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邯鄲有什麽名勝古跡

邯鄲有什麽名勝古跡

邯鄲市名勝古跡

邯鄲市

趙邯鄲故城*

在邯鄲市。歷經8王,***158年,邯鄲壹直是趙國的都城;漢代是五大都市之壹。邯鄲故城是由趙王城及大北城兩部分組成。趙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約4公裏,是趙都的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遺址北臨渚河,地處太行山余脈,土築殘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氣勢雄偉。城內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大型夯土臺,如龍臺、北將臺、南將臺等,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龍臺最大,東西寬265米,南北長285米,高19米,是當時主要宮殿基址,顯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

叢臺

在邯鄲市內。相傳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在位)為閱兵與歌舞而建。原名武靈臺,登臺縱覽古城,樓閣園林,湖光山色,盡收眼簾。臺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諸榭,以戰國時燕將樂毅號望諸君命名。臺北有七賢祠,內有燕趙名人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趙奢、李牧的塑像。現叢臺已擴建為叢臺公園。

學步橋

在邯鄲市內,南北橫跨沁河之上。據文獻記載,原為木橋,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橋。全長35米,寬8.3米,通高4米。橋名出典於《莊子·秋水》篇,謂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人步履優美,燕國壽陵的少年前往學步,不但沒有學會趙國的步法,反而連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記了,弄得不會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回車巷

又稱藺相如回車巷,在叢臺區。

左權墓

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左權(1905-1942),湖南醴陵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南艾鋪十字嶺反掃蕩戰鬥中英勇犧牲,當時安葬在涉縣石門村。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鄲。

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分南北兩窟。窟內石雕精美,聞名遐邇。和村東石窟始建於北齊。當時北齊王朝有兩個政治中心,壹是鄴都(今臨漳縣),壹是晉陽(今太原市)。響堂地處兩都來往必經之地,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北齊文宣帝高洋於此營造宮苑,鑿窟建寺。後隋、唐、宋、元、明歷代均有增築和修葺。是我國古代建築、雕刻、書法、繪畫藝術的珍貴遺產。

北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之腰和村東。山勢高峻,多峭壁懸崖。石窟築於山壁,分南、北、中三組,每組有壹大洞。***9洞。中組釋迦洞前有拜殿檐閣,窟外兩側各雕壹高大天王。大佛洞寬13.3米,深12.5米。壇上坐佛高近4米,肌肉豐滿,線條柔和,面部雖經千年風日侵蝕,仍圓潤光潔。刻經洞內外壁上滿刻經文,旁有石碑,記北齊天統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唐邕寫《維摩詰經》等4部經書的經過。筆鋒犀利,剛勁挺拔。

南響堂寺石窟第七號窟外景。第七號窟為北齊時所鑿制,窟前雕出華美的仿木建築窟,表明這是壹座外貌模仿佛塔的洞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黑龍洞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神麇山北麓的滏陽河邊。又稱龍洞珠泉。石洞深邃,洞下深潭,其色黛綠,清泉從巖縫噴湧,因有龍泉之稱。與鼓山的廣勝泉、滏陽泉及八字漳等匯流,為滏陽河的發源地。或謂泉水從沙際上湧,狀如釜中水沸,故名滏水,又因位於鼓山南段(壹名釜山)之陽,故名滏陽。洞前山巒映翠,河柳成蔭,殿閣若隱若現。

武安市

舍利塔

在武安市東門裏。磚砌八角十三層,高40米。此塔造型玲瓏,外觀挺秀。塔始建於北宋,歷代均加修葺。

磁山遺址*

在武安市磁山鎮東南約1公裏的名河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7500年。發現有長方形直壁窖穴、組合器物坑、圓形半地穴式房址等遺跡。窖穴內的糧食經鑒定為粟。出土遺物有大量手制陶器、石器和骨器。磁山家雞骨胳為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家雞。以其為代表的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被命名為“磁山文化”。

定晉巖禪果寺

在武安市活水鄉寺溝村東。始建於東魏,後唐天成年間(926-930)重修,以後歷代多次維修,增修。位於壹峽谷內,東、南、北三面為懸崖峭壁。現存有烏龍橋1座,單檐方塔3座,石塔14座,另有石造像5尊。塔均為磚結構。

