蚜蟲趕走,卻聽到蚜蟲的抱怨:原來人和螞蟻對待蚜蟲的方式是不壹樣的。 螞蟻會把蚜蟲在寒冷季節產下的卵搬到巢穴中保護起來, 到春暖花開時,螞蟻將孵化出來的蚜蟲送到綠葉上,蚜蟲在吸食植物的汁液後就會生產出含有大量糖分的“蜜露”,螞蟻為吸食這“蜜露”甚至還會為其築巢,並趕走蚜蟲的天敵瓢蟲。這個故事已基本將螞蟻與蚜蟲間存在的生物界常見的互利***生現象呈現出來了,全篇幾乎從蚜蟲的立場,痛斥人類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為使自己能享用到玫瑰的嬌艷,將蚜蟲用肥皂水殺死,方式頗為簡單、粗暴,並辯稱上帝允其“生養眾多,布滿遍地”.其實蚜蟲擁有能產奶下蛋的精致器官和詩意的壹生, 應該叫它們“螞蟻的奶牛”、“玫瑰的兵團”或“綠色的小東西”. “生養眾多,布滿遍地”本是上帝在創世紀中對人類的承諾, 但既然上帝讓蚜蟲擁有了強大的繁殖能力,蚜蟲也應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跳出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安徒生想讓“我”看到作為生物鏈中壹環的蚜蟲,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它雖然既沒有審美價值,也沒有、甚至有損經濟價值,但它卻是螞蟻的互利***生的盟友,也是瓢蟲的美食,是有其內在客觀價值的。 在現代生態學看來,自然萬物是壹個生命的***同體,萬物之間是高度依賴的,即使是最微小的生物, 對整個自然經濟體系來說都是重要的。正如世界生態歷史學之父、英國近代生態思想的奠基人吉爾伯特·懷特指出:“蚯蚓,盡管從表面上看是自然之鏈上的微小和不起眼的環節,然而若失去它就會導致可悲的斷裂。 ”[5]31將自然當做寫作最為豐富的泉源, 通過對自然的精細觀察, 安徒生發現了許多富含有生態意義的生命秘密。 《鹮鳥》壹文講述了小鹮鳥因受到小孩所唱的壹首老歌的譏諷而不斷努力學習飛翔,學習抓捕食物,最終獲得鹮鳥將軍“善於撲捉青蛙和小蛇” 的最高評語。 在飛去尼羅河過冬之前, 鹮鳥以自己的方式懲罰了那個愛唱歌譏諷自己的小孩, 回報了那個說過 “譏笑動物是壹種罪過”的好孩子彼特,還將鹮鳥的名字起名為彼特。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了解有趣的生態知識。 鹮鳥多在沼澤或湖泊水池覓食青蛙和小蛇等小動物,是生活在尼羅河的壹種候鳥。 夏天時會飛到北歐避暑,在人的屋頂上築巢孵育。鹮鳥是丹麥人民非常熟悉的壹種鳥,在丹麥民間有很多傳說,也是安徒生非常鐘愛的動物,其常常出現在他的童話中。小鹮鳥為了有足夠的技能和體力應付長途的遷徙飛行,必須要苦練飛行和捕食的本領,否則他們將面臨壞孩子所唱的老歌中的悲慘命運,或者被燒死、被吊死、跌死、打死,因為正如著名的現代環保之父利奧波德提出的, 每個生物都處在壹個統壹的生態金字塔中,這個金字塔是“由數不清的食物鏈組成的, 龐大而復雜, 似乎雜亂無章毫無秩序可言, 然而整個系統的穩定性證明了這是壹個高度組織化的結構, 其運作則基於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合作與競爭”[6]199.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鹮鳥將這些生存法則內化為壹種遺傳密碼, 而鹮鳥將軍在飛行演習時對不合格者的啄胸的懲罰,鹮鳥媽媽對小鹮鳥的嚴格訓練都是這種遺傳密碼的外在顯現和監督。 故事最溫暖的地方在於通過鹮鳥對待兩個孩子的不同態度,揭示人和鹮鳥、人和自然的正確相處之道, 壞孩子對鹮鳥的譏笑象征的是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下對動物及自然的傲慢與蔑視,好孩子彼特“譏笑動物是壹種罪過”所代表的才是人要實現與萬物和諧***生所應有的態度,是對兒童進行生態教育的良好讀本。 安徒生作品中有大量以自然萬物為主人公的童話故事, 除上述的作品外還有 《癩蛤蟆》《薊的故事》《壹個豆莢裏的五粒豆》《接骨木樹媽媽》等,如果僅僅將其理解為人的隱喻將是對安徒生童話價值的限閾,也是對其非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誤解。

