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靈渠與米粉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接著又發動了統壹中國南方(百越)的戰爭。在多山的南方,運輸及其困難,後方的糧草,不能正常供應到前線,秦軍只好就地征糧。但秦軍多為北方人,平時以麥面為主食,他們征戰到南方,因吃不慣大米,造成不少戰士水土不服,上吐下瀉,使秦軍的戰鬥力壹度嚴重下降,直接影響到統壹戰爭的成敗。所以解決吃的問題壹時成了頭等大事。
如何把大米演變成像麥面壹樣讓秦軍將士接受,史祿把任務交給秦軍中的夥夫們去完成。夥夫根據西北饸拉面的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幹水後,揉成粉團。然後把粉團蒸熟,最後再拉出粉條來,直接落到開水鍋裏煮熟。將士們吃了頓時回復了體力,戰鬥大增,最終統壹了南方。漢元鼎六年建始安縣(桂林城前身),大量北方移民陡遷到桂林,包括像諸葛亮、韓信、陶淵明、周敦頤、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等許多歷史名人的後裔,這些北方移民來到桂林,把米粉叫成“米面”,這種稱謂,壹直延續到現在。
因此,桂林米粉從秦代就開始有了。也就是說,桂林人吃米粉,已經吃了兩千兩百多年了。
二、古代桂林米粉的制作工藝
米粉、米花等食品的制作工藝,是從秦代的釀酒工藝中派生出來的。
興安最早的稻米出現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米粉的發明與釀米酒的技術分不開。堆花酒(溶江三花酒),就是由修鑿靈渠的工匠們,用秦代的“苯曲法釀制春酒”的技術,在靈渠邊上釀制出來的小曲香型米酒。
秦代酒文化的盛行,帶動了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許多釀酒的工匠隨著秦軍南下來到嶺南。將先進的釀造技術帶到靈渠來。秦人釀制堆花酒時用的原料每次都剩下很多,對這些原料進行處理的過程就逐 漸演變成了做米粉的過程。每次釀完酒後,都有剩下,工匠們對這些剩余原料(稱為“饋”)直接用調味料加熱煮軟後進食,比吃純凈的大米飯好吃,饋的用途就變大了起來。齊民要術“飧飯”篇中介紹,“用香漿和暖水,浸饋少時,以手挼無令有塊,復小停,然後壯”即是說用壹種叫香漿的調料加溫水把饋浸泡壹段時間後,用手搓揉飯團,不讓它有團塊,稍留壹會後,將已成米漿的饋裝入壇內,便成了做米粉的米漿。
那麽,如何將米漿處理成米粉呢?最初秦人用的工具是牛角。割壹片牛角,如湯匙大小,開四五個剛好容得下韭菜葉通過的孔,再取兩段新織的白綢,按牛角片大小開洞,將牛角片縫上做成圓形漏鬥,將調好了的米粉漿裝在絹袋中,在開水鍋上面捏著漿袋,讓粉漿成粉條狀從牛角片的孔中漏入滾水中,煮熟後撈出來就成了盤成餅狀的米粉。如果做切粉,則用壹銅盆放在開水鍋上,將調好的米漿舀入銅盆中成塊後倒在開水裏煮熟,撈出來就成切粉了。牛角片是最早用來制米粉的主要工具。
米粉由釀酒的工匠們發明後,在修鑿靈渠的秦軍民工們中引起了關註,民工們本來就吃不慣粗糙的紅米飯,現在有了米粉,給他們非常單調的食譜中新增了誘人的品種。另外,為了方便外出攜帶,還發明了將米粉制成幹米粉的方法:把再餾飯曬幹,搗碎細篩,另用紅棗蒸熟搗汁,摻進幹飯粉裏,制成粳米棗幹米粉,用同樣的加工技術,他們還將糯米加工成米粉、油炸“亂枳”“炬粧”等食品。興安的民間加工米花的方法,至今仍然沿襲著秦代用手工加工的方法,因為米花的使用範圍並不廣泛,人們對其加工的方法未予以重視,所以米花的加工方法千年不變,自古沿襲至今。而米粉則不同,隨著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就不斷有人在如何批量加工米粉的工藝上做文章,如明清以來,米粉的加工由手工加工到用簡單的木制工具制作,然後又發展到現代的半機械化、機械化批量生產,基本上在不同時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