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連霍高速公路從鄭州向西壹個小時便來到鞏義河洛鎮,壹聽鎮名,就覺得文化底蘊深厚,《易經》有言"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八卦就是從河圖洛書中演化而來的,雙槐村遺址位於鄭州市鞏義河洛鎮雙槐村村南的高臺之上,距黃河南岸2公裏,伊洛河4公裏。
? 埋於室內地下的九個陶罐組成了北鬥九星,位置及比例幾乎與天文學的北鬥九星完全對照,可以看出,古人天文學知識已經有相當的掌握,並且居住其屋的主人地位至尊,有天人合壹思想。出土的另壹件絕世精品是用野豬的獠牙做成的蠶雕長6.4厘米,寬0.6厘米,厚0.1厘米造型精準,做工精致,腹足,胸足頭部組成明晰已與現代家蠶極為相似,是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成蠶雕刻藝術品。
小心清理壹層層的封土,抽絲剝繭般的捧出壹片片殘陶碎瓦,壹個塵封了5300年的文明漸漸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 雙槐村的村名肯定與槐樹有關,我們仔細地在雙槐村壹探究竟,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村口處發現了這壹棵800歲的老槐樹,據村民講另外壹棵他們也不知道在哪?肯定以前是有的。
?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滾滾黃河向東流去,不舍晝夜,黃河中原文化從來沒有斷絕,無時無刻都在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
? 站在遺址的平臺上極目四望,我們的先民北依黃河洛水,南望具茨之山,在這片肥沃廣袤的黃土地上耕耘繁衍。在人類文明史上譜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
雙槐樹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實證了河洛地區在距今5300年前後這壹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也以考古學的實證材料表明在距今5300年前後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杜甫故裏有杜甫出生時窯洞兩口,保存完好,詩聖從河洛鎮走向世界,而名滿天下,杜甫詩作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 隨著雙槐樹遺址的挖掘,由此把中華文明又向前推至到5300年前,伴隨著河洛古國神秘面紗的揭開,壹個自豪的民族在遙遠的東方正慢慢醒來......這正是
河洛古國現雙槐,
華夏之源迷頓開。
虎牢關下雲湧動,
黃河岸邊嘆奉先。
詩聖故裏洞猶在,
子美傲立詩峰巔。
勸君莫道桑榆晚,
探源終須黃河邊。
?
2020年5月12日夜於鄭州虛靜山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