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道美食,蘊藏生活智慧。東坡肉It's very delicious。
明月幾時有。壹首詞,傳唱大江南北。壹種人生態度,凝結幸福生活的秘訣。
壹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蘇東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來,他的形象,不斷地被呈現、描繪和刻畫。
人們誦讀蘇東坡的文章詞賦,臨摹他的書法,談論他的生平軼事。
他是永不過氣的偶像,追隨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麽鑄就了蘇東坡的魅力,讓人們對他喜愛至今?
崛起於才華壹考成名
公元1037年,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間傳說,就在這壹年,眉山壹座原本郁郁蔥蔥的大山,不知為何,突然花草雕零樹木枯萎。
今天的三蘇祠,曾經是蘇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從這扇門裏走出來。他們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蘇東坡平生第壹次,離開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鄉眉州。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壹起,前往汴京參加科考。
蘇東坡最大的壹個幸運,就是他父親帶著他去考進士那壹年,遇上當年考試的主考官、北宋文壇的領袖歐陽修。
閱卷時,歐陽修讀到了壹篇文風質樸、立論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為第壹。歐陽修估計是他的學生曾鞏寫的,給自己的學生第壹名不太好,給個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紙片,歐陽修才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並非曾鞏,而是蘇東坡。
歐陽修說,他(蘇東坡)的文章寫得非常好,自己經常讀他的文章冒汗,他說三十年以後,沒有人知道歐陽修了,人們只會知道蘇子瞻。
在文人地位極高的宋朝,蘇東坡二十歲高中進士。三十歲時,他已成為名頭最響亮的大文豪。
跌倒於才氣牢獄之災
蘇東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間,表面的太平之下,掩蓋的是積貧積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後,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實行改革,力圖自強,這就是王安石變法。
別有企圖的官員混進變法機構,新法沒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員以支持變法與否而分裂成兩派。內耗式的黨爭愈演愈烈。
宋神宗,急於做出改變。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獨斷,讓蘇東坡陷入了憂慮。
明知是以卵擊石,蘇東坡還是忍不住要發聲。他寫下了《上神宗皇帝書》,就經濟、軍事以及變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蘇東坡等人的勸諫無法扭轉大局。王安石變法的第三年,歐陽修辭去官職,退隱林泉。不久後,司馬光也向朝廷遞交了辭呈,隱居洛陽。
公元1071年,七月裏,蘇東坡來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綿綿細雨中,他聽到了百姓的哀怨與痛哭。蘇東坡只能通過文章來代替老百姓,表達其悲憤之情。
