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元朝時期,中原廣大人民群眾拒絕服從蒙古人的殘酷統治,奮起反抗元朝。朱元璋想聯合抵抗力量,但元朝官兵嚴密搜查,苦於無法傳遞消息。於是劉伯溫想出壹個辦法,命令王昭廣做蛋糕,並把寫有“八月十五日起義”字樣的紙條藏在蛋糕裏。然後分別發給各地起義部隊,並通知他們於8月15日晚響應起義。因此,元朝被壹舉推翻。為了紀念這壹成就,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流傳了下來。特別是在東北,有壹種說法是“達子在八月十五日被殺”。
無論月餅起源於哪壹代人,用滿月表現人與人的團圓,用圓月表現人與人的永生,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祈求豐收和幸福,是全世界人民的心願。
有些人認為吃月餅和送月餅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有關。事實上,並非如此。唐朝初期,只有農歷八月初壹是節日,但沒有正月十五。據傳說,後來,唐明皇在8月15日晚上參觀了月宮,因此人們把8月15日作為中秋節。中唐時期,人們開始在八月十五晚上上樓賞月,那時還沒有月餅。說起月餅,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然而,那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無關系。當時的月餅也與現代月餅有很大不同,只作為蒸食出現在食品市場上。
在明朝,月餅確實與中秋節聯系在壹起。當時,在北京有壹種裝有水果的月餅,人們在中秋節時自己制作月餅食用並送給親朋好友以表達團聚和祝賀。當時月餅的大小和形狀非常不規則,差異很大,它們的名字也相當特別。
例如,在山西省介休縣,中秋節當天,當地人有圍坐在壹起分享團圓月餅的習俗。他們制作了許多有趣的月餅,如男士月餅、女士月餅以及專門為青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和“男妓”月餅等。還有很多名字等等。制作月餅的技術在明朝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當時,壹些月餅的餅面上出現了“月中蟾兔”等裝飾圖案。其精美的設計,美麗的構圖和精致的圖案使人們享受藝術,這不僅充分體現了月餅制作者的心靈手巧,也反映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團聚或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中秋節,廈門人賞月、吃中秋月餅,還有壹項因鄭錚成功驅逐荷蘭、收復臺灣而流傳下來的“打餅冠軍”的民俗活動,頗有意思。中秋節有63個餅,大小不壹,分為六種,代表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和秀才。每個人輪流向碗中扔六個骰子,並根據放入碗中的骰子數量獲得蛋糕,以最終贏得“狀元”。300多年來,這項充滿樂趣的活動壹直在廈門人中間流傳,在中秋節前後,廈門的蛋糕店和工廠將生產大量這樣的蛋糕。
聚在壹起玩蛋糕博覽會冠軍是廈門人慶祝中秋節的獨特習俗。據傳,300多年前在廈抗清時,鄭部為了解除將士的後顧之憂,鼓舞士氣,幫助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省,與駐金宏總部33-44號的後政廳工作人員商議後,精心設計了中秋蛋糕,讓所有士兵在涼爽的中秋之夜愉快地戰鬥。
蛋糕按“會”算,壹般四五個人適合壹個“會”。“回”糕模仿科舉制度,由壹個莊媛糕(最大)、兩個對門糕(第二名)、四個三紅(探花)糕、八個四進(進士)糕、16兩舉(舉人)糕和32個壹秀(秀才)糕組成。這是古代四級科舉考試的象征。古代政府級別的考試和青年學生被稱為學者;通過鄉鎮考試(省級)後,成功的候選人被稱為陪審員;那些在首都儀式部見面的人被稱為龔升;皇帝親自主持的宮廷稱為進士,分為三個部分:壹個是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丁甲或三吉;二甲名額多,三甲名額多。在古代,皇帝選擇狀元時,不僅要考慮才華和外貌,還要考慮姓氏和名字。例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殿試狀元是孫。明成祖認為龔玥和愚公的組合是壹個“暴力”的詞,這是不吉利的。他被降為第三名,第三名邢寬義被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壹定是壹代“大才之人,誰長得像潘安”,但第三個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所以廈門蛋糕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就是這個意思。
壹套有63個餅,以“三大於九”為原則,三和九是我國人民的吉祥數字。
“薄餅”起源於廈門,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省而在臺灣省流行了300多年。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叫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和興盛都與南京有關。