二、欲望都市的悲歌。

在安徒生創作童話的十九世紀中葉, 第壹次工業革命已從英國向歐洲大陸擴張, 資本主義制度相繼確立。 伴隨而來的工業化、城市化,壹方面帶來物質商品的豐富,生活的便捷,但也帶來二氧化碳、氟利昂、壹氧化碳等有毒氣體的大量排放,空氣被嚴重汙染。 隨著工業用地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擴張,也使得大量動植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引發生態危機。生態神學家莫爾特曼也曾承認:“現代世界的生態危機是從現代工業國家開始的。 ”[7]31而資本主義以獲利的欲望為自己的精神實質, 將欲望當作促進人類發展進步的動力,然而在有限的自然、有限的地球中追求無限膨脹的欲望, 人類必然會付出慘重的生態代價。 今天, 缺乏生態意識監管的工業和科技發展已經讓人類飽嘗了生態惡化的惡果。

《樹精》的主人公,是壹棵栗樹的精靈,原本在鄉間自由自在地生長, 有新鮮的陽光空氣與雨露的滋養,還有鳥兒、牧師和孩子們的陪伴,但她向往巴黎的繁華世界, 以生命為代價換得去參觀巴黎展覽會的壹次機會, 最終像肥皂泡壹樣破裂消亡。 故事的背景是在蒸汽機可以帶動輪船和火車飛壹般前進的“童話時代”,巴黎的馬爾斯廣場是壹座工業和藝術的“阿拉丁之宮”,正展覽著世界各國的最新的工業和科技成果。 對於這些現代工業和科技的奇跡, 作者並沒有吝嗇筆調去描寫工業和科技所帶來的繁華勝景。 在《新時代的女神》

《我的童話人生》中也有對現代科技發明、機器大工業“無血的主人”的禮贊。 栗樹精穿行在這座由無數鋼鐵、 煤氣管和電報線網所交織出來的現代城市中, 她雖然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魚兒、花兒,看到了壯麗的大廈、柔軟的地毯、盛裝華服的女子、熱鬧的舞會,但這壹切都隨著白日的來臨轉瞬即逝。 故事中的巴黎正是工業革命後的城市象征,“進步”、“繁華”, 但已被嚴重汙染, 栗樹即是“那株被煤煙、炊煙和城裏壹切足以致命的氣味所殺死了的、連根拔起的老樹”的替代品。 栗樹精的消亡還來自內心不斷膨脹的欲望, 故事描述她欲望膨脹的過程,從鄉間來到巴黎的廣場,從固定的樹屋到遊走巴黎,都沒有滿足其欲望,當她決絕地鎖上她樹屋的門,丟掉鑰匙時,已註定了她的悲慘結局。 作者同時設置了壹個鄉下小女孩瑪莉來與栗樹精相對應, 她懷揣著去巴黎做貴婦人的夢想最終卻淪為可憐的妓女。 安徒生在文中感嘆:“上帝給妳壹塊地方生下根, 但妳的要求和渴望卻使妳拔去了妳的根。 可憐的樹精啊,這促使妳滅亡! ”[8]226城市終究是壹個如老牧師所言“讓人受到損害”的地方。 文中表面上充斥的是對科技進步和城市文明的贊美, 實質上卻用栗樹精和小女孩的遭遇否定了這時代的“童話”,並預言人類以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剝離了自然同自己的密切、和諧關系,詩意的生存將壹去不復返。在工業化和高科技早已使人類具備了將地球毀滅 N 次的巨大而恐怖力量的今天, 不得不驚嘆於安徒生在那童話時代裏發出的不和諧哀音是多麽的寶貴。

