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與中國和西方相比,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有什麽特點?

與中國和西方相比,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有什麽特點?

壹、飲食觀念的差異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但如果把問題上升到為什麽吃、怎麽吃的層面,就會體現為壹種意識或觀念。中西方在飲食觀念上有明顯的差異。西方是理性科學的飲食觀念。他們強調飲食的營養價值,並註意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質、脂肪、卡路裏和維生素的數量。他們不會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使味道相同,他們也會遵循理性的警告,因為它有營養而吃它。西方人吃營養。他們很少或幾乎不把飲食與精神享受聯系在壹起。飲食體現出強烈的實用性和功利性目的。飲食只是他們充饑的生存手段。但是,它采用了更科學、規範和合理的方式。受接受性思維方式的影響,西方飲食更加科學,特別是在現代營養分析科學出現後,這鼓勵了他們在飲食中固有的理性分析傾向,導致他們在飲食搭配中更加註重營養成分的組合,並根據人們身體的具體情況定量分配飲食。例如,他們的中小學配備了營養師。這種科學合理的飲食理念值得中餐借鑒,但同時也讓西餐在用料上受到很大限制。例如,西方人不吃動物內臟,他們認為任何東西都沒有營養價值。同時,它在烹飪技巧上是機械的和不靈活的。牛排是牛排,雞肉是雞肉,各種蔬菜永遠不會混合在壹起,不會產生很多花樣。這取決於餐具的搭配、環境和菜肴形狀和顏色的原材料。西餐的這種機械性是我們必須克服的。簡而言之,西方飲食以絕對理性規範人們的行為,以“科學”和“營養”排斥能給人們帶來愉悅的美味食物。雖然能滿足生理需求,但不能使人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美中不足。另壹方面,中餐恰恰相反。中國人的飲食強調感性和藝術性,追求食物的味覺感受,而不註重食物的營養成分。他們從“色、香、味、形、器”等方面評價食物的質量,追求壹種不可名狀的意境。簡單地說,中國人吃味道。“味”是中國飲食的魅力。中國人吃飯。帶來身心愉悅。中國烹飪經常將各種原料混合在壹起,使它們幾乎失去自己的本色,但產生壹種新的完整的美味。例如,福建名菜“佛跳墻”含有雞、鴨、豬腳、扇貝、鮑魚、海參、五花肉、魚翅等主料以及幾種輔料。從這道菜開始,每道菜的原味就再也吃不到了。然而,整體是輝煌的,這與中國人貶低個性、強調平均、最強調和諧的中庸之道相似。中國飲食的感性使其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並趨於藝術化。這是壹種超越必然的自由境界,它最大的特點是隨機性。同壹道菜,因地域、季節、對象、檔次不同,處理方式也會不同。在原材料的使用上,它可以變成魔法,但雞爪可以變成魔法。魚頭可以做成“砂鍋燉魚頭”等。就制作技術而言,這是壹道美味的菜肴。中國的飲食只是對營養科學的壹種經驗性的模糊把握。例如,宴會必須有各種肉類菜肴和蔬菜。原因很簡單,肉容易膩,必須用清淡爽口的菜來中和。這裏沒有理性分析和邏輯判斷。這只是壹種經歷和習慣。這也是中國飲食的不足之處。中國的飲食過分強調味覺和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視了營養分析和營養的合理結合,這是片面的。而西方飲食講究科學分析和營養,雖然是機械的,但從根本上對維持人體的健康發展是積極的。因此,中餐在發展中應借鑒西餐的“科學”理念。讓它更完美。與中國講究“口味”的飲食相比,西方是壹種理性的飲食觀念。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營養都要保證,壹天要攝入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即使味道相同,妳也必須吃它——因為它有營養。這種飲食觀念與整個西方哲學體系是相容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征。西方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事物的原理,而事物的原理往往是形而上的,二者相互聯系,從而形成形而上的哲學。這種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了活力,使其在自然科學、心理學和方法論方面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其他方面,這種哲學卻有很大的阻礙,比如飲食文化。在宴會上,我們可以註意餐具、材料、服務以及原材料在形狀和顏色上的搭配。但無論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有多麽豪華和高檔,它都只有壹種味道,根本沒有藝術可言。作為壹道菜,雞肉是雞肉,牛排是牛排。即使有匹配,也是在盤中完成的。壹盤“法式羊排”配有土豆泥,壹邊是羊排,另壹邊是煮青豆和幾片西紅柿。顏色鮮明,但成分在味道上無關緊要。簡單明了。中國人非常重視“吃”。“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表明我們把吃飯看得和天壹樣重要。