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無意覓奇香 妙手調怪味

無意覓奇香 妙手調怪味

——怪味味型與怪味雞

普天之下,敢說唯有川人最為好吃,且吃出許多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名堂和風味來。春秋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的壹句“民以食為天”,在川人身上是展現得淋漓盡致。然而川人還覺得老先人說得不夠完整,硬是要補充壹句“食以味為先”。在四川,大凡人們壹說起吃,無論男女老少總必先問味,“吃啥子,啥子味道嘛?”。不僅如此,川人還尤喜玩味,玩起味來往往是川男比川女玩得更轉。這也是四川男人大多喜歡下廚房,整吃的原故。“玩味”,以知名烹飪專家 胡廉泉老師 的話說來,則是“玩味川菜,就是玩川菜的味,就是玩辣椒,玩就是研究,玩就是體味。”正是川人好吃、好玩味,方才玩出個風味紛呈、特色鮮明的川菜風味體系;玩出個川菜“以味見長、百菜百味”的獨特個性與生命力;才玩出今朝川菜天下、天下川味的繁榮盛景和美譽。本篇要給各位看官神說壹番的“怪味”,就是川人無意覓芳、妙手偶得“玩”出來的。

(怪味雞)

神說怪味淵源

“神說”壹詞是四川方言,形容說話者漫無邊際、口無遮欄的沖殼子、吹牛。也就是北方人“侃大山”之意。再說“怪”字,《辭海》的解釋是:奇異的,不常見的。如今,現代社會之多元化,網絡語、流行語、時尚詞之日新月異、與時俱進,不但拓展了漢語的表達空間,且顛復了許多詞語之基本詞義。如:粉絲、雷人、剩女、宅男、閃婚、杯具等連語言文字學者都弄不清搞不懂。

如此,這“怪味”亦可稱為“風味組合”、“八卦風味”,與烹飪行業把怪味定義為“復合味型”異曲同工。讀者或許要問怪味究竟是怎麽個怪法?咋個怪出來的?我們這就來操盤神說,神說怪味淵源。

怪味在川菜中屬家常風味,也就是說,它不僅具有家常風味的味道特點,且源自民間家戶人家,或過去走街串巷、擺攤設店的飲食小販,是他們玩出來的壹種家常風味。怪味究竟出自何年何月?是哪個最先玩也來的?這恐怕也沒人能說清楚,亦無正史野史可查。不可大至可以斷定,從其出現至今充其量不過七、八十年。

怪味的來歷民間有兩種說法,壹說怪味最早出自壹款街邊小攤的涼拌雞,大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四川樂山王靈官小街上有個賣涼拌雞的,姓周。起初他的涼拌雞名叫“爨(串)味雞”,因頭壹個字難認老百姓就依其讀音“串”,改叫為“串味雞”。由於他拌的雞味道十分特別,既不是壹般的紅油麻辣味,也更非是酸辣味,吃起來怪怪的,說不出是啥子風味,反正辣麻鹹甜酸鮮香味味俱全。有人因此又稱為“怪味雞”。這壹叫名氣越叫越大,成了樂山家喻戶曉的第壹名吃。

後來,周的壹個徒弟跑到成都,在青石橋中街開了家“嘉定怪味雞店”,很快名聲四傳。當時成都最有名的餐館榮樂園的二老板藍光榮,發現這款雞果然是拌法獨特,風味怪異,於是藍老二就經常去吃。那時,壹般炒菜館、便飯鋪、涼菜攤都是臨街當眾操作。藍老二很容易就把怪味雞的調味料和拌法弄得壹清二楚三明白。他老兄本來就是有名的行家裏手,什麽卯竅壹看壹吃就搞懂。於是藍老二就把怪味雞帶回榮樂園,稍加改進,加了麻油豆豉,便在榮樂園推出,此後榮樂園的怪味雞也便壹鳴驚人,成為壹款當家特色名菜。

(宜賓怪味雞)

四川宜賓也有款至今仍叫得響的“怪味雞”,但其原籍還是樂山。系民國十九年(1930年)樂山人李姓與陳姓夫妻二人來宜賓,在壹小街擺攤售賣,生意很火。其後不久便在小北街(今新生路)開店經營,名氣亦越做越大,成為與宜賓燃面齊名的地方名特美食。宜賓的這款怪味雞和樂山怪味雞並無區別,同樣是辣麻鹹酸鮮香甜、滋味醇濃、口感豐厚、風味別致,頗受當地市民喜愛,甚至不少外地客商和遊客亦慕名品嘗.

然而省府成都的壹款“怪味雞”,那龍門陣就擺得更玄了。說是在二十年代,成都南門大橋忱江樓餐館,有位平常眼力不大好,綽號叫傅瞎子的涼菜師傅,壹次在拌紅油雞塊時,因生意忙而手腳快,壹下看走了眼,誤把白糖當作鹽、把醋看成醬油,拌好壹嘗麻辣酸甜,味道不大對,曉得自己整拐了。這時堂口上又在催,傅瞎子就打急抓,將錯就錯把其它幾樣調料都加點改下酸甜味,拌好再嘗,味道怪兮兮的,說不出是個啥子味道,就麻起膽子端上桌。不料客人壹吃,頗感這雞風味特別、很是怪異,就問:“傅瞎子,妳今天拌的雞有點名堂哈,味道怪兮兮的給往常吃的大不壹樣,叫啥子呢?”傅瞎子也就順勢而答:“妳老真不愧是老食家,這叫怪味雞”。眾人壹聽拍手叫好:“怪味雞,味道怪,名字也怪。”打這後忱江樓傅瞎子的“怪味雞”就名響蓉城。