《惡毒的王子》更是壹個欲望膨脹帶來可怕結局的寓言。 故事中的王子在征服了整個世界之後還要妄想征服上帝, 最終卻被上帝派來的小小的蚊蚋所征服。 王子的欲望可以說就是人類欲望無限膨脹到極致的象征, 雖然他以先進的科技為依托,造出能在空中飛行並發出千發子彈的飛船,能用鋼制造出閃電,還能將龐大的軍隊帶上天,但他還是無法攻克上帝的空中堡壘。發達的科技,如果被無窮的欲望所綁架, 帶給人的只能是生靈的塗炭,自身的毀滅。在今天人類為滿足無限欲望創造出 “增長癖文化”,遵循著增長無極限和經濟優先的發展模式。但地球是有限的,其承受人類活動的能力是有限的。曾成功預言石油危機、氣候變暖的環保組織先驅羅馬俱樂部就曾向人警示:“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汙染、糧食生產以及資源消耗按現在的增長趨勢繼續不變, 這個星球上的經濟增長就會在今後的壹百年內某個時候達到極限。”[9]12歷史學家湯因比等人也曾指出:“在所謂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中,貪欲是作為美德受到贊許的,但是我認為,在允許貪欲肆虐的社會裏,前途是沒有希望的。 沒有自制的貪欲將導致自滅。 ”[10](57)所以當人們還在大肆地崇拜著浮士德圍海造田的偉大氣魄和巨大力量的 19 世紀中葉,安徒生卻以“樹精”的消亡表達了自己深深的疑慮。 他審慎的疑慮背後是我們今天的環保理念中的基本***識, 科技和工業給人類帶來的發展與進步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生態思想,不能讓生命棲居,它給人帶來的終將是更深重的災難。

三、荒野的詩意棲居。

在哲學發生荒野轉向的今天,荒野“受人類幹擾最小或未經開發的地域和生態系統”[11]107的多重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其首當其沖的應該是:“荒野是我們在現象世界中能經驗到的生命最原初的基礎, 也是生命最原初的動力。 ”[12]242因而是培養人們對於自然生態的感受力、 研究自然生態過程的重要場所, 也是生態作家的重要描寫對象。視旅遊為洗澡提神兒、使青春回復的美狄亞的飲料的安徒生,對自然和荒野沼澤頗為鐘愛,在他的傳記《我的童話人生》中曾多次提到在旅行中對荒野的關註。 1830 年夏天,當他去日德蘭島旅行時曾這樣寫道:“可這次夏季旅行能給我的生活帶來些什麽, 或者我的內心深處會因此而有什麽樣的改變,心裏並沒有數。我只是特別想壹睹日德蘭的荒野, 有可能的話在那兒遇到吉普賽人的家庭。 ”[13]851840 年他第二次去意大利遊歷也曾提到“我瀏覽了景色優美的荷爾斯坦因,去看了灌木叢生的荒野和沼澤地。 ”[13]226安徒生的《沼澤王的女兒》 就曾對丹麥日德蘭半島北部的沼澤地有過形象的描繪, 那是壹個未被人類排水抽幹後變成農田或工地的荒野世界、原初之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赫爾伽,是埃及公主為救病危的父親,飛到北歐的沼澤地尋找蓮花時陷入沼澤後與沼澤王生下的女兒,被獾鳥送給海盜頭的妻子撫養長大,由於赫爾伽被施下魔咒,白天是美麗暴躁殘忍的女子,晚上則變成醜陋溫順善良的癩蛤蟆。 赫爾伽在幫助基督神父逃跑的過程中受其感化皈依上帝,魔咒被解除,成為壹個美麗溫順虔誠的少女,在成功地救出母親後采得蓮花並飛回埃及讓國王起死回生。故事的宗教寓意不言而喻,而其中人與荒野沼澤的關系也不容忽視。 赫爾伽是沼澤王的女兒的身份,暗示人類是大地荒野之子,沒有荒野大地的撫育供養就沒有人類的誕生與存續的深刻寓意。

