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路線:黃河路-宗寨鄉-土門關-田家寨鄉-紅水泉清真寺-小峽口-黃河路,全程約77公裏。
騎行壹路盤繞,穿過兩邊茂密的楊樹和灌木,彎道越來越多,越來越急,山也越來越陡,遠處黑漆漆的山隔著天空。翻過兩個關口,來到壹個海拔2800多米的山谷。
為什麽在大山深處的壹個小村莊裏會有壹座以獨特風格、精湛雕刻技藝和建築藝術而聞名的清真寺?帶著疑問,我走進了壹個小山村。
紅泉村在山谷深處。進村山路陡峭崎嶇,山村四面環山。雖然不高,但是很陡很陡。幾棵筆直的白楊,在寺廟壹側的壹個角落裏,靜靜地凝視著高高的天空和眼前荒山的荒涼。
河湟地區位於青海、甘肅兩省交界處,是中國西部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並存、多種宗教信仰並存的民族走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生活在這壹地區的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同發展,創造了許多內涵豐富,形式多樣,融合了多民族智慧的文化遺產。被譽為“青海建築史上最好的清真寺”、以精湛的建築藝術和雕刻技藝著稱的紅水泉清真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紅水泉清真寺位於青海省平安縣,距西寧30多公裏。這裏是河湟流域的核心區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這裏曾是唐蕃古道南線的重要驛站。
從入口處的石碑得知,紅水泉清真寺建於明代,由山西工匠和當地人用當地木材歷時13年重建而成。壹開始規模不大,後來五次擴建,其中清朝乾隆年間的擴建修繕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現存的紅水泉清真寺是清初至清代中期的建築。“其中碉堡建築較為陳舊,鬥拱的做法仍保持著清朝鼎盛時期的做法。不像後來的過度裝飾和死板,非常靈活,充滿變化。”
照壁,位於清真寺南面,用仿木青磚砌成,頂部有磚狀仿木鬥拱檐,瓦如鉤,滴水不漏。根據墻壁中央雕刻的六邊形連續織錦的幾何圖案,花卉圖案精美,花葉相間,看起來像壹個相連的繡球。每壹朵花的圖案四周都是花瓣,花的中心雕刻著獅子和長壽的文字。圖案各異,富於變化,故稱“百花圖”。
紅水泉清真寺的整體建築結構由照壁、山門、文樓、禮拜殿、書房等組成。其建築技術極其精湛。在建築風格上,廣泛融合了漢、回、藏等民族的建築藝術,磚雕、木雕雕刻的圖案多為“雙龍戲珠”、“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獵蝶舞”、“吉祥八寶”、“萬蝠圖”、“鳳凰展翅”等南方風光。同時也打破了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觀念,比如有眼睛的動物不能出現在清真寺,這與國內的清真寺相比是獨壹無二的。
邦克大廈是壹座三重檐六角錐形屋頂的亭式建築,具有中國建築風格。邦克樓的底部是方形的,四周是水磨青磚砌成的磚墻。墻壁平坦明亮如鏡。整個建築由兩根巨大的田童柱子支撐,外圍由12根柱子襯托。這個建築結構叫“二郎碭山十二牛”。碉堡建築是壹個中空的角落,有螺旋樓梯。每個飛路
清代是中國伊斯蘭建築大發展時期,中國清真寺獨特的建築形式在此時完全形成。這壹時期的清真寺被塑造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建築,它們嚴格基於宗教信仰,吸收了聚落的地域文化。紅水泉清真寺的建築結構采用了中國古典寺廟建築風格,其建造技術和雕刻藝術充分體現了這壹時期清真寺的建築特點。
拜殿由前廊、正殿和後窯殿組成。正殿由12根大柱和8根開欄支撐,可容納數千人同時朝拜。主殿采用中國古典建築手法滾棚歇山。在正殿的西端,有壹個窯廳,在其頂部和中部,有壹個由許多細木條組成的八角形天花沈箱,形狀像壹把張開的巨傘,被稱為“從天而降的傘”。
在建築風格和裝飾特色上,紅水泉清真寺融合了漢、回、藏等民族的藝術特色,呈現出多樣的建築和裝飾風格,體現了清真寺對中原建築藝術和其他宗教建築裝飾藝術的吸收和借鑒。
山裏的天很藍,空氣很清新,我深呼吸。風壹吹,寒意更濃,但心裏清楚,忍不住加快騎行速度。山路越來越難走,崎嶇的羊腸小道坑坑窪窪。騎到半山腰已經氣喘籲籲,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四面環山,積雪散落在山脊上,像壹串白色的哈達環繞著群山,覆蓋著幹草,山坡上點綴著幾棵松柏。不時傳來壹聲鳥鳴,求功名。空谷只聞其聲,不見其蹤。
河湟地區歷史上曾有西戎、羌、狄、匈奴、鮮卑、吐蕃、回鶻、黨項、蒙古等多個古老民族。盛極壹時。在後來的歷史演變中,這些民族逐漸融合。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民族生活在這裏,如漢族,藏族和回族。
在今天的河湟地區,各民族、各宗教依然和諧***存。這種復雜的文化格局成就了河湟地區多元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在建築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民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工匠***同合作是非常普遍的,由此產生的作品必然具有多民族的工藝特色和審美情趣。可以說,不同民族的審美、宗教、建築文化的融合,最終形成了紅水泉清真寺多元的建築文化。
紅水泉清真寺的磚雕和木雕表現出高超的雕刻技術和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特別是大量的磚雕線條飽滿柔和,圖案生動。
題材廣泛,有棋類、字畫、鳥獸、花草、博古器物等。雕刻圖案通過諧音、寓意和特定的符號,表現出對生活和民俗的濃厚興趣。
地址: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紅水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