明修城隍廟

在武安市內。

東魏石刻北叢井造像碑

在武安市西27.7公裏陽邑鎮。

戰國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村及邑城鎮。

漢代冶鐵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村。

店子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東宋二莊鄉。

萬年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南莊晏鄉。

北安莊古塔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莊鄉。

東大河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莊鄉。

石塔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

三世佛像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

法華洞石窟

在武安市西石洞鄉。

南崗古塔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

天青寺大殿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

牛窪堡遺址

在武安市崔爐鄉。

邯鄲縣

黃梁夢

在邯鄲縣黃粱夢村,南距邯鄲市區10公裏。又稱呂翁祠。黃粱夢古建築根據唐代沈既濟所作《枕中記》傳奇而建。記盧生在邯鄲客店遇道士呂翁,自嘆久困,苦不得誌,頗思建功立業,壹享富貴榮華。呂翁授以青瓷枕,謂用此枕可得其誌。時店家正煮黃粱。盧生倚枕而寐,自覺回到山東老家,娶妻貌美,後舉進士,宦海浮沈,因功進為同平章事(宰相)。五子均為官宦,姻親皆名門望族。在朝50余年,位極人臣。年逾80病終榻上。至此盧生翻身醒來,竟是壹夢。呂翁在旁微笑,店主所炊黃粱未熟。盧生覺悟,隨道士仙去。這壹故事在我國流傳甚廣。宋代已有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擴建,面積13000余平方米。後殿稱盧生殿,殿內有盧生石雕臥像,與睡榻相連,以整塊青石雕成,床高2尺,長5尺,盧生臥於床上,頭枕方形枕,兩腿微曲,面目青秀,雙目微閉,神態悠然,如臨夢境。

趙王陵

在邯鄲縣西北的三陵鄉和永年縣溫窯村壹帶。為戰國時期趙國的王陵,***有五座墓地。每座陵墓各自修築在壹個小山包上。《邯鄲縣誌·古跡》中記載:“趙三王墓,在縣西北二十裏,亦名三王陵”。《大清壹統誌》認為三王陵為“惠文、孝成、悼襄”三王的陵墓,即指此墓地。

聖井崗廟宇

在邯鄲縣內。

趙惠文王

在邯鄲縣北三陵鄉。

趙孝成王

在邯鄲縣北三陵鄉。

趙悼襄王墓遺址

在邯鄲縣北三陵鄉。

永年縣

弘濟橋

在永年縣城東2.5公裏東橋村西,東西橫跨滏陽河上。俗稱東橋。為單縣孔圓弧敞肩石拱橋。傳始建於秦代,後屢經修繕,現存石橋為明萬歷十年(1582年)重修。全長48.7米,寬6.8米,拱券跨徑24.8米。望柱上塑有獅子、猴、麒麟等精美動物,欄板上雕出桃、石榴和武松打虎等通俗故事。

朱山石刻

在永年縣合會鎮吳莊村北約1公裏朱山頂上。又稱婁山石刻,或稱群臣上壽刻石。刻於西漢文帝後元六年(前158年),恰當趙王遂二十二年。趙王遂是漢高祖劉邦第六子淮陰王友(呂後時徙為趙幽王)長子。刻石系趙王遂與群臣在這裏飲酒應對的歷史記錄。是河北最早的西漢刻石之壹。

廣府城

在永年縣東南廣府鎮。

文廟大成殿遺址

在永年縣東南廣府鎮。

滏陽河西八閘

在永年縣東南西沿村。

元政治家、法學家價榮祖墓

在永年縣南周村。

豬山石刻

在永年縣西石北口村。

仰韶文化遺址

在永年縣西石北口村和西陽城村。

古驛站、冉子祠、觀音閣

在永年縣城關西。

曲周縣

郭企之紀念亭

在曲周縣城。

館陶縣

蔔子祠

在館陶縣西南河寨鄉,原為子夏講學遺址。

魏縣

清學者崔東壁墓

在魏縣城內。

舊魏縣古遺址

在魏縣城。

三世二品石坊

在魏縣城。

唐鄭國公張公謹墓

在魏縣東邊馬鄉。

明太祖葛麗妃墓

在魏縣東邊馬鄉。

成安縣

元佛寺二祖塔

在成安縣西北商城鎮。

鳳凰臺

在成安縣北道東堡鄉。

毛澤東視察紀念室

在成安縣北部道東堡鄉。

趙長城

在成安縣西北商城鎮。

“漢大儒大小戴故裏”碑及冢

在成安縣東北北鄉義鄉。

大名縣

狄仁傑祠堂碑

在大名縣城東2.5公裏的孔莊村北。又稱大唐狄梁公祠堂碑,俗稱狄仁傑碑。原狄梁公祠堂。狄仁傑(630-700),並州(治今山西太原)人。為武則天時名相。曾任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刺史,頗有政績,當地人為之立生祠。死後,祠被毀。唐元和七年(812年),魏博節度使田弘正重立祠及碑,碑通高4.46米、寬1.46米、厚0.46米。碑文楷書,27行,行60字。記述狄仁傑壹生政績和偉業。碑體高大,字體秀美。