禦史臺的官員,彈劾蘇東坡在《湖州謝上表》中,大放厥詞,愚弄朝廷。接著他們找出蘇東坡的詩集,指責蘇東坡譏諷朝政,犯欺君之罪。
前來抓捕蘇東坡的差官氣勢洶洶,徑直闖入州衙。差官下令差役,用繩子把蘇東坡捆起來,押往京城受審。
公元1079年臘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機關禦史臺的監獄裏,關押著壹個特殊的囚犯,蘇東坡。在牢獄裏,蘇東坡度過了壹百多個日夜。
獲救於才華貶官黃州
有人想要置蘇東坡於死地。然而,在這生死之際,挺身為蘇東坡說情的人更多。
王安石,他也托人帶話給神宗,說這個聖明時代,不能殺有才華的人。曹太後生病期間,神宗去探望的時候,曹太後說,先帝在的時候,認為這兩個兄弟都是宰相之才,趕緊把他放了。大家的這種援救,也等於給神宗壹個臺階下。朝廷的判決終於降臨:蘇東坡貶官黃州,任團練副使。“烏臺詩案”終於塵埃落定。
蘇東坡第壹次為官,到鳳翔赴任,在途中他給蘇轍寫了壹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泥鴻爪,這四個字宿命般地成為蘇東坡壹生的寫照。
第二集《壹蓑煙雨》
公元1080年正月初壹,蘇東坡在漫天風雪中,踏上了通往黃州的路途。前路迷茫,蘇東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怎樣的命運。他不會想到,天高地遠的黃州,將成為他人生的轉折之地。
詩人“變”農民開墾荒地
因壹時無處落腳,定慧院的方丈把壹
間塵封已久的小屋,借給了蘇東坡。驚魂未定的蘇東坡整天閉門不出。
深夜夢醒時分,在徹骨的孤寂中,蘇東坡寫下了壹首《蔔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面對逆境,蘇東坡變得更加坦然,沒有那麽焦慮了。蘇東坡壹點點地擺脫了內心的困惑。但生活的困境,卻對他步步緊逼。
所幸蘇東坡有壹個朋友,他叫馬夢德。當蘇東坡以戴罪之身被貶黃州,馬夢德竟然千裏迢迢趕來,與蘇東坡同甘***苦。
從宋代到現在,假如說他(蘇東坡)的這個粉絲有成千上萬,這個馬夢德是第壹個,頭號粉絲。(劉小川語)
馬夢德出面找當時的黃州太守徐君猷,說蘇軾家裏非常的困難。看妳能不能給點地他種。
徐君猷爽朗地答應下來,就把黃州城內,廢棄掉的軍營地,交給蘇軾無償耕種。
馬夢德向官府請領的這塊地,蘇東坡壹見傾心。這本是壹塊無名高地,因為它位於城東,蘇東坡便以“東坡”命名,自號“東坡居士”。
公元1081年,蘇東坡開始了自己的農民生涯。
有時,蘇東坡幹脆跑到田間、水畔、山野、集市,追著農民、漁父、樵夫、商販談天說笑。
皇帝他可以陪,普通的百姓、農民,甚至乞丐他也不見外,也可以平等交往,在他的眼裏,天下無壹個不是好人。那是真正的對人的大愛。
日暮時分,勞作歸來,過城門時,守城士卒都知道這位老農,是壹個大文人,但不知道他為何淪落至此,有時候還會拿他開幾句玩笑,蘇東坡總是泰然處之,笑而不語。
此時的蘇東坡,漸漸遠離憂憤,早年作品中的諷刺與憤怒,慢慢地轉化為人性中的寬容和溫暖。那是壹種能夠笑納壹切的達觀。
世事的風雨滄桑,草木的萬千變化,都被收納進蘇東坡的生命裏。假若他不曾遭遇“烏臺詩案”,假若他不曾躬耕東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不經歷那些痛苦與折磨,他不會知道“也無風雨也無晴”,竟是讓人喜悅。
第三集《大江東去》
公元1082年,中國文學史上充滿奇跡的壹年,在黃州,蘇東坡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傑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
黃州,在公元1082年之後,發生了奇特的轉型。當壹個豐盈的生命,與壹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會演繹出最完美的歷史傳奇。
知識分子在宋代,突然面對了壹個空前廣闊的政治舞臺。宋代,皇帝是與士大夫***天下的,北宋的士大夫——那些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他們始終都知道要約束皇帝,要幫助皇帝成為聖君。
