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祥老奶奶蛋糕。暑假是內地人去港澳臺旅遊的旺季。去港澳臺旅遊,為親朋好友購買具有當地特色的“親筆信”已成為“指定動作”。在“親筆信”中,食物的選擇是最多的,也是最暢銷的。香港有很多老字號美食伴隨著香港人長大,帶著老香港的記憶。例如,邵翔花園的雞蛋卷、大澳朋友的蝦醬、禪意齋的盲餅和姚峰的果脯等。20世紀20年代開業的恒祥,最早是做冬瓜糊老太太餅起家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深受香港影星和粵劇明星的喜愛。現在它在香港各地都有分店,每天制作超過25,000個老婦蛋糕。姚峰是壹個傳統的果脯老字號,已經經營了60年。招牌上寫著王美100港幣,均價20港幣。雖然它很貴,但供不應求。澳門季翔蛋卷在澳門,許多美味的食物都是立即出售的,而且對傳統食物的制作態度嚴謹到近乎固執,其聲譽不言而喻。澳門的“手信”街位於清平治街和龍符新街的十字小馬路上。大大小小的人行道上擺滿了當地的特色食品,從盒裝杏仁餅、散裝肉幹、蛋卷和姜糖到玻璃罐中的話梅。在澳門數百個“手信”品牌中,大吉和醉香園是最大的。醉香園是壹個老字號品牌,而聚吉是靠推車賣花生糖和姜糖起家的,現在已經開了近65,438+00家分店。臺灣省的鳳梨酥。在臺灣省,“手信”被稱為“手禮”。據說更早的臺灣同胞四處經商,長期外出。當他們想回家時,孩子們經常在十字路口等待禮物,也被稱為“等待道路”。大陸開放居民赴臺自由行後,臺灣省伴手禮銷量猛增。阿裏山的茶、臺北的鳳梨酥、臺中的太陽餅成為臺灣省最佳旅遊營銷代言。種類、包裝和擴展當然,“親筆信”不僅是食品,還有手工藝品、金飾和藥品。尤其是最近兩年,香港的壹些藥品,如祛風油、救心丹等,成了內地遊客熱衷購買的“手信”。走在街上,妳會發現香港各區的鬧市小巷都有藥房和藥店,選擇起來非常方便。隨著經濟的發展,“親筆信”也在不斷變化。善用營銷技巧的臺灣省民結合創意,推動傳統禮品升級,為“古味”註入新生命。以臺灣省生產的農特產品為例。宜蘭縣三星鄉出產的洋蔥是島上知名的土特產。近年來,當地農會開發了蔥醬、蔥粉、蔥油等精加工產品,還設計了“大蔥滿禮”等禮盒,在臺灣省市場暢銷,同時進入大陸市場。再比如,臺南壹家生產醬油的老品牌堅持手工制作工藝,這種工藝在世代相傳傳承了近50年,創造了“大豆油博”品牌,以其醇厚的味道贏得了大陸遊客的青睞。值得壹提的是,“牽手儀式”在臺灣省的流行與兩岸關系密切相關。隨著大陸遊客赴臺旅遊人數的不斷增加,臺灣省“牽手大典”的名聲更是令人震驚。近年來,不僅臺商在中國大陸設立了臺灣省的“禮品店”,而且臺商還在中國大陸打造了“臺灣省名牌城”。手寫信文化的弘揚、回歸和升溫,沈澱了城市的文明,當地政府自然大力推動“手寫信”產業。日前,首個以傳統懷舊港式美食為主題的景區在香港海洋公園設立,名為“香港老街”,這裏匯聚了香港曾經紅遍海內外的“親筆信”和餐飲美食。為了推廣“親筆信”文化,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和曾誌偉等香港知名人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繹不同的故事,展示香港的“親筆信”文化。“如果用壹棵樹的樹幹來比喻澳門獨特的旅遊業,‘親筆信’產業就是其中壹個分支,兩者同根生。”澳門人是這樣看待“親筆信”的。去年年中,澳門“手跡博物館”應運而生。館內展出部分澳門百年來極具歷史價值的手信產品,包括月餅包裝紙、手信容器及手信仿制品等。臺灣省的電影《海角七號》把馬拉桑米酒和原住民的琉璃珠賣斷貨了,臺灣省當局大力推出“牽手儀式”來幫忙。當然,臺灣省當局不僅向大陸推廣發展揮手禮,還不忘“拉攏”當地年輕人。近年來,在臺灣電影受歡迎的帶動下,許多臺灣省的年輕人重新認識了臺灣省品牌。例如,過去被年輕人視為“外星食物”的傳統糕點已經開始吸引年輕人的註意力。將傳統糕點帶回家“與母親共享老味道”已成為壹項溫暖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