因為我們的民族幾千年來壹直處於低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饑餓,所以會有壹種獨特的飲食文化,認為吃高於壹切。我想這可能是出於生存的需要。如果壹種文化把吃作為第壹件事,它就會出現。另壹方面,過度關註食物會使人們欽佩對美味的追求。在中國的烹飪中,對美味的追求幾乎達到了極致,以至於中國人通過開餐館在海外謀生,這也成為我們在世界上定居的基礎!不幸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壹要求時,我們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許多傳統食物都必須在熱油中油炸並用文火燉很長時間,這破壞了菜肴的營養成分,並在加工過程中損失了許多營養成分。因此,當談到營養時,它實際上觸及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正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讓我們忽略了吃的真諦。中國人在品嘗菜肴時,經常說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但是,如果我們要問什麽是美味,為什麽好吃,好吃在哪裏,可能不太容易說清楚。這表明中國人正在追求壹種難以形容的食物“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和容器”仍然難以覆蓋這種“境界”。和諧就是使食物的原味、加熱後的熟味、配料和輔料的味、調味料的和諧味相互交織、協調在壹起,使之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妳有我,我有妳。中國烹飪的和諧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髓。菜肴的形狀和顏色是外在的東西,但味道是內在的東西,並強調本質。更註重菜肴的味道而不顯露菜肴的形狀和顏色是中國審美飲食觀的最重要表現。在中國,飲食中對美的追求顯然超過了理性,這也與中國的傳統哲學相壹致。作為東方哲學的代表,中國哲學的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和不可預測。做中國菜的方法是調和,最終要調和出美好的味道。這強調的是適度。它是整體的協調。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思想。壹切都基於菜肴味道的美麗與和諧。度內的變化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決定了中國菜的特色乃至每壹位廚師的特點。其次,中西方飲食的差異是吃什麽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根源於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人吃更多的肉菜。多註意動物蛋白和脂肪的攝入。在他們的飲食結構中,大多數是動物菜肴,主要是牛肉、雞肉、豬肉、羊肉和魚。這與西方的遊牧文化和海洋文化有關。海上民族和遊牧民族以漁獵養殖為主要活動,種植業為輔,這決定了他們飲食的主要來源是動物。不僅是飲食,而且,生活中許多其他方面的需求都來自動物。中國人受農業文明的影響。在他們的傳統飲食結構中,主食是谷物,蔬菜和少量肉類為輔,植物性菜肴占主導地位。我們通常稱之為“素菜”,通常只在年節期間添加葷菜。這種飲食習慣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使其更加明顯。佛教認為動物是“生物”。它更不適合食用。佛教徒所提倡的“禁殺放生”的思想,與儒家的“仁善”觀是壹脈相承的。此外,道教還避免吃魚和肉,這促進了中國蔬菜種植和烹飪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豆制品技術的發展。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營養觀念的普及,中國人的餐桌上肉類和奶類食品的比例越來越大。在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中,蔬菜明顯增多,中西飲食結構已逐漸融合。中西方飲食內容的差異還表現在西方人喜歡吃冷食和涼菜,從涼菜和沙拉到冷飲,餐桌上少不了涼菜。在中國,人們喜歡辣的食物,除了主菜前的幾個小菜外,主菜都是辣的。在中國看來,熱菜是涼的。俗話說“壹辣三鮮”就是這個意思。西方人認為菜肴是為了充饑,所以他們只吃大塊肉和整只雞等“硬菜”。中國的菜肴是“有味道的”,因此中國的烹飪在材料的使用上也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許多被西方人視為丟棄的東西在中國是極好的原材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在中國的廚師手中。妳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這表明中國的飲食在材料的使用上是廣泛的。根據西方植物學家的調查,中國人吃600多種蔬菜,比西方人多6倍。事實上,在中國的菜肴中,素菜是普通食物,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會進入正常的飲食結構,因此自古就有“素菜”的說法。