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茶食早為清宮禦點,由晚清宮廷禦點師後代張女尼在黔西羊場鄉秘授女徒張二和尚,後又傳至羊場民間。其制作只要以上等糯米為原料,水泡40天,每三日換水壹次,晾幹碾成粉,拌水提成塊,煮成蜂窩裝,取出放石碓內攪拌至翻泡,按比例加野小豆根粉攪勻,鋪於案板上晾幹後,剪成各種圖案花樣穿掛,晾幹用混合油浸泡數分鐘後放於扇勺內用熱油淋,直至膨脹定型食用,此品入口酥脆香甜,是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和席上美食。
羊場茶食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的特色美食。茶食,因其色、香、味具佳,入口酥脆香甜,且有健胃醒酒之功效而成為人們飲酒時用以佐食的風味佳肴。
羊場茶食制作方法考究,在低溫下將優質糯米泡上45天左右(3—5天換壹次水),撈出濾幹後用碓舂成面粉,用籮篩後將面和水捏成圓形薄面粑,放到沸水裏煮到起蜂窩狀,撈出後放到碓裏攪拌,直到起泡後將備好的去皮細搗爛的野小豆根等植物放進去***同攪和,攪拌到又起泡,能在攪棒上掛片時,撈出分大小塊放在灑有幹面粉的木板上攤開晾幹,5、6天後將半幹的面片剪成各種形狀,如:魚、兔、鳥、蝴蝶、或剪成條,編成繡球、花形等,再繼續晾幹即成。
“茶食”的名稱始於宋代,泛指佐茶食用的糕點,在清乾隆年間作為進貢食品傳入宮中。而傳入黔西也有壹百多年的歷史。相傳,茶食為晚清時期由“禦點”制作後代——四川人楊大娘(又壹說法為張姓女尼)傳入,因其先輩曾是宮廷禦點師,在宮裏專門負責制作茶食,告老還鄉後,因違抗宮廷禁令將茶食制作工藝傳到民間,從而導致其家庭遭誅連,楊大娘逃生後討飯到貴州黔西,在偏僻的羊場鄉出家為尼,居住在羊場鄉文昌閣裏。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清朝政府被推翻後,當年的楊大娘成了老態龍鐘的老太婆,她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久於人世了,而且羊場又遠離京城,天高皇帝遠的,不必擔心朝廷會追究了。於是,偷偷做了“茶食”祭祀自己被誅滅的祖先,祭祀後的“茶食”她自己壹人吃不完,就分給文昌閣裏的尼姑和附近平常對她很接濟的村民們吃,大家吃後贊不絕口,都說不愧為“清宮禦點”,紛紛要求向她學習這壹工藝制作方法。盛情難卻之下,楊大娘決心將茶食的制作工藝傳出,並壹直延續到今天。
“茶食”是黔西縣著名風味小吃之壹,其保健性對人的健康有益良多,對茶食工藝的研究有助於黔西風味小吃市場的拓展和旅遊商品的開發,有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2006年6月,羊場“茶食”被黔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壹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