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不去貴州,怎麽能賞盡了世間的萬水千山?(上)

不去貴州,怎麽能賞盡了世間的萬水千山?(上)

不同地域存在著經濟發達差異,去相互幫扶;不同民族存在著生活水平差異,去相互幫助。

通過這些幫襯努力,去縮小差異,讓全民族人民***同分享這太平盛世的美好生活,這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特色,是中國特色,是***產黨的初衷和初心。

回到客棧,魚池前飲茶,快哉樂哉!

再見了!幹凈而美麗的清晨古鎮……

駕車300多公裏,自貴陽來到黔南荔波。

大小七孔景區附近,客棧住下後,路遇喜宴,男方迎接新娘,女方家的條件是要喝完這壹桌酒才可上樓迎接新娘上轎,熱鬧的人群中有人邀請我也幫忙喝壹碗……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兩片瑤族”

在貴州荔波小七孔景區附近,人們發現有壹個特殊的民族——“兩片瑤族”,婦女們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古樸、粗獷、狂野的遠古遺風,最為突出的是她們夏季的服裝特色,下身穿百皺裙、沒有內褲,上身穿兩片衣,前後各搭壹塊布,沒有乳罩和內衣,側覽女性雙乳若隱若現,兩只手臂只要壹擡起或者擺動,高聳的乳房就會顯現出來,壹旦彎腰幹活,更是壹覽無余在人們的視野中。奇怪的是,她們並沒有哪怕壹點壹滴的羞怯感,別人即使盯著乳房看,她們也只覺得與看臉部、手臂、小腿壹樣的無所謂。這種異樣的裝束和心態,被譽為原始母系氏族 社會 遺存的活化石。據了解,“兩片瑤族”的夏季服飾源於白褲瑤族的夏季服飾。如今,隨著小七孔景區知名度的擴大、提高,“兩片瑤族”原生態的手工制作和生產勞作方式,正在吸引著更多外人前往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兩片瑤族”長期以來形成的這個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已經作為荔波 旅遊 區的壹大特色。

 據考證,“兩片瑤族”女性衣著的這種由前後兩片布拼接起來、左右不封口、不遮雙乳、上下裏面全真空的性感服飾,並不是“兩片瑤族”婦女情欲上的展露,而是該民族對母性和生殖器的至高無上的崇拜。這壹說法還有壹個例證:整個村寨,幾乎各家各戶的門口都設置至少壹個大小不壹的中間有壹個洞的石頭,石頭的主人們逢年過節都用好酒好肉敬奉,以保佑他們家族香火不斷、人丁興旺。 “兩片瑤族”不僅是對女性的生殖器有崇拜,而且又衍生出來對女性乳房的崇拜,對女性乳房的崇拜是因為那是哺育後代的典型象征。

 史料記載,小七孔附近的“兩片瑤族”已遠居深山上千年,平時很少與其他民族接觸和來往,哪怕是現在也不與周圍的布依族、水族、壯族通婚,同化、異化程度低,1949年以前沒有壹個人識字,生產生活方式與原始 社會 有很多相似,所以,至今還存留著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期的諸多風俗習慣,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這裏的女性胸懷寬厚如山,心靈透明如水。炎熱時女子都和男子壹起下河裸浴,但是,都互不侵犯別人的妻女。

 她們下身四季著褶裙,裙長過膝,白色蠟染,顏色有青、白和淺蘭數種,裙中有4條橫條蠟染花紋,裙腳鑲板絲橫邊,寬約2公分,染為紅色,上繡幾何圖案。走起路來,褶裙擺動幅度很大,小便的時候,隨時可以在人群中間往下蹲即可,大便也只是找壹個相對人少的地方完成,不用寬衣解帶,十分方便、自然、原始。

 遊客走進“兩片瑤族”村寨,正面看到的婦女上身壹襲黑衣,不過,當這些女子徐徐轉過身來,真是柳暗花明,出現了別有洞天的壹副景象,後背衣服上的繡花圖案端莊大方,色彩斑斕,壹如荔波山水的美輪美奐。

 據悉,“兩片瑤族”婦女衣著的寓意是:前面壹片黑布,沒有任何裝飾,表示瑤族女性對自己美麗的自信;後面艷麗的花紋,意思是裝飾都在身後。這壹裝束往往令遊客從心底贊嘆起瑤族女性的美麗與智慧,這樣特殊的服飾設計,確實頗顯回眸壹笑百媚生的風姿,也更增添了清新脫俗的瑤族女性千姿百態的柔美。

