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城竹枝詞》、《芙蓉話舊錄》等書對陳麻婆創制麻婆豆腐的歷史均有記述。《錦城竹枝詞》雲:“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成都通覽》記載陳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為成都著名食品。
陳麻婆:麻婆娘家姓溫,是北門火神廟萬豐醬園大掌櫃的七姑娘,小名巧巧,巧巧有著壹雙水汪汪的眼睛和玲瓏有致的身材,可是老天偏弄促狹,在她粉臉上灑下壹些白麻子,但她麻得嬌,麻得俏。
十七歲那年,嫁給順記木材行四掌櫃陳誌灝。新婚以後,小倆口恩愛異常,正因如此,大嫂二嫂在嫉妒中,就有意無意的散播些讒言蜚語。原來對她頗為疼愛的婆婆,也慢慢的由冷落而加以責罵了。
夫妻分得了少數現金和三間街房後,離開了陳家老窩。
三間街房自家住了壹間,另兩間仍然續租給原本的壹家羊肉店和壹家豆腐坊。四掌櫃的就到廿裏外的馬家碾,替壹家榨房當起管事。
第二年的春天,她的小姑淑華,因為和二嫂吵嘴,賭氣離開了爹娘,投靠她的四嫂。馬家碾壹帶,盡是油坊。成都附近的三角地帶的人,多半從事油菜的種植與榨油,稱為菜子,這些菜子,又多半集中在馬家碾榨油。四掌櫃生性和善,待人親切誠懇,壹兩年後,他已由秤油、發油的管事,升為采購、推銷及收款員了。只要是他經手的事件,對那些窮苦挑夫異常體恤、仁慈,絕不使苦力白賠血汗。
她家住的地方是馬家碾進城必經之路,那些挑夫大都把這兒當成中繼站,他們為了感念四掌櫃的待人厚道,經常送點自家的小東西回報。雖然他倆再三推辭,但是窮苦的人,禮輕仁義重,於是收了之後,巧巧總是左邊店裏買點羊肉,右邊店裏買點豆腐燒上壹盤,再配兩樣小菜回贈。
這樣的幸福生活,剛剛度過了十年,不幸的命運卻降在她身上,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四掌櫃在金堂馬家渡翻了船,從此她失去了心愛的丈夫,從此她幻滅了人生的美夢。
淑華看她孤苦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情感,雖然自己都十九歲了,不舍得離棄處於困境又極為疼愛自己的四嫂而出嫁。姑嫂倆為了生活,打開門戶,為生計而打拼。幸好這個中繼站每天依舊人來人往,那些種植、榨油的「菜子」,賣苦力的油擔子「挑夫」,不管是過去熟識或才見面,全都感念以往四掌櫃的善待,看她們打開店鋪,每天仍來歇腳。有些帶點米,有些帶點菜,空手的就在隔壁兩家店,買點羊肉、豆腐,洗洗弄弄,等巧巧來上鍋壹燒,就可飽餐壹頓。大家故意省下壹口,就足夠姑嫂早晚兩餐而有餘。
巧巧在這期間練就出壹種專燒豆腐的絕技,巧巧所做的臊子(羊肉)豆腐美名,竟然傳遍了川西壹府十餘縣。
那時正是光緒卅年,社會風氣保守,婦女拋頭露面,也不免旁人指摘。溫陳兩家親友認為是奇恥大辱,陸續登門,壹力勸阻,但她倆意誌堅定,店日日照樣開,豆腐仍天天燒。後來乾脆向兩家聲明,只要拿出五千兩銀子「生息」,她就關店歇業。提到要錢,兄弟妯娌就只好閉口裹腳。
從此姑嫂打起精神,壹心壹意招呼生意,嫂嫂剁肉燒菜,小姑擦桌洗碗。
就這樣,年復壹年的,店面擴大了,生意興隆了,但她倆的青春也就在「壹雙小小的金蓮」,急速的挪移中慢慢的流逝了。為了避免閑言,店中「壹無應門五尺之童」。豆腐、羊肉,要客人自行購買,客人所付火費、飯錢,姑嫂多寡不爭。她倆由於操勞過度,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淑華首先病倒,萬不得已找了壹位遠房族孫前來幫忙。結果壹年之間,姑嫂先後去世。
生前,有人叫她巧姑娘、四少奶;又有些人叫她陳四嫂、掌櫃娘。麻婆是她死後掙出來的招牌:麻,是別人對她美麗嬌俏的懷念;婆,是別人對她年高德邵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