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九嶺山脈東南緣。東經114°30′-115°08′、北緯28°17′-28°40′。東鄰高安,南界上高,西南接萬載,西北連銅鼓,北與修水、奉新接壤;縣城新昌鎮,東距省會南昌市136千米,西南離宜春市袁州區94千米。境域東西長71千米,南北寬51千米,全縣總面積1934.11平方千米/1935平方千米。2006年末全縣總人口276463人。
郵編:336300。代碼:360924。區號:0795。拼音:YifengXian。
地處九嶺山山脈隆起向萍樂凹陷帶的過度地帶。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在45米至1480米之間。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區。年平均氣溫為17.2℃,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800毫米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60天。
行政區劃
全縣轄7個鎮、5個鄉:新昌鎮、澄塘鎮、棠浦鎮、新莊鎮、潭山鎮、芳溪鎮、石市鎮、花橋鄉、同安鄉、天寶鄉、黃崗鄉、橋西鄉。***有19個居委會、207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新昌鎮。
新昌鎮面積:132.5k_人口:68982人郵編:336300代碼:360924100
轄城南、耶溪、花門樓、桂花、窯前、流源等6個居委會,窯前、桂花、荷舍、敖橋、大橋、流源、楠樹、兩路口、良田鋪、良頭、樟陂、良崗、陂下、茶頭、楓源、大塘等1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新昌東大道。
澄塘鎮面積:178k_人口:20332人郵編:336303代碼:360924101
轄澄塘居委會,澄塘、茜港、黃坪、名山、高坪、大廈、毛家、柏樹、秀溪、彭源、水東、黃梅、沙灣、櫪下、故村、牌樓、鉤下、橋下、英村、高梘、新安、茜坑等22個村委會。
棠浦鎮面積:115k_人口:24176人郵編:336304代碼:360924102
轄棠浦居委會,高家、塘嶺、姚家、楓林、南坪、沐溪、陳家、袁謝、灄田、澄溪、東劉、棠浦、西劉、車田、沙塘、稻香、講堂、嶺下、駱家、北坑等20個村委會。
新莊鎮面積:87k_人口:14000人郵編:336305代碼:360924103
轄新莊居委會,萬坊、芳裏、新莊、荷溪、宋家、筠山、灣溪、口溪、張家、龍溪、湖城、虎溪、上塘、鄧家、南垣、嶺背等1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湖城。
潭山鎮面積:205k_人口:26760人郵編:336316代碼:360924104
轄潭山居委會,潭山、伏溪、院前、坪上、上山田、茜槽、中興、龍崗、店上、逍遙、石橋、漢塘、找橋、羊源、碓下等15個村委會。
芳溪鎮面積:200k_人口:23542人郵編:336308代碼:360924105
轄芳溪居委會,香源、廟前、上屋、下屋、塘頭、簡家、花田、楊木、石坡、禾埠、城溪、新村、南田、芳溪、刁櫪、蕉溪、芭蕉、萬豐、溪滸等19個村委會。
石市鎮面積:153k_人口:28014人郵編:336307代碼:360924106
轄石市居委會,潭下、土橋、夏講、石崖灘、何家、車溪、庫裏、竹源、淩江、石湧、楓橋、浪源、樓下、梨樹、黃花、星溪、七都等1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石崖灘。
花橋鄉面積:115k_人口:10699人郵編:336306代碼:360924200
轄花橋居委會,花橋、社溪、白市、山田、山口、仁義、義源、池源等8個村委會。
同安鄉面積:91k_人口:7763人郵編:336317代碼:360924201
轄同安居委會,洞山、黨田、羅家、宅裏、同安、鵝頸、東槽等7個村委會。
天寶鄉面積:141k_人口:14262人郵編:336318代碼:360924202
轄天寶居委會,辛會、辛聯、芳源、石井、橫嶺、耶溪、藤橋、河思、長橋、草坪、上梅、山背、蘭家店、黃沙、松溪、床源、平溪等1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辛會。
黃崗鄉面積:280k_人口:21431人郵編:336311代碼:360924203
轄黃崗、車上等2個居委會,潮溪、將侯、黃崗、坪田、大門洞、坳溪、駱家槽、黃陂、黃檗、湖溪、港口、車上、東岸、小水、小洞、洞上、直源、官山、洪源槽等19個村委會。
車上林場面積:95k_人口:6737人代管車上居委會和車上、湖溪、港口、東岸、小水、小洞、洞上、直源8個村委會。
石花尖墾殖場面積:65k_人口:4723人代管官山、洪源槽2個村委會。
橋西鄉面積:237.5k_人口:15907人郵編:336300代碼:360924204
