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山城河鮮記散文

山城河鮮記散文

距沈陽市東南50多公裏,是山城本溪。在本溪吃美食,除蔬菜之外,牛羊及常見的海鮮也都齊全,當然還有驢,還有豬和狗。驢肉吃過壹次,鹵制後切片,肉絲粗,黑紅色,有壹絲異味,不如牛肉。可能是第壹次吃,還不習慣,感覺有負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盛名。狗肉是在朋友家吃的,壹條土狗做了壹桌子菜,他目光殷切,盛情難卻,吃了壹口,腥且細膩,不想再吃,趕忙把蘸醬菜、花生米都挪到了自己面前。我是回族,只看過豬跑,萬萬不能吃“老黑”的。朋友聚會、婚宴、滿月戚等,不能以我為主,雖不是清真館我也得去,豬肉菜除外,我都能吃。話說常在河邊走,我也濕過鞋,東北做魚菜,常加豬肥膘增香,塞進魚肚中,等我感覺嘴裏的魚肉不對味時,已經“失身”了。加了豬排的燉菜或者菌湯,我不用吃就知道,在那升騰蔓延的熱氣中,我早嗅出壹股腥氣,五臟六腑立刻翻騰起來,避之不及。這不是宗教信仰的原因導致我對豬肉有偏見,好多漢人朋友,他們有壹段時間沒吃豬肉,剛壹入口時,也是被那股洶湧的腥氣震驚的。

 回族人對豬肉是厭惡的。小時候就聽我媽說,如果回民吃了豬肉就要去清真寺洗腸子。我沒見過誰去洗腸子,更不知怎麽洗,可這句話卻讓我記憶深刻。每次點菜,我都提示服務員,要她在菜單上標註:清真。即使這樣,壹些素餡的蒸包蒸餃,或是起酥的油餅,還有海參鮑魚撈飯等帶紅色湯汁的東西,大多含有豬油,我也是不敢下嘴的。嚴格意義上說,回族只吃帶毛喘氣的,那些還沒下刀就自死、病死的動物是不能吃的。總之回民飲食規定以佳美為原則,重視食物的潔凈和性格,可謂“食以養性”。牛羊食草性善,而騾、馬、驢、狗等壹切貌醜的肉都不能吃。所以,我吃過驢肉和狗肉的事,萬萬不能讓我媽知道。

 河鮮回民就可以敞開吃,這正和我意,我懷疑自己的前世是壹只貓,我特別喜歡吃魚,也更喜歡做魚。本溪的河鮮,以鯉魚、鰱魚、草魚、黑魚、鯰魚為主,野生的稀少,大多是庫魚。本溪桓仁縣大雅河水質優良,但也是網箱養殖魚居多,腥得厲害,比不得南方的鱸魚、鱖魚、龍利魚,清蒸就很美味了。話說回來,養殖的魚不是絕對的不好吃,制作上多下功夫,同樣可以去其糟粕,得其精華。我在關門山水庫外的農家院吃鯉魚,竟然是清蒸的,草魚是砂鍋悶制的,真好吃,壹點土腥味都沒有,那潔白的魚肉,清香軟嫩,口感上已經接近南方那些名貴的魚了。這樣的做魚手段,我哪能視而不見?我當時的拜師求藝之心不比袁枚差。清朝“南袁北紀”,我更服袁枚。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轉到隋赫德手裏,改名“隋園”後來被袁枚買下來,取名“隨園”為了修復衰敗的園林,已經辭官的他又跑去當了幾年縣官,銀子攢差不多後,又果斷辭官。這個“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畫中仙。”的詩人,卻是個食神。他去海州遊玩,吃到壹盤“芙蓉豆腐”色若白雪,細似凝脂,清香悠遠,不可方物。袁枚纏著店主問咋做的,店主說:“祖傳秘方,不外傳。”袁枚說買,店主說:“祖傳秘方,不外賣。”袁枚立馬三鞠躬說我求妳了。店主笑了:“先生不曾為功名折腰,今天卻為我的豆腐鞠躬,我若不贈妳,連老板娘都不好意思了!”我沒有袁枚的'聲望,可那天偏巧朋友和老板很熟,老板那天偏巧喝高了過來敬酒,因此得了秘方。鯉魚的制作,突出壹個字:凈。若不把鯉魚弄凈,加再多的調料,也像給壹個渾身發臭的乞丐穿套嶄新的衣服,還是齷齪不堪。鯉魚怎麽弄凈呢?鯉魚宰殺前,和做西湖醋魚的草魚壹樣,也要餓養壹天,除其骨肉裏面的異味。宰殺時刮鱗扣腮、去除腸肚、摘凈黑膜自不必說,地球人都知道的魚體兩側的腥線也不在話下,但去除魚的咽喉齒,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鯉魚、青魚、草魚,口中確實沒有牙齒,可咽喉齒特別發達,就是腮後有兩條硬骨,能夠把食物切斷或者壓碎,和哺乳動物的臼齒功能相近。咽喉齒的腥氣很重,特別是熬湯,懂得的大廚肯定會將其去除的,否則湯不會鮮香。這還不算完,還有最後重要的壹步,那就是把鯉魚裝盤,裸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內,風冷循環,零上四度,1小時後,可使魚肉腥氣消散,肉質軟嫩。這也許和排酸肉同理吧!鯉魚這個凈身的過程也算秘制,壹般不與外人道也。

