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亞洲藝術公園的亞洲藝術之門

亞洲藝術公園的亞洲藝術之門

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紀念雕塑的建造工程是壹項藝術與建築多元結合、多方位綜合操作系統協調運作的藝術工程。該工程從今年3月份啟動,到10月15日結束。其中定稿後的“亞洲藝術之門”雕塑主體建造工程於7月16日正式啟動,8月24日第壹窯入窯試裝,8月25日第壹窯點火,9月26日第七窯燒制完成,10月15日安裝完畢,比原計劃提前5天全面完成。其文化含量厚重、藝術形式獨特、結構力學達標,燒成率98%,色澤達到預期理想效果。

“亞洲藝術之門”原方案由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副主任、教授陳舒舒和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壁畫專業老師魏華設計。修正案由佛山市雕塑院的國家二級美術師李敏設計。修正案立體中稿由佛山市雕塑院的國家壹級美術師簡錫昭、國家二級美術師李敏、國家壹級美術師薛裏昂、國家二級美術師卓國平、國家二級美術師周炳基、國家三級美術師羅誌奇創作完成。佛山市雕塑院具體承擔了方案修正和建造工作:包括修正案立體中稿創作、1:1.13泥稿放大、石膏模翻制、陶塑印坯成型、坯體烘幹、表面施釉處理、運輸和安裝等。其燒制工作則由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政府、佛山市禪城區石灣街道辦事處、南風古竈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捐贈完成。

成型的“亞洲藝術之門”由2839塊陶板組成,浮雕面積約830多平方米、兩扇“門”實際燒成高度分別為17.6米和15.6米。

“亞洲藝術之門”是集體智慧的傑作,是團體協作的結晶,是佛山陶文化的形象標誌,是佛山人民獻給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的永恒厚禮。

據佛山市陶塑院介紹,“亞洲藝術之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現代陶塑作品,是第壹部以陶土鍛造的大型亞洲藝術文明史詩,是千年陶都佛山陶藝發展的裏程碑。

“亞洲藝術之門”體現了兼收並蓄、融古貫今、博大精深、開明開放的嶺南陶藝文化。它是亞洲藝術公園的標誌,既是藝術作品,更是文化象征,象征著亞洲文化的交流和開放,寓意開放、交流、融匯、升華。它是壹扇“藝術凝聚亞洲,文化溝通世界”,展示“魅力佛山,文化亞洲,藝術世界”的大門;它是壹扇亞洲文化交流、開放、升華和中國文化傳承、發揚、與世界融合、與亞洲***創輝煌的大門;同時它也是壹扇“讓世界了解佛山,讓佛山走向世界”的大門。

突破與創新:

1)佛山市雕塑院經過現場反復考證龍窯“南竈”窯腔的實際尺度和咨詢過多位有經驗的南風古竈窯工師傅,按照窯爐空間科學地設計出窯位容量130㎡/窯:模具的分塊尺度按每壹間隔的窯倉最大系數切割,基本為72㎝×48㎝=0.345㎡/塊;疊窯按最大保險系數裝坯,間距控制15㎝—20㎝幅度,這兩項是決定此次窯容量包確保按時完成任務的關鍵。

2)應用傳統龍窯燒成疊窯的“立體疊窯”和“攔火”經驗技術,特別是傳統特色的“攔火間倉”。但此次攻關技術小組采取了以高溫矽板墊底保持中心穩定、以矽板定位牽引分散承重力的新辦法,改進了平板坯體的裝窯質量和穩固性。

3)突破傳統石膏模具印制方法:以平板模具印制主視面坯體,然後空模立四周體積。本方法突破了石灣傳統“封閉模具”或“圍模模具”的印制方法,對與大型陶塑立體造型的印制備份瓷。該印制方法曾在石灣公園的大型環境陶塑《陶女》(總高8.3米)制作時嘗試過,但用於如此大面積的印制還是首次。

4)突破柴窯素燒“火焰紅效果”的偶然性:為達到理想的赫紅赤銅的柴燒獨特的“火焰紅”的自然效果,雕塑院大膽采用了以往僅用在小作品上的色料配方。該配方用了近300公斤的工業鹽和30公斤的氧化鐵色劑,以鹽燒的原理配合柴燒效果,在毫無科技儀器輔助的人工看火的情況下,達到相對理想的自然色澤的燒成效果,確保“亞洲藝術之門”表面藝術感染力。