 其實,遊客們看到的“兩片瑤族”婦女的服飾並不簡單,制作程序很復雜、很繁瑣,要通過精於紡紗、織布、漂染、繪圖、刺繡;她們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手工技術,壹家老小穿衣戴帽皆出自這些勤勞的婦女。因服飾工序受季節影響,“兩片瑤族”婦女制作壹套服飾,常常要整年時間,前後工序達三十多道。

現在,“兩片瑤族”村落已經被開發成4A景區,商業氣氛濃厚。

當然,我們來的時機不對,這裏已是秋季,看不到“兩片”夏裝,留有遺憾吧。

荔波小七孔,堪比九寨溝。

小七孔橋的另壹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美。

小七孔景區!

侗族大歌,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的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等侗族聚居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傳統音樂,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侗族大歌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經在侗族部分地區盛行了。侗族大歌的發展與其鼓樓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風俗習慣,以及侗族語言有著分不開的聯系。侗族大歌結構嚴密而精美,歌詞押韻,曲調優美,歌詞多采用比興手法,意蘊深刻。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黎平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申報的侗族大歌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貴州省從江縣、貴州省榕江縣申報的侗族大歌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我們所到的宰蕩侗寨,她們的大歌曾在歐洲引起轟動,也在北京大劇院和人民大會堂做過表演。

進入侗寨,寨門口攔路酒,熱情的侗寨人唱歌敬酒,歡迎遠道而來的我們。

鼓樓裏,侗寨的男女老少壹起為我們表演侗族大歌。

雖然聽不懂她們唱的內容,但還是被那優美的旋律、多聲部的韻律深深地吸引了。她們沒有指揮,沒有領唱,卻唱得如此動聽、和諧。我想,天籟之音也不過如此吧。

這個孩子眼裏為什麽閃著淚花?

因為我們的到來,全寨的老少都早早地就在做準備,穿節日盛裝,化妝……

孩子們也因為做準備和等待我們時間過長,有的困得坐在凳子上快睡著了,但又不得不坐在那裏為我們演出,這不,這個孩子困得直想哭。

這個孩子眼裏也有淚花

宰蕩寨侗族大歌的傳承人之壹、寨子裏大歌的組織人,有2個孩子的漂亮媽媽。

聽完美妙的侗族大歌,寨子裏閑轉,來到半山坡的壹處人家,看上去他家的經濟條件壹般,閑談中征得同意,給這家的小姑娘和她姥爺拍了兩張照片,臨走前,我和小姑娘的媽媽(很漂亮的侗族年輕媽媽,可惜沒能給她拍照)互留了微信,說等回北京後把相片發給她。

她當時也許是出於禮貌,加了我的微信,也許並沒有想到以後我會真的給她發照片。

時間過了近2個星期,當我私信發給她照片的照片後,我們相互聊了不少,聊天中得知照片上的小姑娘是她的女兒,那天她是剛好回娘家來碰到了我們,平時回娘家也比較少。還說那天我們去她娘家時間太匆忙,沒能好好招待我們,如果我們下次再來寨裏壹定要告訴她,她會請我們去她自己家裏玩,在家裏親自做飯款待我們,還要帶我們在附近逛逛……

善良、樸實和真誠的侗族人。

宰蕩寨子裏有壹位叫楊秀森的老人,他比梁老師長兩歲,漢話說的不怎麽好,每次見到梁老師時,他都會非常開心地對梁老師說:妳走了好久又回來了。拉著去他家裏吃飯。

下面這段文字是梁老師對楊秀森老人的描述:

過去,侗族的年輕人是通過歌聲交往談情說愛的,稱作行歌坐月。壹次在他家裏喝酒,他又即興的拉起自制的牛腿琴唱起了侗歌。我看到坐在廚房門口她的老伴也在默默的沈浸在歌聲裏。我便問到,秀森老哥,妳琴拉的好,歌也唱得好,年輕時壹定很討女孩子喜歡吧?他非常得意的說那是當然了。我接著問,妳老伴當年肯定也是被妳的歌聲打動嫁給妳的吧?妳還記得當年唱的是什麽嗎?能再唱給我們聽聽嗎?他楞了壹下說,只大概記得壹些,便自拉自唱起來。

