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過去的年 莫言 教案

過去的年 莫言 教案

過去的年

莫言

授課課時:第1、2課時

授課課型:新授課

教學用具:常規、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1、結合註解和工具書,解決字詞音、形、義,完成“思考與練習1”;

2、結合補充資料,了解莫言;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歸納本文的結構特點;

4、研讀課文,了解過去的年的總體特點,熟悉年的習俗;

5、梳理過去的年與現在的年進行對比的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研讀課文,了解過去的年的總體特點,熟悉年的習俗。

教學難點:梳理過去的年與現在的年進行對比的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方法:講授法、朗讀法、問答法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年,連同中國許多的傳統節日,以及節氣、風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所以壹直是中國文學寫作的常見題材。說白了,這裏面是有文化內涵的。相信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各民族、各地區、各家庭的過年習俗是不盡相同的,不同的習俗有著它特有的來歷和講究,我們不可能完全知曉。但對於我們這樣壹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中國來說,在這個傳統節日的氛圍中,人們的歡樂情感、團圓意識還是比較統壹的。2012年是壬辰龍年,我們中國人又自稱為“龍的傳人”,所以從生肖上來說,今年可是很吉祥的壹年。春節也剛剛過去沒多久,大家能否回憶壹下,自己的這個年是怎麽過的,有沒有什麽有趣的習俗和我們壹起分享交流壹下。請1—2位學生簡單說說自己家鄉的過年習俗。可能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較過去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人都感覺“年味”不濃了,那麽今天我們將通過壹篇文章的學習,跟隨作者的敘述,壹起去感受感受過去年的年味。板書:課題、作者

先來了解作者的相關常識。

二、教授新課

1、簡單介紹作者

請學生朗讀書P12頁註解①,勾畫文章的出處,作者的代表作品。

教師結合補充資料,介紹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壹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壹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1986年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反響強烈,被讀者推選為《人民文學》1986年 “我最喜愛的作品”第壹名。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

板書要點:原名管謨業,“尋根文學”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說《紅高粱》,長篇小說《蛙》等。

文章雖僅有10小節,但內容較多,壹起來解決文中的字詞。

2、解決字詞音、形、義

請學生默讀全文,留意重要字詞的音、形、義。

請學生完成書P15頁“思考與練習1”,教師板書字詞,請壹位學生上黑板註音,師生壹起糾正。

奢侈(shē)(chǐ) 拮據(jié) 黏稠(nián) 煙熏火燎(xūn)(liǎo)

吝嗇(lìn)(sè) 名諱(huì) 騾馬(luó) 冠冕堂皇(miǎn)

斟酌(zhēn)(zhuó) 神祇(qí) 富庶(shù) 三綹(liǔ)

咀嚼(jǔ)(jué) 拙劣(zhuō) 軸子(zhóu) 劊子手(guì)

豆稭(jiē) 撲棱(lēng) 祭祀(sì)

請學生齊讀字詞2遍。

板書重要詞語,請學生根據書上註解回答意思。

(1)拮據:形容缺少錢,境況窘迫。

(2)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莊嚴體面或正大的樣子,實際上並非如此。

(3)名諱:應該避諱的尊長的名字。

(4)斟酌:反復考慮推敲。

(5)神祇:“神”是天神,“祇”是地神,泛指神靈。

(6)迫在眉睫:比喻事情臨近眼前,十分緊迫。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了解結構

請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註意剛剛強調過的字詞讀音。

課文的題目是“過去的年”,可見,這是壹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敘寫了自己童年時所過的“年”的具體情形。提問:文章哪壹小節開始具體寫“我”小時候怎樣過年,又到哪壹小節結束,這部分毫無疑問就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以此為界,文章的思路也就梳理出來了。

明確並板書: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壹部分(1—2節):文章的總起,說年與春節的關系以及春節的意義。

第二部分(3—9節):文章的主體,寫“過去的年”是怎樣的。

第三部分(第10節):文章的結尾,在今昔對比的情境下對回憶的內容發出感慨。

我們都知道,春節並非是壹天,就我們現在的“年”而言,人們最容易記住的是除夕、正月初壹這樣的日子,依據時間往後類推,正月初二,正月初三……壹直到正月十五,即元宵節。其實,在除夕之前的某幾天也是很有講究的,作者在文中就為我們敘述了這幾個特殊日子裏的習俗。

提問:文中寫到了過年前後的幾個日子,分別是什麽?