禦制大觀五禮之記碑

現藏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又稱五禮之記碑,俗稱雙臺五禮碑。原在大名縣大街鄉雙臺村。碑通高12.34米、寬3.04米、厚1.08米,重140.3噸,為全國最大石碑。原為唐開成五年(840年),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奉文宗之命為魏博節度使何進滔撰寫的德政碑。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親制《五禮新儀》頒布,並命大名府尹梁子美在北京(今大名東)立碑,因壹時難尋碑石,梁竟將何進滔德政碑文磨去,改刻《五禮新儀》,由權相蔡京篆額,梁子美書丹,此舉遭到愛國詩人陸遊、金石學家趙明誠非議。據載,碑原立在北京(大名府)東門外,且有碑樓,後樓毀碑倒,斷為10余塊,埋於地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顧玉柱派人掘出。1987年修復。現碑身宋代刻文磨泐不清,碑側唐開成五年柳公權正書列街清晰可見,不僅保留了精美的唐代雕刻藝術和剛勁秀麗的柳體真跡,也是研究宋史的寶貴資料。

朱熹寫經碑

在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碑無額無座,系長方形臥碑,通高1.8米,寬2.9米,厚0.3米。始刻於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朱熹書丹,其弟子蔡元定刻,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刻,置於大名府學。內容系“太極說”,論陰陽八卦之理。此碑雖經明人翻刻,但朱子筆風猶存。

古城墻和四門

在大名縣城內。

天主教堂舊址

在大名縣城內。

涉縣

媧皇宮

在涉縣城西北14.5公裏鳳凰山上。俗稱奶奶頂。此山西漢時名中皇山,後稱唐王山。山腳有停驂宮、廣生宮;山腰有媧皇宮,為奶奶頂的主要建築,從山腳沿十八盤路可達。宮築於高臺石拱券上,為三層樓閣式建築,高達20余米。前有拜殿,山壁鑿有“拴馬鼻”8個,以鐵鏈拴住樓後壁,俗傳樓內人滿,鐵鏈即緊繃,因有吊廟之稱。閣內有石洞,原供我國古代神話中女神媧皇聖母像。山壁陰刻《法華經》,高達4米,殘寬12.85米;《深密解脫經》高4.52米,寬7.05米。字體工整,挺拔秀麗,與響堂寺石窟刻經洞字體相似。北齊石窟內石佛已殘破。

林旺石窟

在涉縣固新鎮林旺村清漳河北岸。三壁上方雕千佛。窟門右側摩崖造碑壹通。碑文記載該窟為齊故楊王府曹參軍前臨水縣正李子良營造,值北周滅齊,工程未就,後於隋開皇七年(587年)續造而成。窟位於鄴晉故道壹側,風格與天龍山石窟有相近之處,為北齊至隋代地方石窟風格變化的重要實物例證。

響堂鋪伏擊戰紀念碑

在涉縣響堂鋪村東南。這裏群山起伏,山勢陡急,邯(鄲)長(治)公裏從村前狹窄山溝蜿蜒而過,是軍事上的險隘。1938年3月31日徐向前指揮八路軍129師主力在此伏擊日寇,消滅壹O八師團400余人,擊毀汽車180輛,繳獲大量輜重武器,進而光復涉縣城。這壹戰鬥的勝利,對開辟和發展太行抗日根據地起了很大作用。

