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面條是河南洛陽的壹個很出名的小吃,,有時候問她們省內的壹些美食,她們自己還不知道,所以,她們不知道的這漿面條有多美味也能理解也為她們錯過了這個美味而感到遺憾啊,是用綠豆漿發酵制作的面漿,把面條下進漿中煮熟,制作起來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味道特別好,有助消化,帶著酸味,不是醋的那種酸味,是壹種豆香味的酸,鹹香適口,現在想想就已經覺得餓了。
關於漿面條這個美食的制作還有許多有趣的歷史故事, 據說在東漢年間,光武帝劉秀壹直被王莽追殺,為了躲避王莽的追殺,是沒日沒夜的奔走,好幾天都沒吃飯了,又餓又累,在壹天晚上,到達洛陽附近壹戶人家中,想在此討壹些飯食,可是這戶人家是比較貧窮的,只有幾把放幹的面條,還有壹些已經放酸的綠豆磨的漿水。劉秀是餓的不管不顧了,只要能吃,什麽都行,於是這戶人家就用酸漿,把面條、菜葉、雜豆等能吃的都下入鍋內煮了。不曾想,竟然促成了這樣壹個美味,本來就餓的劉秀,覺得這味道是香極了,狼吞虎咽,吃的是津津有味啊。在後來劉秀當上了皇帝,山珍海味什麽都有,但是還是會想念當年的漿面條,於是在禦宴中也有漿面條這道美味。
還有壹個說法是在清朝末年,洛陽有戶窮苦人家,經常在菜市撿些菜葉子之類的,他將撿來的綠豆磨成了豆漿,過了幾天發現豆漿變餿了,已經酸了,倒掉覺得實在可惜,於是將菜葉子丟進去,隨便煮了煮,沒想到味道非常好,於是這個吃法就傳播出來了,在那個時候的窮人是很多的,買不起面,只能多吃點菜了,花幾分錢買兩瓢酸漿,回家把菜葉子、白菜、蘿蔔等等便宜的食材壹塊煮,等到漿起沫之後,再對點面粉,稠稠的壹碗,這叫做“挑漿飯”,跟漿面條是差不多的,就是沒有面條,有錢的人家能吃起白面的,就在漿裏下面。
那漿面條如何制作呢,就把方法分享給大家,其實制作起來並不復雜,做漿面條壹定要有好的酸漿,做漿的時候,吧綠豆或者豌豆在水裏浸泡,膨脹以後磨成粗漿,過濾渣子,放上壹兩天,讓姜水發酵變酸,倒鍋裏煮,煮到壹定程度會泛起白沫,在這個時候需要打漿,要用勺子輕輕打漿,漿沫沒了之後,漿體就變得細膩光滑,放入香油、五香粉等調料。打好漿沫,就可以下面條啦。
準備的蔬菜芹菜、蘿蔔、白菜之類的切好入鍋,漿水煮沸的時候,把面條下鍋,再勾點面糊入鍋,再放入鹽、蔥、姜、花生、芝麻、黃豆、芹菜、辣椒等調料,這樣,漿面條就做成了。其實有個菜在家鄉大家都叫黑菜,就是芝麻葉曬幹再煮在漿面條中,非常香。
很想念漿面條的味道的家鄉壹碗漿面條的價格也是非常合理的,三元或者五元壹碗,非常親民啊,小編經常去的那家路邊小攤,店家是壹個親切愛幹凈的人,除了賣漿面條,還有糖糕粽子,是比較小的粽子,買壹碗胡辣湯,再點壹份粽子,是老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