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油茶,是恭城瑤胞的壹種傳統食品,據史料記載始於唐代,距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
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驅濕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區的瑤民根據山地潮濕、瘴氣陰重的地理環境而發明的壹種保健飲品,其中的茶葉含有豐富的茶堿,起到全身調理的作用,生姜驅寒濕,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體必需的三種微元素,能夠補充能量。
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獻殷勤,山珍海味吃得乾隆茶飯不思,見食生厭,眾禦廚束手無策,恐慌不已。這時壹位恭城籍的禦廚忽然想起家鄉油茶之功效,就趕緊制作工具,做了壹碗恭城油茶奉上禦前,乾隆喝後頓時口舌生津,胃口大開,歡喜之下,禦賜恭城油茶為“爽神湯”。
傳說而已,不過好些美食傳說都跟乾隆皇帝有關,也是怪了,可見這皇帝老兒就是個吃喝玩樂的主兒。
恭城油茶因為味道醇厚不澀而被舉為各地油茶之冠,上世紀90年代後,更是傳至桂林及廣西各地,如今打油茶喝油茶已不僅僅限於恭城壹地,許多在外地打拼的恭城兒女、以及其他地區的人們都以打油茶為休閑享樂了,妳看那滿大街的油茶館就是很好的證明。
油茶說“打”而不說煮,是因為制作過程中捶打茶葉而得名“打油茶”,但各地的油茶卻因制法差異而各有其不同風味。
恭城油茶的制作,是以老葉紅茶為主料,壹般選用清明、谷雨兩個時節采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5~10分鐘,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略炒後,用木捶在鍋裏捶打,捶好後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有些還會加入磨碎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澀,然後用竹漏鬥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撒入蔥花、香菜末,即可配上佐食飲用。
壹鍋茶水被飲完後,還可向鍋內加入清水重復熬煮達五六次。第壹鍋第二鍋的油茶味道濃烈而澀,澀中帶辣,第三鍋第四鍋才是最適口的好油茶,入口後有茶葉的清苦,也有壹股蔥花、香菜特有的香味,再加上炒花生米、炒米花、炸排散的酥脆,真是口感層次豐富、甘醇鮮香,令人回味無窮。
其實我最愛的是喝油茶時搭配的各種小吃,雖然我的家鄉沒有喝油茶的習俗,但是這些小吃卻是相通的,借著別人家的油茶吃壹口家鄉的小吃,會讓我的思鄉情懷得到大大的滿足。
油茶的佐食大多是各種油炸和炒香的食品,炒黃豆、炒花生米、爆玉米、炒米或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面疙瘩)、油炸排散、糯米飯團或糯米粉糍粑等等,往往在十數種以上,喝油茶時擺上壹桌子的小吃,看起來就像請客吃飯,很有排場的樣子。
事實上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都離不開油茶,請客人喝油茶也就相當於請吃飯了。
說到喝油茶當飯吃,我就想起第壹次喝油茶的往事,因為不懂,還傻乎乎地鬧了個小笑話。
那是我剛上高壹的時候,班主任恰好是恭城人,有壹個星期六他家打油茶,邀請了班上的三個恭城女生上他家喝油茶,我因為跟其中壹位女生是好朋友,便也接到邀請壹塊兒去了。我壹直覺得自己能受邀還有另外壹個原因,那就是我跟班主任同姓。
我們大概是上午十點多鐘到老師家,老師和師母已經準備好了油茶和佐食,有排散(面粉炸制的酥脆小食)、糯米糍粑等,大家圍爐坐著,邊吃邊喝邊聊,倒也熱鬧。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油茶,更沒喝過,嘗了壹口,覺得味道怪怪的不甚喜歡,再加上生性靦腆,不如其他幾個女生大方,所以坐在桌邊很拘謹地吃了些糍粑等食物,便不怎麽動筷了。
大約坐了壹個多小時,我們離開老師家回到宿舍,正好到了食堂開午飯的時候,我傻傻地對好朋友說,咱們去吃飯吧。
來自恭城的好朋友瞪著大眼睛,很驚異地望著我說,剛才不是吃過飯了嗎?原來,喝油茶就是吃飯啊,敢情妳們都吃飽了,就我還半餓著呢,誰讓我不懂這就是吃飯了呢。
壹晃三十多年的光陰,班主任也離開我們二十多年了,許多的事情已經記憶模糊,唯喝油茶這件小事,我壹直難忘,不是因為油茶的澀也不是因為沒吃飽。 有些事情,記住了就壹輩子不會忘,沒有原因的。
現在回想起來,從不喜歡到喜歡,油茶的做法和味道並沒有改變,變的應該是我自己的口味和感受吧。
經歷了人生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也許現在的我適應性更強,對事物的接納更寬容了,更能接受這種濃烈苦澀的油茶味道,也因此才能更好地品嘗到苦澀過後的甘醇鮮香。大概這就是老話說的“先苦後甜”,人生也大抵如此,只有經歷過懵懂青澀的少年青年時期,苦過累過之後才會慢慢成長成熟,才能品味到生活的甘甜。
(本文,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