八路軍壹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在涉縣城西北4.5公裏赤岸村。

清泉寺和固新拜古槐

在涉縣西南固新鎮。

清涼寺

在涉縣北青塔鄉。

蓮花寺

在涉縣東南關防鄉。

雞澤縣

會盟臺

在雞澤縣東北吳官營鄉。

毛藻墓

在雞澤縣城隍鄉。

竇建德城遺址

在雞澤縣西南雙塔鎮。

邱縣

邱縣古城垣遺址

在邱縣西南丘城鎮。

清真寺和漢墓

在邱縣西南丘城鎮。

明工部郎中邢倫墓

在邱縣北古城營鄉。

曲周古城垣遺址

在邱縣北古城營鄉。

廣平縣

民族英雄紀念碑

在廣平縣東北西張孟村北。

雙廟

在廣平縣西南雙廟鄉。

肥鄉縣

平原君趙勝墓

在肥鄉縣南元固鄉。

李沆故裏

在肥鄉縣西大寺上鄉北相公莊。

清古墓群

在肥鄉縣東北北高鄉。

漢代古墓群

在肥鄉縣西南大西韓鄉。

宋宰相李沆墓

在肥鄉縣城永安街西段。

臨漳縣

鄴城遺址*

在臨漳縣城西南約25公裏。是我國著名的古城遺址。分南北兩城。北城始築於春秋齊桓公時,戰國魏文侯都此。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破袁紹後以此為都城,於其西北隅築3臺,名銅雀、金鳳、冰井。城內築宮殿、衙署、苑囿等。十六國時期,後趙、冉魏、前燕,北朝時東魏、北齊均以鄴城為國都。後趙石虎在此廣築宮室。南城為東魏高歡所建,北齊擴建後,規模宏大,豪華富麗。遺址現大部湮沒,地面尚存銅雀、金鳳兩臺遺跡。

銅雀臺

在臨漳縣三臺村。為東漢末曹操所築三臺之壹。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築此臺,高10丈,殿宇百余間。後趙石虎時,築五層樓於臺上,高50米,並置銅雀於樓頂,高5米,舒翼若飛。又拙兩井,井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內貯珍寶、食品。北齊天保年間,征發工匠30萬人大修三臺。元未築永寧寺於臺上。臺大部於明未為漳河沖毀,現存殘址。經實測,南北長60米,東西寬20米,高5米。

魏元帝曹奐墓

在臨漳縣西南倪辛莊鄉。

磁縣

北朝墓群*

在磁縣東南部漳河北岸。分布於以講武城為中心、縱橫二三十公裏的範圍內。歷史上長期認為是曹操設的疑冢,故有“七十二疑”之說。但據考古發掘,此地分布的古墓有120余座,皆為北朝東魏、北齊皇室、貴族墓葬。現已知的有東魏東昌王元誕墓、宜陽王元景植墓,北齊蘭陵王高肅墓、武成帝高湛妻茹茹鄰和公主墓、文昭王高潤墓。磁縣城南的“大冢”為其長子、襲爵渤海王的高澄墓“峻成陵”。說明此地為東魏和北齊在鄴都之西營建的兩個陵墓區。墓室結構壹般為單室,墓道兩壁及墓室有彩繪。每墓都有青石墓誌壹方,記載頗詳。

北朝墓群出土陶俑之壹,高約30厘米。

陶舞蹈俑,高21.5厘米。

墓道壁畫—神獸

墓道壁畫—儀仗圖(部分)

陶武士俑,高48厘米。

陶鎮墓獸,高47厘米。

陶文吏俑,高142.5厘米。

蘭陵王碑

在磁縣劉莊村東、北齊蘭陵王高肅墓前。蘭陵王高肅,壹名高長恭,北齊神武帝高歡之孫,能征善戰,英勇無比,屢建奇功。軍中將士作《蘭陵王入陣曲》頌之,後為太尉。碑身寬1.2米、高2.27米、厚0.33米。正中篆額題“齊故假黃鋮太師太尉公蘭陵忠武王碑”十六字。碑兩面隸書陰文,建有碑亭。

商代遺址

在磁縣東時村營鄉。

宋磁州古窯址

在磁縣西觀臺鎮。

Y3 發掘現場

觀臺窯址是磁州窯壹處中心窯場遺址,位於磁縣西南,距縣城約40公裏,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在漳河流域諸窯址中,是現存最典型、創燒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窯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磁州窯遺址。

Y8 發掘現場

白釉黑花小口瓶,高31.8厘米。

綠釉迦陵頻伽,通高45.1厘米。

白釉黑花瓶

戰國講武城遺址

在磁縣東講武城鄉。

高歡墓

在磁縣城南關。

城隍廟大殿

在磁縣磁州鎮。

東魏、北齊古墓

在磁縣東北來村鄉。

東魏茹茹公主墓淘老人俑—1979年出土,高31厘米。

北朝青瓷窯址

在磁縣北部北賈璧鄉。

磁州古瓷窯址

在磁縣西都黨鄉。

(元)磁州窯—白地鐵繪山水圖枕

(金)—(元)磁州窯—白地鐵繪牡丹紋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