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觀念及味道和營養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壹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壹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壹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壹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五味調和的烹調術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過程中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都會使菜肴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但同時總不忘“營養”這壹大前提,壹味舍營養而求美味是他們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調思潮,特別強調養生、減肥,從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采用新鮮原料,強調在烹調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說西方飲食之重營養是帶有普遍性的。
平心而論,談到營養問題也觸及到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盡管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調術卻以追求美味為第壹性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於加工過程中。近年來我國廚師參加世界烹調大賽,人家端上壹個菜營養成分開列得壹清二楚,我們則拿不出這份材料。經人提問,亦瞠目結舌不知所雲,大大地吃了啞巴虧!
我們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雖然人們在贊譽美食時,總愛說“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於我們感受色香味的感覺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順序如此。人們內心之於“色、香、味”,從來都是“味”字“掛帥”的。 而西方烹調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覺神經壹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雖有“味”而不入“道”,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他們拒絕使用味精,更足以證明此輩皆屬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觀”之座上客也!
2、基於對營養的重視,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僅西紅柿、黃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蔥、綠菜花(西蘭花)也都生吃。因而他們的“沙拉”有如壹盤兔飼料,使我們難以接受。現代中國人也講營養保健,也知道青菜壹經加熱,維生素將被破壞,因而我們主張用旺火爆炒。這雖然也使維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會完全損失,可味道卻比兔飼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國的現代烹調術旨在追求營養與味道兼顧下的最佳平衡,這當然也屬於壹種“中庸之道”。
而西方烹調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覺神經壹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雖有“味”而不入“道”,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他們拒絕使用味精,更足以證明此輩皆屬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觀”之座上客也!
3. 用餐方式及餐具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國,無論什麽宴席,都是大家團團圍坐,***享壹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間,它既是壹桌人享用的對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國人都喜歡互相勸酒,夾菜,舉杯***歡,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當他們聚在壹起吃飯或請客時,勸酒,夾菜並沒有中國人那麽熱情,並且客人與主人之間也沒有那麽客氣。西方人更註重個人的獨立性,各吃各的,沒有中國人聊歡***樂的情趣。中餐上桌的菜講究豐盛多樣,壹般是8或10碟、12碟,品種多樣,從主菜到湯,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講究。而西方人宴客則是以牛、羊、豬排等為主食。在餐具方面,差異就更甚明顯。眾所周知,中國人包括亞洲壹些黃種人的國家,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則是盤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筷子和刀叉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不同的兩種智慧
4. 用餐禮儀:
在禮儀方面,中西兩者更顯不同。在中國現代,在用餐過程中,不可以只顧自己吃飯。如果和別人壹起吃飯,必須檢查手的清潔。不要把多余的飯放回鍋裏,不要專占著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完飯後,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在西方宴席上,主人壹般只給客人夾壹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讓人家再吃,也不要頻頻給客人勸酒,夾菜。吃東西時,也不要發出響聲,但客人要註意贊賞主人準備的飯菜。若與人談話,只能與鄰座的交談,不要與距離遠的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