當年初入汴京,蘇東坡無意於詞的創作。在他看來,唯有幫助聖上成為明君的策論,才是文章的“正道”。
當蘇東坡外放杭州後,他開始了詞的寫作。蘇東坡逐漸意識到,與策論不同,詞不是為朝廷、為帝王寫的,而是為心,為壹個人最真實的存在而寫的。
大江東去浪漫與豪放齊飛
當時詞壇的霸主是柳永,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柳永的詞在當時被萬人傳唱。
在蘇東坡之前,詞壹直是被正統文壇輕視。到了蘇東坡手裏,詞才真正的與詩壹樣,成為言誌與載道的文學形式。
在日本東京,有壹座湯島聖堂,它被稱為日本的孔廟。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這裏都會開辦壹次蘇東坡文學講堂。這個宋代文豪,在日本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力。
詞人的豁達,躍然於字裏行間。這樣的意境超越時空和疆界。而在時間的另壹頭,蘇東坡也停下匆匆的腳步,在驚濤拍浪的赤壁前,露出久違的笑容。
黃州西北的長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石頭鮮紅如丹,因而得名赤壁。公元1082年,蘇東坡在赤壁前,寫下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李清照評價蘇東坡的詞不協音律。但正因這份自由灑脫,使得蘇東坡的詞不為時空所阻,在千萬人的心頭回旋。
歷經了世事變遷,蘇東坡的詞進入了自由天真的境界,以至於豪邁詞句裏,仍然埋藏著“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這樣的細膩之筆,也為蒼茫的歷史,增添了動人的青春之美。
清風明月豁達與自由同在
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蘇東坡與幾位好友,泛壹葉小舟,在赤壁之下飲酒賞月。
那壹晚,人世間的所有喧囂都退場了,他們的視野裏,只剩下了月光水色,還有臨江獨立的赤壁。
酒過三巡,壹個叫做楊世昌的道士吹起了長簫。嗚咽的簫聲如泣如訴,蘇東坡不禁黯然神傷,他問楊世昌為何吹得如此悲涼。
第六集《南渡北歸》
蘇東坡對朋友說,“天地萬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壹分壹毫也無法獲取。惟有江上的清風和山中的明月,耳朵聽到它就成為聲音,眼睛看到它就成為色彩,只要我們愉快地享受這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又何必擔憂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永恒呢?”
蘇東坡的壹番妙語使朋友們豁然開朗,大家又開始舉杯暢飲,不知不覺,夜色越來越深,大家橫七豎八地睡在船上,直到天色大亮。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展區,古老的東方文明吸引著各國遊客駐足。但有些人難免失落,這裏並沒有展出他們期待已久的“鎮館之寶”。那是壹幅描繪蘇東坡《後赤壁賦》的畫卷。
在寫完《赤壁賦》的三個月後,蘇東坡再壹次夜遊赤壁。而這壹切,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了納爾遜博物館收藏的這幅畫卷上。
蘇東坡獨自壹人,登上赤壁高崖,對著夜空長嘯壹聲。
於是蘇東坡回到船上,任小舟在大江中隨波逐流。
時近半夜,舉目望去,四面茫然,恰巧壹只孤獨的仙鶴橫越大江,壹聲長鳴,掠過小舟而去。
蘇東坡問道士的名字,道士低著頭並不回答。蘇東坡恍然大悟:“那只橫越大江的仙鶴,莫非就是您?”道士回頭壹笑,蘇東坡陡然驚醒。打開門窗去看,除了清朗的月光,什麽也沒有。
在黃州的這段歲月,是蘇東坡文學和藝術創作的黃金期。公元1082年,他的詩詞、散文、書法,皆可雄視千年,為宋朝代言。這,或許就是命運的另壹種補償。