亞洲藝術之門”原方案設計創意

原方案設計者之壹陳舒舒取中文繁體“門”字構成雕塑主體造型,其本身為壹民族符號語言,象征意義深遠;原方案設計者之壹魏華將其藝術個性語言融入“門”的造型中,賦予“門”以內容和視覺效果,含義有三:其壹,表明地域意義——“中國的南大門”廣東佛山;其二,門代表著空間的轉換和交接,喻指亞洲各國文化藝術的相互獨立而又相互鏈接依存,任何壹方的缺失都將使另壹方顯得孤立;其三,寓意新世紀的佛山、新世紀的中國將壹如既往地敞開大門歡迎亞洲各地的藝術文化走進國門,融聚菁華***創輝煌。

“亞洲藝術之門”修正案設計

修正案設計者李敏。修正案找到了壹個與原設計方案造型最佳的結合點:內容與形式高度吻合紀念雕塑主題要求。將亞洲文化遺產寶庫中極具代表性的精神創造遺產按照藝術構圖規律穿插在“門”的造型上:雕塑本身就像壹座無言的豐碑,令人們遐想聯篇。站在它的面前,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精神的歸屬——遊離於自身之外、遊離於國界之外、遊離於民族之外,真正體驗壹種精神的心靈溝通。

“亞洲藝術之門”表現的文化內涵:

“亞洲藝術之門”以亞洲文化精神遺產為表現對象,旨在穿越歷史長河的隧道,沿著亞洲文明發源地的軌跡尋蹤,展示蘇美爾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五千年文明及嶺南地域文化特色。其浮雕塑造了《漢莫拉比法典》、《蘇美亞人與契形文字》、《牛神與寧夫魯薩谷女神》、《亞述巴尼帕國王手刃獅子》、《敘利亞笛手》、銅像《舞王濕婆像》等東亞文化遺產,著重刻畫了五千年華夏文明象征性圖例及嶺南地域文化特色的“瓦脊公仔”,並融入了抽象、空靈而富有生活氣息的中國書法藝術。

“亞洲藝術之門”內在生命力的關鍵在於凸顯亞洲民族文化,以倡揚亞洲民族文化的特色來表證亞洲文化的輝煌,以發掘亞洲古文明精神文化遺產來展示人類輝煌的昨天,激勵創造者的今天,啟示後來者的明天。該“門”還彰顯了佛山千年陶都的嶺南文化特色,以傳統文化元素“陶”為載體,表述了亞洲各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

“亞洲藝術之門”對創建獨具特色城市文化形象的意義:

中國在跟世界交融,佛山在跟世界交融。文化是構成現代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佛山力求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

佛山市雕塑院院長簡錫昭說:“將現代陶藝理念納入佛山城市雕塑建設之中,創建佛山獨具特色城市文化形象,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區域文化的必然。陶塑“亞洲藝術之門”邁開了佛山獨具特色城市雕塑的壹大步,必將突破國內其它城市雕塑格局,以其鮮明的個性豎立在世人心中。將佛山文化產業中最為璀璨的‘陶文化’運用在佛山城市環境公***藝術之中,營造壹個以陶為主體的文化氛圍,令人們融入壹個陶文化的藝術境界,並令人們真切地感受到:這就是‘歷史文化名城佛山’,而不是其它任何壹個城市。“亞洲藝術之門”必將激活傳統陶藝機制,推動佛山現代陶藝邁向壹片更為廣闊的空間。”

“亞洲藝術之門”的建造除使用極具區域特色的陶材質外,另壹最大的特色是應用傳統的成型手法和燒制方法,陶塑造全過程都為純手工成形。創現代大型陶塑公***藝術建造的先例,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有以下六點:

1)、突破傳統局限;

2)、對石灣現存的活“龍窯”開拓了新的發展方向,激活了傳統柴窯活化石的當代生機;

3)、為石灣現代陶藝的研究提供了史實物證;

4)、為創建獨具特色的佛山城市藝術形象考證了物質基礎和提供了科學依據。

5)、為我國現代陶藝走向景觀藝術領域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6)、為我國新石器時代“陶”的實用及裝飾藝術幾千年後再度輝煌揭開了新的篇章,預兆了其潛在的生命力和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