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廣西壯族三月三吃什麽

廣西壯族三月三吃什麽

廣西壯族三月三吃什麽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廣西壯族三月三吃什麽?下文為大家壹壹細數!

廣西壯族三月三吃什麽

 1春餅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壹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卷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2薺菜煮雞蛋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3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4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傳說這壹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遊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這種美好心願代代相傳,使這種千年舊俗延續至今,演變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風俗。

 5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壹。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壹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壹邊迎鄭軍,壹邊制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後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6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壹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壹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7艾葉糍粑

 清明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由於農歷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8烏米飯

 畬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烏米飯的習俗。

三月三習俗大全

 土家族三月三習俗: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壹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壹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壹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著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壹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拋彩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漢族三月三習俗:

 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壹)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臘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壹團,然後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

 2、將臘肉切成小方塊,先放在鍋裏炒,臘肉出油時,將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進鍋裏拌勻,添適量涼水燜壹會盛起;

 3、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後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鐘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壯族三月三習俗:

 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三月三習俗:

 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三月三習俗: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黎族三月三習俗: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壹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畬族三月三習俗:

 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壹天舉辦婚禮。節日裏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裏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於畬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