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張愛玲為什麽壹生三恨?

張愛玲為什麽壹生三恨?

張愛玲壹生有三恨,這是她在《紅樓夢魘》中提到的“壹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這裏的“恨”沿用的是古意,是“遺憾”的意思。

鰣魚,自古就是“長江三鮮” 之壹——另兩鮮是刀魚和河豚,歷來是河鮮珍品。鰣魚味道雖鮮,卻有很多刺,這讓許多人望而生畏,據說江南美食家擅烹鰣魚者,用慢火把鰣魚煨煮壹夜,用笊籬撈去骨刺,用魚羹下面條,鮮美無比。

可惜如今這河鮮瀕臨滅絕,上世紀七十年代還能行成漁汛,只需幾元十幾元壹斤,改革開放初,由於過度捕撈,成體稀少,已經漲到四百元壹斤,如今更是兩千元還難買到。生長在貴族之家的張愛玲吃過很多種魚,也吃過很多次鰣魚,故而才能發出“鰣魚多刺”的感嘆。這“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正是中國老牌貴族的風範。

海棠,雖然也是名花,但論雍容華貴不及牡丹,頑強堅忍不及梅花;但其鮮紅純正的色彩自古以來就贏得了大詩人的稱贊。蘇軾的《海棠詩》“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壹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把海棠比喻成壹個遭遇落寞的佳人,雖然流落異鄉,卻保持了美好和鮮艷。?

由此可見海棠是美艷高標之花,張愛玲的審美情趣也同樣是美艷高標。唯獨遺憾的是海棠有色有形卻無香,難怪“海棠無香”成為她的壹恨。

《紅樓夢》 堪稱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可惜後三四十回由於種種原因遺失了。續作多如牛毛,但終歸於狗尾續貂。《紅樓夢》的殘缺是許多讀者的“恨”,可這“恨”到了張愛玲的心裏,又該是怎樣的銘心刻骨和撕心裂肺。由此可見真正的文學創造者首先該是壹個高水平的擁躉者。

擴展資料:

張愛玲(1920.9.30—1995.9),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沈香屑·第壹爐香》《沈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壹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人生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