我們都望著他,靜靜的聽著他深情的歌聲。無意間我扭臉看見,坐在門口他的老伴,在悄悄的抹著眼淚。我想她可能也幾十年沒有聽到這樣動情的歌聲了,在追憶他們戀愛時的甜蜜,在感慨時光歲月的飛逝彼此相濡以沫的陪伴,沈浸在美好的回憶中。這樣樸實無華的 情感 在外族人面前毫無掩飾的流露、展示、分享,我們或許會認為這些是隱私,擔心他人嘲笑,拍了視頻亂發亂傳,或是羞澀,會推諉,這樣的真誠和真摯我們是做不到像他們壹樣的。

這次來到宰蕩寨,有幸單獨與梁老師又壹次造訪楊秀森老人,在他的家裏,又壹次聆聽他那牛腿琴伴奏下的美妙歌聲。

他的歌聲讓人們聽得如癡如醉

不覺中,天色已晚,我們入住在侗族人家中。

這家人的房子是全木結構的,已經建了十年了,有2層,房間很多也很大。

房主人夫妻倆都是鎮裏的老師,熱情好客,他倆也都是侗族大歌的傳承人。

他們和他們的女兒獲得過很多榮譽表彰,各種榮譽證書掛滿了客廳的2面墻。

清晨,雲霧繚繞整個山寨,夢幻迷離。

就要離開宰蕩寨了,有些不舍,再看看這個侗族的美麗山寨。

會永遠記住這裏善良、勤勞、好客和自立的人們……

離開宰蕩侗寨,驅車來到距離不遠的位於壹座山上的大歹苗寨。

晾曬在高高的木架子上的糯米稻已經可以收進米倉了。

苗寨小學校,是整個苗寨裏最好的建築。

學校的衛生間,幹凈、整潔。

梁老師上次來這裏時,她還是個小姑娘,現在已經是2個孩子的媽媽了。

簡單吃過午餐,驅車來到另壹個苗寨———岜沙苗寨。

岜沙苗族是我國現今唯壹壹個帶槍民族。鐮刀剃鬥、樹葬和佩帶獵槍是岜沙苗族的三個鮮明特點。

以下五張圖片均為商業表演

在開往加榜梯田的盤山公路上,遇到運輸風力發電機槳葉的大型車輛。盤山公路兩側狹窄,樹木茂密,還不時會有輸電線路豎立兩側甚至橫越公路,大槳葉目測至少有30米以上,車輛是怎樣載著槳葉爬過這崎嶇山路的呢?

在行駛中,我們的車輛想要超越大運輸車都是很困難的壹件事情,需要在路寬的直行道大車停下,由工作人員指揮超越通行。

通過不斷地細致觀察,我們發現,大槳葉的基座不僅可以360度旋轉,還可以調整槳葉的仰角,調整範圍從與地面的夾角0度到90度。這樣,每輛車在多名工作人員的協同配合下,根據路況不斷調整旋轉角度和俯仰角度,運輸車就能慢慢地開進大山深處了。

來到加榜梯田住下後,大霧彌漫,什麽都看不見,更甭說漂亮的梯田了。

大家只好發呆、睡覺。

大霧中的入住客棧

睡覺,太消極。發呆,沒樂趣。不如壹起包餃子。

大自然的喜怒哀樂我們無法選擇,但保持好心態自尋快樂卻是可以選擇的。於是乎,壹切從零開始,買面,買菜,買買買,好在客棧廚房隨我們用,省了買調料等很多的麻煩。眾旅友絲毫沒有受到壞天氣的影響,快樂的氣氛充滿了整個壹樓大廳。妳看,搟面杖用的是半截鐵鍬把,整個餐桌大轉盤就是壹個放餃子的大蓋簾。仔細想想走南闖北的,受壞天氣影響不盡人意的旅行不少,可這種熱氣騰騰的景象,大家在旅途中利用閑暇壹起包餃子的事兒還真是第壹次享受到,快樂就在壹念中。

加榜山巔大霧蒙,

梯田難見住店等;

天公不助賞美景,

包個餃子我看成。

四百小胖出鍋盛,

壹盤壹盤熱氣騰;

