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也有很多食俗。俗話說:“冬令進補,明年打虎”。由於正值隆冬時節,入冬吃的食品,以進補為主,有順陽助陽的象征意義,以食取暖,以食治病,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令美食。如入冬要吃餃子餛飩,吃湯圓、年糕、赤豆粥,吃冬至肉(羊肉、狗肉、臘肉)、冬至團等,這些食俗也都有很多民間傳說和由來。
冬至吃餃子餛飩,盛行於寒冷地域。餃子與餛飩均是由帶餡的“湯餅”逐漸演變而來的古老美食,雖然南北各地制法各異稱謂不同,但都極受喜愛。冬至吃餃子傳說,與漢代醫聖張仲景有關。
相傳祖籍河南南陽的張仲景曾在湖南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時正值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的隆冬,看見鄉親們饑寒交迫衣不遮體,因嚴寒不少人把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就與弟子在冬至這天搭起醫棚為鄉親們醫病。他支起鍋竈用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的中藥材熬煮成名叫“祛寒嬌耳湯”的湯劑,把羊肉藥材等物撈出切碎,用白面皮包制成像小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送給求醫的鄉親們服食。當每人壹大碗嬌耳和湯入肚後,身體暖和了,兩耳也發熱了,吃幾次後凍傷的耳朵治好了。因這天正值冬至節,所以後來人們都傳承在冬至時吃這像耳朵似的扁食——餃子,並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流傳於世。
餛飩,原寫做“混沌”,傳說也很多。冬至吃餛飩最早流行於南宋時,朝廷民間都盛行。相傳宋高宗趙構很愛吃禦廚給制作的餛飩,因有壹次沒把餛飩煮熟有人要送廚師去大理寺治罪,但由於這廚師會做餛飩,趙構皇帝就赦免於治罪。後來,餛飩制法傳向民間,街市上餛飩店肆眾多,餛飩花形餡料各異,有幾十余品種,當時謂之“百味餛飩”。
北京的街市上,除了店鋪,還有不少沿街串巷挑擔賣餛飩的小販。老北京制售餛飩最著名的店鋪,清代有“致美齋”,而後又有“餛飩侯”,其多種細餡獨特調料的美味餛飩很受文人墨客、戲曲名伶和學子們的歡迎。每逢冬至日時,更是門庭若市,食客盈門。清人楊靜亭的《都門紀略》書中有詞贊曰:“包得餛飩味勝長,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冬至日時,吃壹頓熱乎乎的美味餛飩,成為舊京時百姓家裏很不錯的佳肴小吃。
入冬各家百姓都包餛飩,先祭祖然後全家吃餛飩。至明清民國時期,餛飩也成為北京民間百姓冬至必食之食物,並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俗語。那時就像過除夕夜壹樣,在冬至前的夜晚各家要準備次日冬至節的祭禮用的食品,忙著包餛飩和蒸年糕等,其情景似除夕守歲,故稱之為“冬至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