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瓦爾俄足 古老的羌族婦女節

瓦爾俄足 古老的羌族婦女節

農歷五月初五,茂縣羌族婦女將不分老幼,身著鮮艷民族服飾,佩戴銀首飾前往女神梁子石塔前,參加羌民族古老的傳統婦女節——瓦爾俄足。

 其實,盛會從農歷五月初三就開始了,由會首組織數名凈身婦女,手拿香、蠟、酒、柏香、饃、刀頭等貢品,結隊前往女神梁子的石塔前,敬祀歌舞女神莎朗姐,請女神賜以歌舞,謂之“引歌”。回到村裏,再逐戶告知信息,謂之“接歌”。五月初四,婦女們忙碌地準備美食,以備第二天食用;未婚女性則精心為情人準備親手繡制的禮物。初五清晨,在晨曦中,開啟塵封的重陽咂酒,祝福全寨人畜兩旺、五谷豐登。薩朗舞是活動的主要內容,由老年婦女領跳,之後,再逐壹將歌舞傳授給下壹代。男人們則以歌舞附之,並以臘肉、咂酒、饃饃等食品伺候。活動間歇,已婚婦女向青年女性傳授性知識,持家之道等知識。或有情人漫步私語;或女性間相互笑談。累了,婦女們三三兩兩圍坐壹團,相互品嘗美食、暢飲咂酒,笑談人生。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薩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羌民操持。

 瓦爾俄足節由來已久。相傳多年前,日麥咪補(西羌王母)在天上見下界西戎部族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很是震怒,於是決心積善羌家,派納斯姐(羌語:“神塔之女”)下凡,降生在壹戶貧苦羌民家中。

 納斯姐的父母晚年得子,十分高興,視其為掌上明珠。壹年夏天,西王母為磨練納斯姐不怕苦難的意誌,布下壹場災難,讓其父母染上痢疾先後去世,從此,納斯姐淪為孤兒,只好棄家出走,為人牧羊,那時她剛好13歲。納斯姐悲痛欲絕,終日以淚洗面,每天把羊群放到山坡草甸上,用歌聲思念亡父亡母,驅散心中的憂愁。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終於有壹天,她的歌聲感動了西王母,西王母便派人接她上天。納斯姐臨走時思緒萬千,丟不下故去的父母,丟不下父老鄉親,更丟不下生她養她的這片土地。想來思去,她脫下親手繡的繡花鞋,留在羌山作紀念。

 她的失蹤驚動了整個羌寨。男女老幼不分晝夜,邊走邊呼喚她的名字,尋了三天三夜。若幹年過去了,鄉親們對她的思念並沒有停息,人們無論上山打柴、積肥,還是狩獵,都希望納斯姐奇跡般出現。壹年農歷五月初五,本寨獵人在“日米柱”(地名)打獵時發現了納斯姐那雙繡花鞋,壹時間羌寨沸騰起來,人們奔走呼喊:奇跡出現了!納斯姐變仙女了!後來,羌人為紀念她,便在留下鞋子的地方修了壹座祭塔,叫“酷不裏”,至此,就有了農歷五月初五的瓦爾俄足。依照傳統古規,若本寨當年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辦瓦爾俄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