蘇東坡歷經榮華和苦難之後,在死亡的邊緣獲得了重生。對蘇東坡來說,黃州不再是壹個困苦的流放之地。對黃州而言,蘇東坡也不再只是壹個無關緊要的天地過客。
第四集《成竹在胸》
菊池惺堂喜歡收藏古董書畫。蘇東坡的書法作品《黃州寒食帖》現藏於臺北故宮。
公元1082年,蘇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三個寒食節。按照傳統,這壹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蘇東坡凝望著窗外的雨絲,突然間有了寫字的沖動。他拿起筆,伏在案頭,寫下了《寒食帖》。
山中無日月,時間早就被遺忘了。對於寒食節的到來,蘇東坡更恍然無知。直到看見烏鴉銜著墳間燒剩的紙錢,悄然飛過,他才想到這壹天是寒食節。
書畫藝術古今文人爭相收藏
蘇東坡把壹個流放詩人的沮喪與憔悴寫到了極致。心如死灰,不能復燃。
飽經憂患的蘇東坡,在四十六歲終於領悟——藝術之難,不是難在技巧,而是難在不粉飾,不賣弄,難在能夠自由而準確地呈現壹個人的內心處境。
18年後,這幅《寒食帖》,輾轉到黃庭堅的手上,他揮筆寫下題跋。
黃庭堅的題跋論語精當,書法絕妙,與蘇東坡的《寒食帖》可謂珠聯璧合。
在繁華的東京街頭,有壹家名叫榮豐齋的書法教室。每個周末,書法愛好者都會來這裏上課。臨摹《黃州寒食帖》是今天這堂課的內容。
日本從古至今出現了很多“東坡迷”,在京都這個古老的城市,便住著壹位。
公元1082年,年輕的畫家米芾,從遙遠的湖南來到黃州拜望蘇東坡。
那壹次相聚,酒酣耳熱之際,蘇東坡拿出壹張宣紙,叫米芾貼在墻上,自己面壁而立,懸肘畫了壹幅《枯木怪石圖》。
蘇東坡用自己獨具功力的書法功底,引領了中國“文人畫”的潮流。
除了喜歡畫石,蘇東坡也愛畫竹。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有壹次,米芾發現蘇東坡畫的竹子沒有竹節,而是壹筆從底部畫至竹梢,就好奇地問:“為何不壹節節分著畫?”蘇東坡回答:“竹子生長時,哪裏是壹節壹節長的呢?”
公元1083年,在黃州生活了三年後,蘇東坡見到了自南國北歸的好友王定國。
臨臯亭下的江水不舍晝夜,壹晃,四年過去了,就在蘇東坡把黃州當作自己的故鄉,決心做個安然的農夫時,他的命運再壹次發生轉折。
昔日政敵相會金陵把酒言歡
公元1084年的春天裏,蘇東坡收到了調離黃州的壹紙詔令。
天高地遠的黃州,將他生命中的悲苦、艱辛、安慰與幸福都推到了極致。他壹生中最重要的創作幾乎都在這裏完成。
黃州的鄉親好友同樣不舍,紛紛攜酒相送。
蘇東坡就這樣離開了黃州,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以後的日子裏,每當他遭遇政敵迫害,痛苦無解時,他都會想起黃州,甚至打算逃回黃州去,在東坡上重新開始耕種生涯。
蘇東坡辭別了黃州。過金陵時,他要去拜見隱居多年的王安石。
王安石雖曾掌握相權,但晚年命運坎坷。經歷了親信的背叛,變法失敗,又經歷了喪子之痛,王安石選擇了歸隱金陵,從此不問世事。
聽聞蘇東坡過金陵,王安石迫不及待地趕往江邊,去等待蘇東坡的到來。
在金陵相會的日子裏,蘇東坡與王安石唱和詩文,談佛論道。從前的爭論,也都成了過眼煙雲。
那是蘇東坡在羈旅困頓中最痛快酣暢的壹段時光。藝術在不知不覺中,彌合著橫亙在兩個人之間的鴻溝。那壹次,金陵相別時,王安石慨然發出這樣的長嘆:“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當西方文明的光澤隱遁在中世紀的幽黯裏,中國則在宋代迎來了自己的文藝復興。
在這個時代裏,個性和創造力得到充分舒展,而所有藝術種類的變化,都在蘇東坡身上匯攏交織。在政治漩渦裏掙紮沈浮的蘇東坡,雖然在藝術上並無野心勃勃的構想,卻在無意間爭得了那個時代的文壇首席。
第五集《千古遺愛》
公元1085年,北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宋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太子趙煦即位,高太後垂簾聽政。
