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鼎到青銅竈具,再到現代的無煙廚房、壹體式廚房等,廚房文化的進步,詮釋著人類文明進步。下面,就請大家隨著筆者回到過去,看看廚房文化發展史,從古至今,人們都吃什麽,各種美食又是怎麽做出來的。
古代人是怎麽吃飯的?
新石器時代燧人鉆木取火的典故大家都知道,火的出現,讓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從新石器初期的母系社會,結束了吃生肉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可以用火來取暖、烤食物,烹飪離不開爐竈和容器。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提高,除了應用於戰爭中冷兵器制造,也出現了壹些烹飪用的金屬容器。在山洞裏隨便用幾塊石頭搭起竈臺,這就是最原始的"廚房"了。
原始人類學會使用火
新石器時代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竈、磚竈、石竈,粗制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並重,較為粗放。炊具不夠結實,傳熱性能也不好,烹調方式比較單壹,不過從熟食的出現,至少說明了人們在飲食需求上從解決饑餓到享受美食大步邁進。
炊具的演變
雙耳鍋釜
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夏商周三代出現了大量青銅器,其中不乏青銅食具,金屬食具不但輕薄精巧,而且導熱性能更好,無論是青銅器的裝飾作用,還是食物口感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瓷器廚具
戰國時期的鐵質鍋釜更方便放於竈上,上面放上蒸籠,用於蒸和煮。
到了秦漢魏六朝時期,鍋釜由厚重趨向輕薄,並且有了臺竈,廚房已經初具雛形。到隋唐五代宋金元,瓷器餐具逐漸取代陶器和金屬餐具。
可以說,古代人們並沒有廚房概念,剛剛學會使用火來烹飪食物,各種炊具成型也需要漫長的過程。食物也僅僅是解決饑餓問題。
古代吃貨的奇葩故事
蘇東坡:人生就是吃吃吃!
蘇東坡是壹個吃遍大江南北的吃貨。不過,不同於乾隆自發性的遊山玩水,蘇東坡遊山玩水可是被迫的。蘇東坡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妳看看,蘇軾壹生被發配到這麽多地方,吃的地方美食自然也不會少。
東坡肘子
蘇東坡不僅會吃,還會發明菜,更會寫菜。據說以“東坡”命名的菜有60多種。最著名的恐怕是東坡肘子了。蘇東坡還為其作詩壹首:“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如此有才氣的吃貨,雖說人生是坎坷了點,但也不影響他熱愛美食之心,可謂文學和美食界的雙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