明確並板書:臘八——辭竈日——除夕——春節

提問:每個日子對應的內容分別是哪些段落?這其實是文章主體部分的層次。

明確並板書:主體部分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第壹層(第3節):大人、孩子對待過年的不同態度。

第二層(第4節):寫臘八的情形。

第三層(5—6節)寫辭竈日的情形。

第四層(7—8節):寫除夕的情形。

第五層(第9節):寫春節的情形。

提問:文章是以什麽為順序來組織這些眾多材料的?為什麽?

明確:全文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過去的年。因為“年”是壹個時間概念,過去的年也與現在的年有些差別,要想把過去的年寫清楚,時間自然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年”作為壹個傳統節日,它是有程序的,所以要想把這個節日說清楚,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節日客觀的進程。

所以,文章的結構雖然簡單樸素,卻很好地表達了應該表達的內容,這也是本文結構上的最大特色。

既然,作者回憶了過年期間的幾個重要日子,我們就壹起仔細看看文章的這部分內容。

4、研讀課文,熟悉年的習俗

請學生仔細認真閱讀書P12—15頁的內容,完成“思考與練習2”。

課文的第3節提到大人和孩子對待過年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分別是什麽?為什麽?(可直接用原文語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話概括)

明確:孩子們對於過年是喜歡的,向往的,所以在等待過年的日子裏心態是焦急的,而等到真正過年了,則是非常興奮的,因為過年不但可以吃好飯、穿新衣、痛痛快快地玩,還可以向自己生命過程中的輝煌時期邁進;大人們對於過年是不喜歡,甚至是懼怕的,原因有兩點:壹是過年意味著壹筆開支,二是飛速流逝的時間對他們構成巨大的壓力,意味著他們正向衰朽的殘年滑落。

雖然大人們懼怕過年,但還是會很認真地準備著壹切與過年有關的事宜,按照當地的習俗操辦著具體事項,首先從臘八這天開始。

請學生齊讀第4節,思考:臘八這壹天的最重要習俗是什麽?這部分內容作者在詳略安排上是如何處理的?

明確:臘月初八作為盼年的第壹站,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熬臘八粥。作者在文中沒有提及臘八粥的由來及具體做法,僅是壹筆帶過,而根據解放前臘八施粥的善事想象詳細描繪了壹個大場面——施粥盛典。

提問:妳認為施粥是壹場盛典嗎?如何理解作者的這壹說法?

參考:幼年時的作者,還體會不到生活的艱辛,沒有意識到解放前廟裏或慈善大戶的施粥行為是為了解決窮人們的溫飽問題,只想到用巨大無比的鍋去熬臘八粥,眾人餓著肚子,冒著寒風,排隊焦急等待是壹個盛況,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暫時忘卻饑餓和寒冷,但內心卻是歡樂的。

補充“臘八粥”的相關知識: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傳自印度。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最早開始於宋代,清朝為盛。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北方尤其講究。攙在白米中的食物壹般有:紅棗、蓮子、核桃、桂圓、紅豆、白果、花生、杏仁、松仁、榛子等。臘八粥熬好後,要先祭神敬祖,然後贈送親友,最後全家壹起食用。

歸納:對孩子們而言,在臘八這天的樂趣也許更多的是來自美食的誘惑。

板書:臘八——熬臘八粥

“過了臘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辭竈日”。那麽,在辭竈日這天,又要做哪些事情,有哪些習俗呢?壹起來看5、6兩節內容。

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讀這兩節。

提問:請根據作者的描述,概括壹下辭竈日的習俗。

明確並板書:辭竈日——下餃子,祭竈,貼竈馬頭

辭竈日這天的習俗比臘八要復雜壹些,對孩子們而言,美食的誘惑來自平日不常吃到的餃子,而祭竈、貼竈馬頭的習俗則為“年”營造了壹些神秘的氣氛。這種神秘來自人對鬼神的敬畏,對宗教世界的不可知。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辭竈的儀式。