蘇東坡獲得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短短十七個月,蘇東坡從壹個犯官壹路直升到三品大員,提升了六個品級,距離宰相只有壹步之遙。
司馬光擔任宰相後,對王安石變法全盤否定。哪怕壹些行之有效的新法也要盡行廢除。蘇東坡發出不壹樣的聲音。
不追隨,不盲從,堅持實事求是,這是蘇東坡的為政原則。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對西夏吐蕃作戰的勝利,百官稱賀,並主張借機議和。蘇東坡卻上書皇帝,提出“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不合時宜的蘇東坡受到政敵的攻擊,他擔憂自己重蹈“烏臺詩案”的覆轍,於是再三請求離開朝廷,到地方任職。公元1089年,朝廷終於批準蘇東坡出任杭州太守。
勤政為民 遺愛黃州
蘇東坡,他的精神世界,既與現實相糾纏,又不失宗教的寧靜與超脫。他的內心“可豪邁,可深情,可喜氣,可憂傷”,但那底色,終究還是儒家的,是救世濟民。
黃州與蘇東坡有著不解之緣。公元11世紀,蘇東坡在“烏臺詩案”後遭遇貶謫,來到偏僻荒涼的黃州。千年時光流轉,如今這裏已是滿目繁華。
在這座城市的中心區域,大自然慷慨地賜予了壹片3平方公裏的水域。政府為民造福的決心賦予了這片湖區新的生命。黃岡人因此幸運地擁有了壹份“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自在與悠然。這座公園有壹個浪漫的名字:遺愛湖。它的由來與蘇東坡息息相關。
蘇東坡貶謫黃州時,有壹位特殊的知己。他就是當時的黃州太守——徐君猷。
黃州安國寺的竹林間,有壹座小亭子。每每閑暇之時,蘇東坡與太守徐君猷就相約來到這裏,說古論今,詩酒相酬。
後來徐君猷要調離黃州到湖南任職,蘇東坡想,徐君猷在這兒當太守,為黃州人做了不少的好事。他就提議是不是把這個竹簡亭改壹個名。
蘇東坡將這座亭子取名為“遺愛亭”,並作《遺愛亭記》,贊美徐太守的功德。
如今,人們把“遺愛”之名贈予了這座造福百姓的公園,意義深遠,令人回味。在遺愛湖旁,消失了近千年的遺愛亭也得以重建。
無論當多麽小的官,蘇東坡都不曾喪失內心的溫暖。他滅蝗,抗洪,救孤兒,能力所及之事,他從不錯過。
大愛無疆 為民解憂
公元1089年,蘇東坡出任杭州太守,這是他第二次來到杭州。他收到黃庭堅專門寫來的壹封信,勸他不要去杭州,朝廷裏的位置更加重要。但蘇東坡沒有理會黃庭堅的建議,義無反顧地奔赴杭州。
黃州赤壁讓蘇東坡看到了功名的虛無,所以在政治上,他更加務實。在杭州任職期間,蘇東坡最有名的業績就是治理西湖。
為了疏浚西湖,蘇東坡通過各方渠道籌措錢款,空缺的部分,他向朝廷申請予以解決。
疏浚西湖的錢款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如果將西湖中的淤泥全部挖掘清理出來,估計會堆積如山。
無處安置的淤泥築起壹道長堤,橫跨西湖南北。堤上芙蓉楊柳、小橋亭閣構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蘇堤春曉”。
為了讓水草不再滋生,蘇東坡還想出了壹個方法,那就是將岸邊的湖面租給民眾種植菱角。
蘇東坡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圍成壹個水域,嚴禁民眾在這個區域內種植菱角。小石塔後來逐漸演變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這壹系列民生工程的完成給蘇東坡帶來的成就感,絲毫不亞於藝術創作。或許,這是另外壹種傳世的經典作品。
蘇東坡熱愛著自己締造的美,和壹切受他庇護的民眾。他溫情地註視著人世間,把自視甚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為溫暖的人間情懷。這也許就是為什麽千年後,壹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
公元1091年,蘇東坡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他被調離杭州。
