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農忙季節的時候,贛州大街小巷都會洋溢著包米果的香味兒,大人們忙前忙後,小朋友們也非常的開心。剛出鍋的包米果,滾燙滾燙,但是那股特殊濃郁的味道,讓人咬壹口就會忘不了,而且讓人飄飄然,絕對抗拒不了第二口。
做包米果的做法也很簡單,巧手農婦說她們壹般把大米在冷水裏面泡壹天壹夜,趁著濕潤的大米新鮮,磨成米漿,然後把磨出來的米漿過濾壹遍,均勻的淋在竹篾上,因為磨出來的米漿又薄又嫩又細,所以就直接放在鍋裏,用旺火蒸熟,這樣壹來,就會形成壹層薄薄地湯皮,接著就可以壹塊兒壹塊兒把它撕下來,這個時候就可以加上提前拌好的肉餡,韭菜,蘿蔔幹或者其他的美味,開始嘗美味的時候,就用湯皮裹上餡料,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苞米果。
為什麽我壹直在說巧手農婦呢,雖然很多人都會做包米果,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包米果做的特別好吃,因為手藝差的做出來的包米果,不僅中出,不僅因為磨出來的米漿很粗糙,因此蒸出來的湯皮也就比較厚,這個時候再好吃的包米果也沒有那份美味。
那麽什麽樣的包米果才稱得上是手藝好,並且美味呢?我問過巧手農婦,她說,如果蒸出來的湯皮像紙壹樣透明,而且口味特別好,這才是公認的好手藝。
贛州客家人最喜歡吃的休閑食品豆巴子,是傳統的 美食 。
江西包米非常好吃,尤其贛南的包米果美味絕倫。包米果主要有芭蕉米果 艾米果 推漿米果 湯皮。
主要包酸菜為主,也可包壹些時蔬菜,用酸辣湯做蘸水,酸香可口。
包米果是江西贛南地區最有特色的地方 美食 之壹,在上猶、南康、大余、信豐、龍南、贛縣、於都等客家人聚集地區更是久負盛名,相傳從元朝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的 歷史 。包米果以四季時蔬為佐料,春之青菜,夏秋之瓜果,冬之蘿蔔,配以韭蔥蒜肉泥,其味清爽可口。尤其是上猶包米果因“皮薄潤滑、料多爽口”而美名遠揚,成了許多外地遊客到上猶的必吃小吃。
在我老家,這個不叫包米果,叫粉皮,用浸過壹夜的大米磨成米漿,然後用柴火竈燒壹鍋水,壹般壹個人就可以全部操作完,兩個燙粉皮的圓形平底容器,太小的時候見過,具體材料可能是鐵吧。
舀壹勺米漿放進去,轉壹圈讓容器底部均勻的沾上米漿,然後放進鍋裏蓋上鍋蓋準備下壹張粉皮,等下壹張準備好了,先前的也熟透了。用筷子在邊緣劃壹圈,慢慢的揭下來,我喜歡剛出鍋然後馬上包上奶奶腌制加肉炒好的鹹菜(這個味道想念已久,出了 社會 後就再也沒有嘗到過了,自家不做已經好多年了,還是有壹年放假回家剛好對門阿姨家有弄。壹口氣吃了五張)
壹般為了便於儲存,會把揭下來的晾在壹旁早就準備好洗幹凈了的竹制晾衣桿上,等全部制作完再將它們取下切絲,盤團,晾曬。待徹底幹透後可以拿來送給出遠門的親戚家人,吃的時候放水裏泡開就好,無論是放青菜煮還是放鹹菜炒(這種我特別喜歡,萬物都可鹹菜炒系列)都特別美味。小時候總盼著離開家門去 社會 闖蕩,出來以後,才深深體會到家鄉的各色 美食 的味道早已銘記在心
包米果又稱客家包米果,是江西贛南地區最有特色的傳統小吃之壹,屬於客家菜。在上猶、南康、大余、信豐、龍南、贛縣、於都等客家人聚集地區更是久負盛名。
包米果以四季時蔬為佐料,春之青菜,夏秋之瓜果,冬之蘿蔔,配以韭蔥蒜肉泥,其味清爽可口。尤其是上猶包米果因“皮薄潤滑、料多爽口”而美名遠揚,成了許多外地遊客到上猶的必吃小吃。
手藝好的包米果,磨出來的米槳細嫩,蒸時要用竹片火,蒸出來湯皮如紙且透明,而且囗味適中。 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季以綠色青菜為主;夏秋兩季以瓜類為主;冬季以包心菜、籮蔔為主。香料可用:韭菜、大蔥、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餡則味道更好。最受歡迎的是酸菜及茄子餡料的。
做法很簡單:把大米用冷水浸壹天壹晚,爾後磨成米槳,把槳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 湯皮 簸箕內,待槳薄薄的淌滿簸箕面時,就放在鍋裏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湯皮,然後用篾子劃成若幹小塊,從簸箕內撕下,加上炒熟的 佐料 、肉餡,包成長方形,塗上點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
祝大家身體 健康 ,萬事如意!
包米果並不是壹道甜品,透明的色澤很吸引人,口感突出
包米果是屬於客家菜的壹種,而且在江西這壹處地區也是非常的具有特色,不僅十分傳統,也是很多人非常喜歡吃的小吃之壹。在壹些客家人聚集的地區,這種 美食 也是久負盛名的存在,而且根據人們的計算,從元朝到現如今,這種 美食 已經擁有了700多年的 歷史 ,可見包米果壹直以來也是受到了很多食客們的喜歡。
除此之外,包米果經常會使用壹些新鮮的蔬菜當作佐料,再加上壹些其他的瓜果,或者是配料,這樣吃起來的包米果口味也是十分的清爽並且可口。當地的人們制作出來的包米果,不僅皮兒薄,餡兒厚,同時也是格外的潤滑,再加上爽口彈牙的特點,更是讓這種 美食 美名遠揚,成為了很多外地遊客心目當中必吃的壹種小吃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