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流傳著壹句俗話“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又被稱作為“小年”,也是中國的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還是壹個團圓的日子。當然,冬至的習俗也是多種多樣,下面我精心整理了5個習俗,壹起來看看吧。
1、北方吃餃子
餃子,又名“交子”,是壹種古老的傳統面食,北方人年三十都要吃餃子。而“冬至大如年”,當然這天也是要吃餃子,民間有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吃水餃相傳還與我國醫學家張仲景有關,餃子就是他發明的,原名“嬌耳”,他曾用“驅寒嬌耳湯”救治了當時很多被饑寒凍壞了耳朵的貧苦百姓,人們在過年和冬至吃餃子也是為了紀念他。現在仍然有“冬至吃了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2、寧夏人吃“頭腦”
寧夏銀川地區冬至這天要吃壹種叫“頭腦”的美食。“頭腦”實際上就是羊肉粉湯餃子,用羊肉加蘑菇佐以蔥、姜、蒜、辣椒、食鹽和醬油等做湯,煮沸後加入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放切好的蒜苗、香菜和韭黃,壹鍋羊肉粉湯就做好了,它也是銀川的壹道特色小吃。
3、上海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在江南壹帶尤為盛行,據史料記載這壹習俗在明、清就有了。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圓”寓意“圓滿”、“團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冬至團還可以用來祭祖和贈送親友。
4、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壹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禦廚房包出壹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壹口氣吃了壹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5、潮汕地區冬至吃甜丸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壹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壹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之上,壹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谷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農村俗話說的好,“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由於我國民族眾多,地大物博,南北緯度跨度大,東西經度跨度也大,所以使得壹些民俗風俗不壹樣,但總體上來說,對於冬至這壹天是非常註重的,這壹年當中也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壹個節氣。歸根結底壹句話就是不忘祖先,而且不忘了天氣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