吃著喝著還樂著,

歡快旅途在此行。

人品不是吹的,住同壹個客棧的幾個客人來了3天了,也沒能看到加榜梯田的真面目,在我們入住的當天,開車惺惺離去。

我們入住的第二天早上,奇跡出現了……

加榜梯田不僅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而且線條優美。無論從線條,還是整體形態來看,加榜梯田都吸取了天下梯田之精華,它比雲南元陽梯田更加秀麗,比廣西龍勝梯田更加壯觀,極具魅力。特別是那居於梯田間的山村、小寨與梯田環境相輝映,並與大自然融為壹體,無不體現出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給人壹種“人間仙鏡,世外桃源”的感覺。

看過加榜梯田,順路來到黔東南從江市壯族下堯寨。

壯族人家的樓下客廳

他家的煨酒好喝極了

離開了下堯壯寨,驅車前往肇興侗寨入住。

住在肇興古鎮的第二天壹大早,天剛剛開亮,又壹個人獨自走在侗寨,慢慢地、細細地體味那裏的原汁原味。

與青巖古鎮相差無樣,清早的侗寨也是壹天最為平靜、祥和的時候,大街小道的人很少,多數是孩子和環衛工人的身影,也有在路邊小攤忙碌準備早點的小販和早起的侗人溪邊洗漱、清洗。

隨著時間的後延,寨裏慢慢地熱鬧起來,車輛聲也多了起來,大街上的店鋪陸續地開門了……

走到壹家腸旺面館,叫了壹碗腸旺面,舌尖上的 美食 。

我們此行已經去過了幾個苗寨、壯寨和侗寨,相比其他方式的遊玩,因為有高人指引,這次是比較深度和沈浸的,也比較放松和休閑的,多方位的體驗度也是很高的。

對於我這個不懂少數民族民風的門外人來說,他們三者還是有不少的差別。

首先,居住的環境不太相同。侗族擇水而居,苗族據山建寨,壯族似乎沒有特定的規矩。

其次,文化和開放程度不太壹樣。侗族和壯族的村寨要幹凈壹些,漢語溝通更好壹些,相比之下,大歹苗寨的居住環境和與外界溝通就差壹點。侗族的孩子們受教育程度明顯高於苗族。這只是我在看過幾個村寨之後的感受,可能會有偏頗。

三個民族也有相同和相近的方面。比如,房屋的建造材料都是全木料,建造形式都是吊腳樓。再比如,他們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樂器。

所謂沈浸式 旅遊 也好,休閑式遊玩也罷,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夠更大程度地體驗當地的人文風情和風光特色。

我提倡旅行方式多種多樣,獨自旅行,跟團遊,自駕遊,自助遊,家人遊,好朋友結伴遊等等,不同的方式會有不同的體驗,會有不同的感受,各有千秋。

此行遊玩,行程已經過半,全新感受,非凡感覺,不虛此程。

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北部、苗嶺山脈余麓、清水江南岸的施洞鎮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精湛的銀飾、刺繡加工技術而聞名。施洞苗族銀飾工藝精湛,是世界級精品,鎮郊的崗黨略村塘龍苗寨更是遠近聞名的銀匠村。塘龍苗寨的銀飾工藝之所以名聲在外,除了精湛的技術和考究的工藝支撐外,更少不了壹批批老銀匠的奮鬥與努力。提到老銀匠,不得不說吳水根,作為施洞吳家銀匠第八代傳人的他已經從事銀飾加工34年,現如今,吳水根已成為代表施洞銀飾加工技術與工藝的壹張名片。

然而,除了作為施洞銀飾的代表人物外,吳水根還肩負著另壹崇高而光榮的使命——黨的十九大代表。這個身份賦予了他更多的職責和義務,在不斷專研銀飾加工技術的同時,吳水根還致力於苗族銀飾、刺繡技術的傳播和推廣;傾心於如何憑借銀飾、刺繡加工技術帶領和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

我們在梁老師的帶領下,驅車前往施洞鎮參觀十九大代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水根家。

參觀苗族博物館,了解苗族的文化、起源、遷徙和演變。

5000多年前,中華文明的三始祖之壹蚩尤帝祖率領苗族先民創造了初始的多元中華文明,並在後續的 歷史 實踐中不斷創新承襲。

篇幅限制,稍後請繼續攬閱《不去貴州,怎說賞盡了世間的萬水千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