素食在平時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中國人以蔬菜為主的飲食習慣與佛教徒的倡導密不可分。他們將動物視為“有生命的東西”,將植物視為“無生命的東西”,因此他們提倡素食主義。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西方人覺得他們比中國更註重營養的合理搭配,並且有相對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食品和快餐,盡管它們的口味相同。另壹方面,中國人身材瘦小,肩膀窄,腿短,皮膚黃。根據中西方食物對象的明顯差異,有人稱中國人為植物字符,而西方人稱其為動物字符。第三,飲食的差異意味著如何吃。在這壹點上,中西方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中國,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正式宴會,人們都會圍坐在壹起,共用壹個座位。人們互相敬酒,勸菜。這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禮讓的美德,以及和諧和團圓的氣氛,特別是在各種節日裏。這種飲食方式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傳統,其基礎是宗法觀念。吃最初廣泛存在於家庭和家族中,然後擴展到家庭之外。中國人經常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和表達各種“儀式”。以反映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關系,對老年人的尊重,親屬的親近,高貴與低賤,以及感情的交流。因為這種圍坐在壹起喝酒的方式迎合了傳統的家庭觀念,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家庭穩定、促進家庭成員團結和諧的作用,所以流傳了很久。全家人壹起吃大餐確實是壹種天倫之樂。但同時,這種用餐方式也有其弊端,主要是不科學、不衛生和浪費。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這壹弊端並開始改革。例如,中國的國宴實行了分餐制,但仍需在全社會推廣。西方人習慣分開吃飯。在西方宴會上,雖然他們也圍坐在壹起,但每個人的食物都是單獨的壹道菜。西方分餐制最典型的形式是自助餐。就餐者每人拿壹套餐具,從準備好的食物中各取所需,無需固定座位。妳可以自由行走。這種用餐方式不僅可以充分滿足妳個人對食物的偏好,還可以促進社交互動和個人之間的情感和信息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公開所有活動。因此,在西式宴會中,食物只是手段和陪襯,而不是全部目的,宴會的核心在於友誼。這種用餐方式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它強調個人的獨立自主,這與中國的大壹統文化模式完全不同。特別是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社會大力倡導平等、自由、人權和個性解放的精神,極大地張揚了人們的個性和自由意識,產生了強調個性自由發展的文化環境。更重要的是,這種吃法文明、衛生,符合科學精神。西方的飲食方式非常不同。這種差異也影響了民族性格。在中國,任何宴會,無論目的是什麽,都只有壹種形式,即每個人都圍坐在壹起,共用壹個座位。宴會將使用圓桌會議,這將正式營造團結、禮貌和共同利益的氛圍。美味的食物放在桌子的中央,它不僅是桌子欣賞和品嘗的對象,也是桌子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面對美好的事物,它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禮讓的美德。雖然從健康角度來看,這種飲食方式存在明顯的缺點,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範疇對後代的影響,有利於集體情感交流,因此迄今為止很難改革。雖然食物和酒在西式宴會中非常重要,但實際上,它是用來作為陪襯的。宴會的核心在於友誼,而友誼的目的是通過與隔壁客人交談來達到的。如果把宴會的友誼比作舞蹈,可以說中國的宴會就像壹場群舞,而西方的宴會就像壹場男女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國宴會和西方宴會之間的友誼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只不過中國宴會體現的是整個宴會的友誼。西式宴會大多體現在相鄰客人之間的友誼。在西方自助餐中,與中國飲食風格的差異更加明顯。這種方法是:所有的食物都壹壹展示,每個人都需要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不必固定在座位上吃飯,所以他們可以自由行走。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不必把所有的話都放在桌面上,這也表明了西方人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但各人各吃各的,互不幹擾。中國缺乏壹些人的情感吸引力。所以說到底是感性和理性的區別。然而,這種差異似乎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得模糊。