埃及公主和國王要獲得拯救,既需要虔信上帝,也需要回到人類的原初之地去領悟生命之所出的本真意義。 從地球生命的歷史圖譜來看,“荒野是我們生命的根系,是我們的來路,也必將是我們的歸處。 ”

《沙丘的故事》 則向讀者證明在安徒生的眼裏,遠離塵囂,尋歸荒野,原始質樸,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幹擾的生活將是最富有詩意、 最接近神意的棲居。故事的主人公雨爾根,本是西班牙貴族的後裔,因為船難父母葬身海底,自己則被生活在海邊沙丘的漁人夫婦收養長大。 他生長的地方是由沙丘、荒地、沼澤、海灣組成的丹麥尤蘭地區,飛沙、風雪襲來時能把用破船片搭成的房子都埋掉的地方,人們主要靠捕魚為生。做水手時他曾到南方大城市遊歷,他所看到的大城市:“房子是那麽高大,街道是多麽窄,人是多麽擠啊! 有的人朝這邊擠,有的人朝那邊擠---簡直像是市民和農人、 僧侶和士兵所形成的壹個大蜂窩---叫聲和喊聲、驢子和騾子的鈴聲、教堂的鐘聲混做壹團;歌聲和鼓聲、砍柴聲和敲打聲,形成亂糟糟的壹片,因為每個行業手藝人的工廠就在自覺的門口或階前。 太陽照得那麽熱,空氣是那麽悶,人們好像是走進壹個擠滿了嗡嗡叫的甲蟲、金龜子、蜜蜂和蒼蠅的爐子。 ”

雖然在沙丘他曾因被冤枉而坐牢也沒讓他起有改往父祖之地的南方大城市生活的念頭。 來到平和友善、荒涼質樸的沙丘之地斯卡根,他愛上船主的女兒克拉娜, 後來在壹次船難中為了救溺水的克拉娜被撞成白癡, 最終和自己心愛的姑娘被流沙掩埋在教堂。 也許南方的大城市有鮮美的水果、火紅的石榴花、大理石雕花的豪宅、巨額的財富, 但雨爾根選擇了寒冷荒涼的北方沙丘簡單質樸的生活,那裏有最好的空氣,海上飛回天鵝、開著石楠花接骨木花和菩提樹花的美麗夏天。 雖然那裏是沙丘、荒地、沼澤組成的荒野世界,但雨爾根那種不被物質欲望奴役、貼近自然、簡單原始的生活得到了安徒生極大的肯定, 在故事的結尾他讓神聖的教堂成為“雨爾根”的墓地,塔樓成為雨爾根漂亮的墓碑,墓地上長滿了山楂和玫瑰樹。

這對於虔信基督教的安徒生來說是他能所想到的最好的結局。 也許雨爾根的沙丘生活就像梭羅的瓦爾登湖畔的幽居壹樣, 是習慣了便捷舒適的現代人難以企及的詩意棲居的烏托邦, 但是克制欲望簡單生活, 生態旅遊感受荒野魅力未嘗不是壹種折沖與權衡之舉, 也是我們個人在生態危機時代踐行環保的有效途徑。

所以,在生態危機愈演愈烈的當下,生態教育要從孩子抓起,引導孩子熱愛和尊重萬物生命,親近自然,了解生態過程,保護環境,質樸生活,才能使他們最終承擔起人類應該承擔的生態責任。 安徒生用口語化的兒童語言、 瑰麗的幻想創造了壹個繁茂的生命世界, 那裏有大量的富有北歐特色的美麗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他用生動的筆調演繹他們自在的生命榮枯,快樂和哀愁,其中飽含著樸素而豐富的生態思想, 是我們對兒童進行生態教育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