 現在的鯉魚和我小時後吃到的鯉魚是不壹樣的。小時候參加的婚宴,鯉魚是必上的。是的,它是壹道主菜,而且是壹道硬菜,大概是請客的主家因而有了面子,腰桿子能硬朗起來吧。魚身切麥穗花刀,掛糊,用熱油澆炸定型,擺在盤中,似魚從水中高高躍出的樣子,頭尾翹起,動感十足,而大紅的糖醋汁,讓整條魚身流光溢彩,魚肉外酥裏嫩,酸甜可口,稍壹遲疑,盤中就被夾得僅剩魚刺了。鯉魚跳龍門,蓬勃向上寓意好,沒有鯉魚,婚宴是不可想象的。現在的生活好了,名貴水產石斑魚、多寶魚、中華鱘等占據餐桌中央,成為壓軸菜,普通鯉魚同很多物件壹樣,退出歷史舞臺。當然,好的鯉魚依然受歡迎,比如黃河鯉魚,查幹湖冬捕上來的鯉魚,價格都不菲。舌尖上的中國有做荷花鯉魚,中國味道有壹集的食材也是鯉魚,廚師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壹流的味道,那才叫本事。

 本溪野生的鯉魚比較值錢。多少錢壹斤?越大越值錢。超過五斤是起點,十八元壹斤,十斤以上的就得二十五元了。通體發黑的那是水庫養殖魚,五六塊錢壹斤,滿大街都是。大鯉魚的皮毛越好越值錢,紅尾巴紅鰭,鱗片金黃,看著就招人稀罕。市場上野生魚少,輕易見不著,放在大盆中加氧泡著,等識貨的買主來,壹條魚百八十塊,問的多,買的少。我小時候,河套裏的魚都是野生的,但不值錢。小孩子隨便用簡易魚網壹上午就能撈到半桶,給雞鴨當飯吃。為什麽會這麽多呢?生態好啊。現在河魚值錢了,特別是開河魚,魚腹中帶籽,賣三四十元壹斤,嘎牙子、瞎疙瘩、柳根子,都搶著買。魚還是那個魚,但越來越少了,人的觀念也就跟著變了,物以稀為貴,越少越想吃。暮秋初冬,河水退卻,形成壹個個水沼。水繼續蒸發,逐漸幹涸,淤泥上出現很多像雞爪子撓的道道,便成魚汛。我們幾個頑童出動了,穿過幹枯的雜草,褲腿上粘滿了蒼耳帶刺的小球球,天被雲撐得很高,有鷹飛過,土地停止給植物提供色彩,收回了它們的全部想法,秋日躲在雲後,像忽明忽暗的燈。這季節,泥鰍是我們待割的麥田。它們鉆進了淤泥深處,擠在壹起,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季。我們不用工具,伸出雙手,順著雞爪子道道往下抓,手指粗的泥鰍驚慌失措,它們非常滑,鉆來鉆去,直到被捂住頭扔進桶中。泥鰍的確好吃。肉細滑,入口微甜,輕輕吸允,壹種美好的香氣經過舌尖,鼻腔,直沖腦頂。這種好吃是讓妳滿足的,心生愉悅的,當然,這也是我長大後才體會到的,醬燜野生大泥鰍,已成河魚館的招牌菜。當年,那些泥鰍抓回去是餵雞鴨的,想在想想,爸媽為啥不做醬燜泥鰍給我們吃呢?也許,這個問題本身就不需回答,也沒有答案。

 草魚易死,離水不久就完全掛掉了,而鯉魚就堅強多了,有時內臟都清理幹凈了,腌制時它還會突然復活,頭晃尾搖,魚眼爍爍,嚇人半死。鯰魚和黑魚更不用說了,我的印象是:掐都掐不死。地鍋魚館,服務員把黑魚、鯰魚放入大鐵鍋的湯水中,蓋上鍋蓋,特意囑咐不要開蓋看。果不其然,溫度上升後,魚又活過來,在裏面撲騰,聽者無不失色。嗚呼哀哉,有時命太大也不是好事。草魚的味道絕對鮮美,真的。同鯉魚比較怎麽樣?不好比,風味和用途真不壹樣。好像鯉魚是唐詩,草魚是宋詞,怎麽比?各有各的好處罷了。草魚不適合久炸,要吃它的鮮嫩,它的肉質滑脆,能成大片,價格親民,是水煮魚或者西湖醋魚的首選。鯉魚肉厚,瑩白剔透,能定住形態,因而制作上,紅燒、醬燜、松鼠鯉魚都好,不易散碎。