這就是有關怪味雞的坊間傳說。這後壹說法聽來多而不少有些牽強。前壹種倒也還有壹定的依據。自來,樂山這塊風水寶地就有美食“三絕”之說,那就是:“嘉腐、雅魚、漢陽雞”。其漢陽雞肉質特別肥嫩鮮美,於是樂山因這漢陽雞便就出了好幾道著名雞肴,除了怪味雞,還有棒棒雞、缽缽雞、白宰雞、椒麻雞,百味雞,至今都是樂山名吃、川菜名肴。

(樂山怪味雞)

閑侃怪味特色

怪味類的菜品對川人而言,既是餐桌上的佳肴、也是閑食閑吃、佐酒伴聊齋之美味。四川人向來尚滋味,什麽風味、什麽味道都不拒,怪味的風味特色就是壹例。怪味無論拌雞拌兔,原本都是提籃小賣或小攤小販賣的閑食,四川人說是吃香香、吃起耍的東西。老百姓起初叫其為“串味雞”,意思也是指這“怪味”把各種調料的味道串到了壹起。其後又以吃到嘴裏的口感是麻辣鮮香鹹甜酸,味味俱全而稱為“怪味”。

怪味說怪,就怪在其肚量大、心胸廣、什麽料都可容、什麽味都能加;也怪在巧調鹽、糖、醋、醬油、紅油辣子和花椒,妙配蔥、姜、蒜、味精與麻油,調兌出奇妙怪異、不倫不類的風味味道,使其味多、味廣、味厚、味濃,既融諸味於壹體,又能從混合的味中品味到辣麻鹹甜酸鮮香多種滋味,充分體現了“五味調合,百味鮮香”的特色。

怪味有三怪:壹怪是,打破常規把鹽、糖、醋、醬油、紅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醬、香油、甚至姜、蔥、蒜這些川味家常風味的基本調味料差不多都用盡,這是用料怪;二怪是,怪味雞也好,怪味兔也好,都是集辣、麻、鹹、甜、酸、鮮、香川味家常風味特色於壹體,吃來是壹種組合家常風味大全,這是風味怪;三怪則是,怪味的特性也怪,只要是把辣、麻、鹹、甜、酸五個基本味搞定,隨妳再添加啥子調輔料它都無所謂,其基礎風味,也就是那怪味始終突出鮮明。於是有在其中加酥花生、芝麻面或熟芝麻的,也有加油酥豆瓣、豆豉的,甚至還有加糟蛋、甜醬的。怪味則是以怪為怪、兼收並蓄、越加越怪,這是屬性怪。

怪味雖怪,但怪得卻是有板有眼、有卯有竅。要調制出怪味來,各種調味料用多少、先後順序怎麽投放、如何調兌、那也是十分講究有規有矩的。怪味基本用於涼菜,因此,就涼拌菜來講,應用壹空碗,先放白糖、醋把糖解化,再放鹽、醬油使其融和,嘗嘗鹹甜酸三味均不均衡,然後再下紅油辣子與適量辣椒,紅油要多才顯滋潤、色澤紅亮;接著放花椒面、味精,這樣辣麻鹹甜酸基本味就齊了,再嘗各味是否平衡和諧,不合適則酌情調兌。基本味調定後便可加芝麻醬、香油調和均勻,這是拌怪味雞塊或怪味雞絲的怪味味汁,拌時加蔥節或蔥絲,撒熟芝麻,但加花生仁就不大合適。拌怪味免丁則不加芝麻醬,而要添加剁細的油酥豆瓣和豆豉茸,直接用紅油,拌時加蔥節及油酥花生。

調制怪味還有三點要註意:壹需按順序下調料攪和均勻;二是辣椒面、花椒及醋定得選用質優味正的;三是紅油壹定要香辣紅亮。三味中有壹味品質不好,整個風味特色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再是芝麻醬要先用香油或調合油解散調稀稠,再放進料汁中攪和均勻。把握好這幾點,怪味的風味特色就十拿九穩了。

(怪味兔丁)

大話怪味風韻

怪味是川菜獨有的壹種風味味型,麻辣突出、五味俱全。但它卻不像魚香味那樣適應性廣。迄今為止,怪味大多局限於涼菜,其風味特色也僅集中體現在“怪味雞”和“怪味兔丁”這兩款經典菜品。其它也有如怪味扇貝、怪味酥魚、紅蘿蔔幹拌花仁等,以及幾個閑吃零食,怪味花生、怪味胡豆(豌豆)怪味桃仁、怪味腰果等。熱菜中幾乎難有怪味,印像中前些年名廚肖見明搞了道熱菜“怪味開邊蝦”很有特色,吃口不錯。近年來,壹些廚師也作了不少嘗試,開發了怪味鯽魚、怪味魚糕、怪味羊肉、怪味蹄花、怪味魚片、怪味蹄筋、怪味肉卷等熱菜。也有在怪味中添加咖喱粉、孜然粉、海鮮醬、蠔油等,這都無可厚非,尤其是針對某些新的或外來的食材也算是壹種嘗試和創新。但若是做傳統怪味就不能這樣,以尊重傳統為好。

怪味,因其地方個性及口味特點十分突出,故壹直不像麻婆豆腐、宮保雞丁、魚香風味那樣風風火火鬧九州。但在如今幾乎全國山河壹遍紅,麻辣風味九州同的大好形勢下,山不轉水轉,說不定啥時候也有可能壹下就火起來,風靡華夏、躥紅列國。在川菜二十四個傳統復合味型中,最具川味特色的家常、魚香、麻辣、酸辣、糊辣、怪味等這些經典味型,尤數怪味最具推廣發展潛力,蓄勢待發。理由很簡單,就因為它是特色鮮明,風味獨特的“怪味”。

有道是:說怪不怪吃來怪,味不怪人人自怪;

七滋八味融壹體,怪風怪味惹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