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如何蒸大閘蟹

如何蒸大閘蟹

大閘蟹每只以250克左右為好,煮蟹時,應用細繩將蟹鉗、蟹腳紮牢,以免在受熱時蟹掙紮,蟹腳脫落,蟹黃、蟹油流出,影響口味和美觀。蟹的吃法有時令性,"九雌十雄"九月要食雌蟹,這時雌蟹黃滿肉厚,十月要食雄蟹,這時雄蟹膏足肉堅。唐代詩人李白曾詩贊蟹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工具/原料主料:大閘蟹調料:蔥花、姜末、醋、糖步驟/方法將蟹逐只洗凈,放入水中養半天,使它排凈腹中汙物,然後用細繩將蟹鉗、蟹腳紮牢;

用蔥花、姜末、醋、糖調和作蘸料;

旺火蒸十分鐘左右至熟即可

將蟹上蒸籠蒸熟後取出,解去細繩,整齊地放入盤內,連同小碟蘸料,專用餐具上席,由食者自己邊掰邊食用。

註意事項孕婦宜少吃或不吃螃蟹。中醫認為,螃蟹性寒涼,有活血祛瘀之功。

文化歷史

我國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歷史。在長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對上海青浦的淞澤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層的發掘時發現,在我們的先民食用的廢棄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這表明中國人吃蟹的歷史十分悠久,而西歐、北美的壹些國家至今還不敢吃河蟹。經過長期的歷史沈澱,人們發現,在我國三個地區生長的河蟹品質最好,即中國有三大名蟹:地處蘇皖兩省的古丹陽大澤河蟹——花津湖大閘蟹;河北白洋澱河蟹——勝芳蟹;江蘇陽澄湖河蟹——陽澄湖大閘蟹。

歷史上,古丹陽大澤包括:丹陽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以及周邊地區壹大片低窪濕地,面積近300萬畝。這塊濕地橫跨蘇南和皖南,呈三角形,號稱河蟹“金三角”。在這三大名蟹中,歷史最悠久的要數古丹陽大澤的“花津蟹”。

蟹八件

明清時代,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受,賞菊吟詩啖蟹時,人人皆備有壹套專用工具,蘇滬杭俗稱“蟹八件”。根據有關資料可知,明代最初發明食蟹餐具的人,名叫漕書,為了吃蟹減少麻煩,吃得方便暢快,他創造了錘、刀、鉗三件工具來對付蟹之硬殼,後來逐漸發展到八件。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所謂的“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後來從明代至民國初年,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到蟹三件(鼎、簽子、錘)、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後發展到鼎盛時期最多的壹套吃蟹工具竟多達六十四件(《美食家》)。這些食蟹工具壹般用銅制作,考究的則用白銀制作。因為從堅韌度來說,金雖貴重但硬度不及銀,而銅又很容易汙染食品,所以按理說,上乘的“蟹八件”也應該是白銀制的。其工藝極為精巧,刮具形狀有點像寶劍,匙具有點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這些食蟹工具,又都配有圓形或荷葉形狀的盤,盤底下有雕成龍狀的三足。

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圓頭剪、鑷子、釬子、小匙,分別有墊、敲、劈、叉、剪、夾、剔、盛等多種功能,造型美觀,閃亮光澤,精巧玲瓏,使用方便。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熱氣騰騰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圓頭剪刀逐壹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腳,將腰圓錘對著蟹殼四周輕輕敲打壹圈,再以長柄斧劈開背殼和肚臍,之後拿釬、鑷、叉、錘,或剔或夾或叉或敲,取出金黃油亮的蟹黃或乳白膠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鮮嫩的蟹肉,壹件件工具的輪番使用,壹個個功能交替發揮,好像是彈奏壹首抑揚頓挫的食曲。當用小湯匙舀進蘸料,端起蟹殼而吃的時候,那真是壹種神仙般的快樂,風味無窮。靠了這蟹八件,使蘇州人把陽澄湖大閘蟹吃得幹幹凈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