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洞頭“八大巧”指什麽

洞頭“八大巧”指什麽

洞頭八大巧是指“木船用火烤”

木頭船怎麽能用火燒呢?而且是好好的壹條船。其實,這是漁民在給船做“美容保養”呢!木質船在海上航行的時間長,船底會附生海藻、藤壺,甚至滋生船蛀蟲,既影響航速,船的“壽命”也會縮短。漁民要先用掃帚清掃,在船底鋪上稻草,再用火熏燒,就把船底的雜物和船蛀蟲清除,再刷上油漆,省錢又省力。歇漁季節到洞頭的海灘,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如果妳看到了千萬不要驚呼“救火”哦。

“駕舟靠雙腳”

洞頭擁有大量的海塗資源,每當潮水退後,漁民們紛紛下海塗抓蛤蜊、蟶子、娃娃魚,但在廣闊的海塗裏每走壹步都深陷泥塗,十分費勁,於是漁民便發明了“用腳駕舟”的“泥塗船”,借用這種工具漁民們便能在海塗上快步疾行。這種小船壹米多長,不用槳和帆,駕船人壹腳跪在船內,壹腳在海塗上用力蹬,船便飛快地行駛,當地人將其稱為“泥艋”、“泥馬”、“泥塗自行車”,已流傳千年。

“紙燈水上漂”

入夜退潮時,點燃燈芯,放燈下水,巧妙的是火燈遇水不會熄滅,紙燈隨著潮湧飄向大海,漸漸遠去。洞頭的紙燈,用油光紙紮糊成小碗形狀,碗中粘貼菜油浸過的紙芯,在制作手法和放燈方式上都要講技“巧”,這樣紙燈飄在海面上,才久久不會熄滅。過去放燈是為送走孤魂野鬼,後來這種燈成了海蜇豐產的祝願燈。

“動物滿船跑”

過去的漁民壹年到頭在船上奔波,生活清冷得很,漁民們就頗有情趣地把船上的部件、用具用十二生肖以及別的動物名稱來命名。船底最粗長的木料叫龍骨,龍骨與船尾交接部叫虎尾,升降船帆的滑輪叫猴頭,船桅的風向標叫雞旗,船頭置放船錨的豎樁叫鹿角,船老大和船員休息艙的艙面叫龜殼等,有滿船的動物為伴,單調的海上生活也變得溫馨。

“雞鴨桌上叫”

這裏的雞鴨可不是壹桌雞鴨魚肉哦,而是冬至時節漁婦們制作的米塑小吃,閩南語叫“雞母狗馃(guǒ)”,寄托來年雞鴨牛羊成群。大米磨粉後加食用色素進行糅合,用手捏成雞、鴨、豬、狗、兔等形狀,其中母雞孵小雞是必做的,形狀也最為傳神。

“熟飯用粉包”

洞頭人有吃“紅圓”的習俗,在新屋上梁、孩子滿月、老人壽誕等喜事時它可是重要“角色”。把糯米煮熟後,拌花生米、葡萄幹、芝麻等為餡,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混合磨粉糅合為皮,加入食用色素,包成後再在蒸籠內蒸熟即可,蒸好的“紅圓”是艷麗的粉紅色,肥嘟嘟、圓滾滾的,食用時切片油煎或隔水蒸熱,吃起來甜絲絲的,於是便有“熟飯用粉包”的叫法。

“貓耳朵下水煮”

這可不是真貓的耳朵呀,而是用番薯澱粉作表皮,花生、芝麻、白糖拌和為內餡制作的“小甜點”,加生姜絲、紅糖下水煮10分鐘,外皮微韌,內餡香脆,因外形呈三角形,中間凹陷,長得像貓耳朵而得名。現在貓耳朵仍是洞頭極受歡迎的特色小吃。

“美人兒任妳咬”

這是壹種用米粉做成的“巧人兒馃”。在洞頭,當地人年年在“七夕”節制作,祭拜七仙女。“巧人兒馃”以米磨粉為原料,加上白糖和食用紅色素,糅合後在木刻印模上印出美女、狀元郎的形狀,也有印魚和龜的,祭拜完畢,分給孩子作零食,軟糯香甜。所以在洞頭,“七夕”不僅是“情人節”,還是“少兒節”。現在街上還能找到賣“美人”的,妳若看到,就盡情地咬上壹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