作為新年的季節,中秋節的產生較晚,但賞月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晉時期,南京的“牛渚月戲”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故事,甚至演變成廣大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共同享受的中秋節。
牛渚(今采石磯)漢代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漢書·縣國史》說秣陵縣有“南有牛渚”。早在1600年前,東晉在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在月夜泛舟牛渚河上。當他聽說他在租船上諷刺了他的詩《詠史詩》時,他大為贊賞,於是邀請他渡船。這個人就是袁弘。他們壹拍即合,壹直吟詩到天亮。當時,謝尚是鎮西將軍,而袁弘只是壹個以出租為生的窮書生。因為他們對人才的尊重,他們打破了地位障礙。袁弘得到了謝商的稱贊,從此名聲大噪。謝尚與月亮嬉戲,袁弘在他面前歌唱歷史,學者們跟隨他,因此有無窮無盡的劃船者和登月者。唐代大詩人李白到達金陵後得知此事,寫了壹首詩說:“我過去聽說過牛竹的五章遊泳,但為什麽現在要感謝袁家朗呢?”情感上,我去城西的孫楚餐廳“玩月亮”。唐代歐陽詹的《詠月詩序》也說:“戲古月,謝傅抱石,遙望樓閣,明樓中,皆戲月。”唐明皇夜遊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故事。
八月十五日是三秋的節日,這壹天被稱為中秋節。在中秋節,氣溫涼爽,天空晴朗,月亮在天空的中央。為了在最好的季節賞月,人們愛在這個時候賞月,這從唐代開始逐漸演變成壹個節日。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在宋代,人們在中秋節晚上吃瓜果和圓餅,這是月餅的開始。蘇東坡有詩“餅幹如嚼月”。南宋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和臨安(今杭州)競相放水燈,蠟燭搖著月光,格外壯觀(後來南京將水燈移至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原水燈”)。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登基為帝。八月初二,徐達攻陷元朝,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極了,連忙傳令讓全體將士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與百姓同樂,並將當年出征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大臣們。從那時起,“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多,例如圓盤月餅已成為最佳禮品。在南京的這個夜晚,人們粉刷月宮,展示新鮮水果和月餅,點燃熏香,講述“嫦娥奔月”、“吳剛剪桂”和“玉兔搗藥”的故事,並競相放水燈等。,非常熱鬧。從那以後,南方和北方的中秋節晚上都非常熱鬧。北方人在這壹天吃月餅和水果,買男妓給他們的孩子玩。“男妓”,可分為紙畫、布紮和泥塑,有壹個兔子頭和五顏六色的衣服。這是非常獨特的坐或站,搗杵,或騎獸升旗。
南方人喜歡在中秋節吃月餅、新鮮蓮藕、熟荸薺、柿子、石榴和糖梗。南京人是夜月的客人,他們壹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應該是在肉桂香的時候上市的,肥而不膩,味道鮮美。喝完酒後,必須吃壹小塊糖芋頭,並將其與肉桂果肉壹起倒入。美景不言而喻。“桂漿”因屈原《楚辭·少司命》和“扶北閉關飲桂漿”而得名。肉桂果肉是壹種桂花,在中秋節前後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於把詩詞歌賦變成餐桌上的佳肴。
根據鄭德江寧縣的記錄,在中秋節晚上,南京人必須賞月,這對家庭來說被稱為“慶祝團圓”,對群體來說被稱為“滿月”坐在壹起喝酒,對市場來說被稱為“在月亮上散步”。明初,南京有壹座賞月樓和壹座戲月橋。清代在獅山下建了壹座觀月樓,都是供人們賞月的,玩賞月橋的人最多。當明月高掛時,人們壹起爬上月亮塔,玩月亮橋,壹起欣賞玉兔。
打月橋位於秦淮河畔,夫子廟旁邊,是名妓馬湘蘭的府邸。這壹天晚上,學者們聚集在橋上吹笛唱歌,追憶牛渚與月亮玩耍並對著月亮寫詩,因此被稱為玩月橋。明朝滅亡後,逐漸衰落,後人有詩雲:“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我記得坐在玉人橋上,在月光下教吹笛子。”長板橋,原月亮橋。
民國以後,南京是國民黨中央政府所在地,社會畸形發展。在孔廟前,舉行了宴會。八月十五日,當官的傅家在秦淮泛舟賞月,千家萬戶苦不堪言。當時有壹首流行歌曲:“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在樓上吹笛,有人在樓下皺眉。”此外,此時有許多舊痕跡和河水汙染,因此沒有多少遊客參與。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進行了修繕,修復了明清時期的壹些亭臺樓閣,並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節,妳可以壹起享受玩月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