 斑魚火鍋剛入駐本溪市,門庭若市,去晚了得排號,我好不容易才吃上。魚片透明,雪白中有壹道胭脂紅,那是著名的蝴蝶片刀法。好的刀工師傅,可以將壹條4斤重的魚,切出二十二盤,壹盤兩片,薄如蟬翼,壹涮就熟。斑魚是啥魚啊,這麽鮮美?後來見到斑魚的真面目,才知是黑魚。可見,不想糟蹋東西,好食材還得有好廚藝。可再好的東西在本溪也就壹陣風,最初壹看斑魚火,霍!壹夜之間,千樹萬樹梨花開,妳叫龍記斑魚,我就叫龍繼斑魚,後來幹脆隨老板的姓了,李記斑魚,張記斑魚……再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鯰魚鮮美,身上有壹處為最,妳知道在哪嗎?那就是頭後的壹條脊背肉,這裏沒有刺,全是魚油。建議再不愛吃魚的人也要嘗嘗,就是夾嘗這壹筷子脊背肉,也許就那麽壹筷子,說不定就把妳給治愈了。鯰魚燉茄子,撐壞老爺子。大家都知道,茄子油少不好吃的,可見鯰魚的肥美。同其他魚壹樣,鯰魚的魚腹處同樣油脂豐厚,肥而不膩,入口即化,也可多多下筷。鯰魚的做法,我以為還是燒烤為上。用錫紙包裹,加足湯汁味料,多蒜多辣椒。上桌後打開,像掀開新娘的紅蓋頭,秀色可餐,香氣襲人。也有人紅燒,味道就不夠鮮了。

 忽然想起紫蘇葉。其實,紫蘇葉的清香甚於香菜,都是去腥的尤物,只是知者甚少。燉魚時就加入,紫蘇葉特有的香氣和湯頭混合,浸入魚體,抽絲剝繭,攻城略地,把魚肉中的土腥味,驅趕得壹幹二凈。香菜最後加,只能俏色,望魚腥嘆,徒勞無功。香菜在燉的時候就加進去壹些,特別是香菜根,去腥效果特別好,妳可以試試。壹年6月,我到桓仁縣桓龍湖遊玩,土魚館看菜單,有諸葛烤魚,外婆醉魚,壹看價格,諸葛烤魚四十八元,外婆醉魚二十八元。我愛吃魚,都點下再說。端將過來,親愛的,都是妳:鯉魚!諸葛烤魚入眼五顏六色,廚師加了青紅椒、蒜瓣、蒜薹、胡蘿蔔粒、蔥段、姜絲、洋蔥片和炸香的幹辣椒,蓋了厚厚的壹層,最上面還有香菜,湯汁滿滿,醇厚紅亮,看著就誘惑。味道尚好,魚肉鮮嫩可口,沒有鯉魚的土腥味,想必是這些個配角蔬菜和濃油赤醬的功勞。外婆醉魚看不到壹點配料,鯉魚幹幹爽爽,像壹塊塊青瓷,魚肉緊致,有嚼勁,蘸著料汁吃,很有特色。這外婆醉魚經過了腌制,然後風幹,再蒸熟,調料與魚肉融為壹體,吃姜不見姜,吃蒜不見蒜,含蓄內斂,普通卻不簡單。我吃過功夫鯉魚,和壓鍋鯉魚做法類似,都是調好了復合料汁,通過慢燉或者高壓,讓滋味深透魚骨。糖醋鯉魚酸甜味道太足,蓋過了魚肉。松鼠鯉魚亦是,只造型虛張聲勢而已,不以為然。也吃過碳烤鯉魚,又是孜然,又是辣椒面,又是料水,又是豆油。簡直是做遊戲,或同鯉魚開羊肉串的開玩笑。

 再說鯽魚,刺多且細,肉不厚但味鮮,只有壹種做法是上乘:鯽魚湯。寶媽坐月子喝鯽魚湯很好,能夠催乳下奶。壹切源於吃啥補啥的觀念,僅憑外觀,鯽魚湯色澤奶白,和吃核桃補腦同理。做好壹道鯽魚湯並非易事。鯽魚先要煎透,這是湯色奶白的關鍵,高溫煎炸使鯽魚肉中的蛋白質易於析出融到湯裏。然後只放清水,下入炸好的鯽魚,調入醋,姜末,加壹點糖提鮮,少頃,湯色漸白,越來越濃,彼時可攪拌,使魚肉掉落,魚骨魚刺撈出棄之,出鍋時加胡椒粉,月科女人飲食宜清淡,只加壹點點鹽,將整鍋湯過濾到碗中,撒上蔥花和香菜乃成。這碗鯽魚湯,不用擔心魚刺紮喉,不腥不膩,鮮香美味,殊為難得。

 贊曰:日月披大洋,魚蝦生焉;山水合大海,而成龜蟹。海鮮珍饈,供養口福,鬼神亦然,山珍供朋友,美味養家人,是非天理乎?各地食材不同,孰高孰低,沒有可比性。地域的差別,間隔幾十公裏就有不同,各有喜歡,各有偏愛,各有習慣,風味不同爾。不論怎樣,愛家鄉,懷念故土,總是繞不過家鄉人,離不開家鄉菜,特別是那些讓妳愛到糾結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