參考:“辭竈”,顧名思義,就是告別竈王爺。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竈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壹家人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所以,在他上天之前,這家人就要舉行送竈王儀式,擺上祭祀的貢品,如餃子、關東糖、紅棗、糕點等。然後家庭主婦帶領全家焚香禱告,念念有詞,“竈王竈王,上天朝玉皇。進宮言好事,回家現吉祥”。然後,將竈王爺像和黃表紙壹同在大門口燒掉,再貼上新的竈馬頭兒,整個儀式才算完成。

教師可補充“辭竈”(又稱“小年”)這壹習俗的由來。

過了辭竈日,再熬七天,就迎來最重要的除夕了。課文的第7、8節寫的都是關於除夕那天的習俗和儀式,壹起來看看這部分內容。

提問:除夕這天從下午開始壹直到下半夜,都有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

明確並板書:除夕——包餃子,上墳,在掛起的家堂軸子前擺上香爐、蠟燭、供品,三更時起來穿新衣,開始做年夜飯,放鞭炮祭祀天地神靈,給長輩磕頭,吃餃子。

提問:在這些習俗中,哪些是妳們家過年時也會做的,哪些沒有?請學生自由回答。

很明顯,除夕這天的習俗要比臘八、辭竈都繁瑣,那麽,提問:在這些習俗中哪些表達了人們對鬼神的敬畏心理?請壹壹找出來。

明確並板書:上墳——邀請祖先回家過年

拜家堂軸子——祭祀祖先

放攔門棍——攔住祖宗的縲馬

不高聲說話,不說不吉利的話——與壹家人來年的運道密切相關

做年夜飯不拉風箱——會破壞神秘感

燒花柴、豆稭等——孩子長大後會有出息

放鞭炮、盛餃子、燒紙、磕頭——祭祀天地神靈

如果說,在之前的臘八及辭竈日,都有美食的誘惑,那麽在除夕的所有習俗中,作者描述的內容則更多地體現出過去年的神秘氣氛。農歷臘月三十的除夕是舊年中的最後壹天,人們在隆重、繁瑣的習俗中告別了舊年,緊接著當然要用愉快的心情來迎接新的壹年了,也就是所謂的辭舊迎新。那麽,提問:新年的第壹天又有哪些有趣的事要做呢?文章的第9節給我們作了說明,來看這節內容。

明確並板書:春節——裝財神、接財神

正月初壹時,壹家人歡聚團圓吃餃子時,叫花子會扮上財神,到各家門口說些吉祥如意的話,乞討餃子,而各家各戶為圖個吉利,是不能吝嗇餃子的。“我”想扮財神的想法充分體現出孩子純潔的童心。

小結:過去的年究竟是什麽樣子的,相信大家在作者詳盡的描述中都有了了解。在臘八、辭竈、除夕、春節這樣壹些特定的日子裏,作者寫的有事情,有場面,有人們的行動,有人們的觀念,有細節描寫,有氣氛概述,各個方面都寫得細致入微,把讀者帶回到過去的年中。

5、對比今昔,體會情感

過去的年有它的過法,現在的年也有它的過法。本文是作者對童年時過年場景的回憶,但在行文中也會把思緒收回到現在。請大家找找看,文章將過去和現在的年放在壹起比較的語句有哪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課文第10節的若幹語句。如:“現在,如果願意,餃子可以天天吃,沒有了吃的吸引,過年的興趣就去了大半”;再如:“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純潔的童心,就沒有過年的樂趣”;又如:“我們所懷念的那種過年,現在的孩子不感興趣,他們自有他們的歡樂的年”。

在這樣的對比中,作者的情感表露無遺:過去的年雖然窮,但是有希望,有期待,有與平時的差異,有許多的風俗習慣,因此也就有了許多的詩意,許多的故事,顯出了年的不平凡和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而這壹切在現在都失落了,現在人們富了,但卻少了情趣,少了詩意。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壹些過去年的過法,知曉了壹些沒有親身經歷過的過年習俗。其實,過年的習俗有或者是沒有,多或者是少,並不是最主要的。或許,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文字的表述,不僅僅是讓我們了解熟悉過去的年的風俗習慣,可能也是借此對中國的壹些傳統文化進行反思。文章學習中我們重點強調的字詞較多,請大家好好鞏固。

四、布置作業

1、抄寫字詞3遍;

2、解釋詞語;

3、列舉某少數民族過年的習俗,不少於3個。

4、完成《學習指導用書》該課習題。

喜歡就采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