蘇東坡或許已經猜到,在汴京這個權力中心,正有壹個巨大的政治漩渦等待著他。
但他想不到,此後自己將被壹路拋到命運的最低谷。
重新進入朝廷,這壹次他再也無法全身而退了。
第六集 《南渡北歸》
公元1091年,蘇東坡被調離杭州,召回京城。受到高太後的重用,蘇東坡很快官升禮部尚書。這是他壹生中的最高官職。
然而,高太後去世後,18歲的宋哲宗執掌朝政。新的黨爭卷土重來。
年少的宋哲宗開始瘋狂打擊舊黨,重用被冷落多年的新政改革派。新法堅定的擁護者章惇當上了宰相。
再次被貶 屋漏逢雨
唐宋時期,荒涼偏僻的嶺南,是被貶官員的流放地。
公元1094年,蘇東坡再次被貶。由汴京,到定州,再到惠州,他在人生軌道上轉了壹大圈,重新回到了被貶黃州時的境況。
在惠州,蘇東坡又壹次成為由當地官府看管的犯官。
蘇東坡是壹個容易感傷的人,也是壹個善於發現快樂的人。當個人命運的悲劇壹再降臨,他就用這樣細小而具體的快樂將苦痛化於無形。
被貶嶺南前,蘇東坡把家中仆人和侍妾壹壹遣散,唯有朝雲,不肯在這憂患之際離開他。朝雲堅決隨同蘇東坡,前往惠州。
有壹天,蘇東坡與朝雲在家中閑坐,看窗外落葉蕭蕭,景色淒迷。蘇東坡壹邊飲酒,壹邊吟出壹首《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在惠州居住兩年後,朝雲因病去世。
朝雲葬在湖邊的山坡上。附近寺院的僧人籌款在墓上修了壹座亭子,用以紀念她。亭柱上鐫有蘇東坡撰寫的壹副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不屈命運心靈超越
在朝雲走後的日子,蘇東坡的人生猝不及防地滑向了深淵。來自朝廷的壹紙詔書,把蘇東坡貶到更加荒遠的儋州。臨行前,他壹壹交待後事,如同永別。
唯壹讓蘇東坡略感欣慰的是,在前往海南的路途上,他與弟弟蘇轍相遇了。他們在雷州天寧寺居住了三天。兄弟二人又跟少年求學時壹樣,同睡同起,形影不離。
林語堂先生曾說:“往往為了弟弟蘇轍,蘇軾會寫出最好的詩來。”其中,最著名的是蘇東坡寫給弟弟的《水調歌頭》。
從宋代到今天,從中國到國外,蘇東坡作品的生命力超乎想象。
蘇東坡在孤獨中與世界對話。他對弟弟的思念,留在他的詞與字裏,遠隔千載,跨越重洋,依舊脈絡清晰。
幾乎每壹個中國人,都會在不同的境遇裏與蘇東坡相遇。
於是,世間的每壹個人,都能從蘇東坡的藝術裏重新感受人生,而蘇東坡也定然在後人的品讀裏,壹遍遍地重新活過。
蘇東坡留下壹千多封書信,短則十余字,長則百字,使用“呵呵”有四十多處。
“呵呵”兩字是這種自得不加掩飾地自然流露。
謫居海南三年後,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東坡再次被朝廷起用,他從海南島渡海北歸,返回大陸。
蘇東坡再次路過大庾嶺,這是他當年被貶謫到嶺南時,所走的驛道。
年老的蘇東坡被貶海南,歷經劫難,但幸運地活了下來。他正準備退隱養老之時,厄運卻降臨了。到了常州,他的旅程,已無法再繼續了。
蘇東坡病了幾十日。他預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蘇東坡把三個兒子叫到床前,交待後事,他說:“我這壹生沒做虧心事,不會下地獄。我心中毫無畏懼,妳們別為我而哭泣。”
去世前三個月,蘇東坡途經金山寺,即興寫下壹首詩,也算是對自己壹生的總結:“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回首壹生,蘇東坡最想誇耀的不是高居廟堂的輝煌,而是他受貶黃州、惠州和儋州的流離歲月。不是讓自己屈從於時代,而是從這個時代裏超越。他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走了壹生,直到這壹刻才真正悟到。
在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長的。
當枯樹發芽,石頭花開,壹張紙頁成為傳奇,人們就會從那張古老的紙上,嗅出舊年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