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更加註重食品的衛生和營養,而不僅僅關註食品的顏色、氣味和味道,特別是在非典之後。而且,由於工作越來越忙,人們覺得中國菜做起來太麻煩了。最好吃壹個漢堡,這樣飲食上的差異就不太明顯了。第四,烹飪方法的差異在中國,烹飪是壹門藝術,這吸引了以食物為生活樂趣的中國人,他們對此很感興趣,甚至有壹定程度的娛樂性。烹飪就像中國的音樂、舞蹈、詩歌和繪畫壹樣。對提高人生境界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的烹飪方法很多:溜、燉、燒、煨、蒸、炒、酥、燉、燜、爆、炒、砂鍋、拉絲等。,做出來的菜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中餐工藝的變化更加復雜,許多菜肴耗時長,裝飾過多,並被端上盤子。“七分工帶料”強調廚師個人對原料的選擇和在不同等級中使用的重要性,即原料的標準對菜肴的制作起著決定性作用。西方人在飲食上強調科學和營養,烹飪的整個過程嚴格按照科學規範進行,因此菜肴的烹飪是標準化的,因此廚師的工作成為壹項極其單調的機械工作。而且西方人吃飯的目的是先攝入營養,只要營養達標,其他人都可以包容。因此,今天的土豆牛排,明天的牛排和土豆,廚師們每天重復的機械工作在食客極其寬容的態度下完成。當然,壹點興趣都沒有。西方的烹飪方法不像中國的那樣復雜多變。西餐立體感強,可食用性強,端上盤子的食物大多可以食用。裝飾品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在操作技術上多以新鮮、無汙染、天然、自然為主,以充分發揮其原汁原味。幹貨不用太多,牛奶是西餐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供應商根據原料的特性進壹步標準化和規範化,廚師不再簡單地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和確定使用哪種原料。第五,中西方在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更大。在中國古代的用餐過程中,有壹套繁文縟節。瞿濟說:“妳吃不飽,也不會失去雙手。沒有食物,沒有食物,沒有食物,沒有咬,沒有魚,沒有狗骨頭,沒有食物,沒有米飯。“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當妳們壹起吃飯時,妳不應該只自己吃飯。如果妳和別人壹起吃飯,妳必須檢查妳的手是否幹凈。不要把多余的米飯放回鍋裏,不要獨占食物,不要扇熱米飯。吃完後,客人應該起身收拾桌子上的盤子並把它們交給主人。主人會起身要求客人不要工作。然後客人們又坐下了。其中壹些禮儀也是現代必備的禮儀。在西方宴會中,主人通常只給客人壹道菜,其余的由客人自己吃。如果客人不想吃,他們不會再勸別人吃,也不會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頻繁地給客人敬酒或夾菜。吃飯時,他們不會發出聲音,但客人應該註意欣賞主人準備的食物。如果他們和別人交談,他們只能和他們的鄰居交談。不要和遠方的人說話。具體區別如下。在服裝方面,在中國,人們可以在餐廳隨意穿著,甚至可以穿t恤和牛仔褲,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穿著隆重。但在西方,去高級餐廳時,男士應該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應該穿西裝和高跟鞋。如果規定穿正裝,男士必須打領帶。便裝不允許在餐館吃飯。與座位不同的是,在中國,客人通常在到達後就坐,座位是按輩分順序排列的。座位順序是“敬東”和“朝門”。在西方,壹般來說,離門最遠的面對門的座位屬於女主人。相反,它是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壹個客人的座位,通常是壹位紳士,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個客人的座位,通常是客人的妻子。在西方國家,女士優先,強調紳士風度。在上菜的順序上,中國的第壹道菜是湯,其次是米飯等主食,然後最後壹道酒是促進消化的水果。在西方國家,上菜的順序通常是蔬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最後是甜點和咖啡。食物被不同地放在桌子上。中餐是壹次性供應的,每個人都分享所有的食物。在西方國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壹套餐具,菜是壹盤吃完的。在食物要求方面,中國不需要客人吃完所有的菜,而在西方,自己吃完是壹回事。尊重主人。第六,用餐用具的差異。中國人的餐具以筷子為主,勺子為輔,還有各種形狀的杯、盤、碗和茶碟。中國講究餐具和菜肴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的協調,講究“器皿美觀”。不僅要吃壹頓好飯,還要從中獲得壹種美的藝術享受。西方人使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杯、碟,都有各自的功能,不能混用。然而,西餐不像中國人那樣強調藝術美,餐具的種類和菜肴的形狀都很單調。簡而言之,西方人註重食物的內容,而中國人強調菜肴的形式和從中獲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