轄城西、雙峰等2個居委會,付家坪、曹家嶺、潭埠段、大畬、柴源、灣裏、潭港、橋西、刁豐、石塘、東源、黃陂前、前頭、龔家坪、石埠、城西、雙峰、庫前、院南、駱家槽、夏家坊、小槽、東村、水嶺、龍袍、嚴湖、李家、斜港、雙木、五裏、炎嶺等31個村委會。
雙峰林場面積:95k_人口:4738人代管雙峰居委會和雙峰、庫前、院南、駱家槽、夏家坊、小槽、東村、水嶺、龍袍、嚴湖、李家、斜港、雙木13個村委會。
黃崗山墾殖場面積:64.6k_人口:11693人代管炎嶺、五裏2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三國吳黃武年間(222—229年),析建成縣始置宜豐縣,取此地炎涼適宜,物阜民豐而得名。自此至五代南唐,宜豐或單獨設立,或並入望蔡、建城、高安、上高四縣。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置新昌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浙江新昌縣重名,復名宜豐縣。
1949年7月15日宜豐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屬袁州分區。1952年屬南昌分區,1958年屬宜春專區,1968年屬宜春地區,1999年屬宜春市。
1985年4月18日,設立石花尖、黃崗山鄉(贛府廳字[1985]230號)。1985年4月21日,設置潭山鎮(贛府廳字[1985]236號)。
1985年10月4日,黃崗鄉、石花尖鄉合並改設黃崗鎮(贛府廳字[1985]534號批復)。1987年1月6日,撤銷黃崗山鄉和黃崗鎮建制,恢復設置石花尖鄉和黃崗鄉建制(省政府贛府廳字[1987]7號批復)。
1994年11月25日,撤銷棠浦鄉、芳溪鄉,設立許棠浦鎮、芳溪鎮(贛民字[1994]239號批復)。1996年3月19日,撤銷石市鄉、新莊鄉,設立石市鎮、新莊鎮(贛民字[1996]50號批復)。至此,全縣轄6個鎮、10個鄉:新昌鎮、潭山鎮、棠浦鎮、芳溪鎮、新莊鎮、石市鎮、敖橋鄉、澄塘鄉、花橋鄉、同安鄉、天寶鄉、雙峰鄉、黃崗鄉、石花尖鄉、車上鄉、橋西鄉。
1999年9月7日,撤銷宜豐縣澄塘鄉,設立澄塘鎮(贛民字[1999]213號批復)。至此,全縣轄7個鎮、9個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65836人;其中:新昌鎮40518澄塘鎮20336棠浦鎮24269新莊鎮14150潭山鎮14812芳溪鎮23334石市鎮27127敖橋鄉16457花橋鄉10911同安鄉7720天寶鄉15682雙峰鄉5154黃崗鄉10066車上鄉7495橋西鄉16231石花尖鄉4432江西鑫龍集團虛擬鄉7142(人)
2003年8月19日,撤銷敖橋鄉,成建制劃歸新昌鎮管轄;撤銷車上鄉、石花尖鄉,成建制劃歸黃崗鄉管轄;撤銷雙峰鄉,成建制劃歸橋西鄉(贛民字[2003]192號批復)。實際調整情況:撤銷雙峰鄉建制,成立縣屬雙峰林場;撤銷車上鄉建制,成立縣屬車上林場;撤銷石花尖鄉建制,保留石花尖墾殖場;撤銷敖橋鄉成建制劃歸新昌鎮管轄,新昌鎮政府駐地遷至敖橋鄉政府駐地。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27.2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7鎮5鄉,2個林場、2個墾殖場,166個行政村。
新昌鎮2004年轄:耶溪社區、城南社區、花門樓社區、桂花社區、窯前社區、流源社區、荷舍村、大橋村、敖橋村、茶頭村、良崗村、良田鋪村、良頭村、樟陂村、陂下村、兩路口村、楠樹村、楓源林場。
澄塘鎮轄:澄塘集鎮居委會、毛家村、鉤下村、牌樓村、高坪村、橋下村、名山村、澄塘村、大廈村、高梘村、彭源村、茜坑村、黃坪村、故村、秀溪村、水東村、黃梅村、櫪下村、英村、茜港村、沙灣村、柏樹村、新安村。
棠浦鎮轄:棠浦集鎮居委會、高家村、嶺下村、沐溪村、講堂村、南坪村、東劉村、西劉村、稻香村、灄田村、袁謝村、沙塘村、楓林村、姚家村、塘嶺村、駱家村、陳家村、澄溪村、棠浦村、車田村、棠浦煤礦虛擬居委會。
新莊鎮轄:新莊集鎮居委會、萬坊村、芳裏村、新莊村、荷溪村、宋家村、筠山村、灣溪村、口溪村、張家村、龍溪村、湖城村、虎溪村、上塘村、鄧家村、南垣林場、嶺背農場、小坑農科站。
潭山鎮轄:潭山集鎮居委會、潭山村、_溪村、坪上村、上山田村、龍崗村、店上村、茜槽村、中興村、石橋村、漢塘村、找橋村、逍遙村、院前村、羊源林場。
芳溪鎮轄:芳溪集鎮居委會、上屋村、下屋村、香源村、廟前村、芭蕉村、蕉溪村、刁櫪村、芳溪村、新村、南田村、城溪村、塘頭村、簡家村、花田村、楊木村、石陂村、禾埠村、溪滸農場、萬豐林場。
石市鎮轄:石市集鎮居委會、潭下村、土橋村、夏講村、石崖灘村、何家村、竹源村、梨樹村、淩江村、星溪村、車溪村、樓下村、庫裏村、浪源村、黃花村、石湧村、楓橋村、七都村、仁和水庫。
花橋鄉轄:花橋集鎮居委會、花橋村、社溪村、白市村、山田村、山口村、仁義村、義源村、池源林場、施源農場。
同安鄉轄:同安集鎮居委會、黨田村、洞山村、同安村、鵝頸村、宅裏村、羅家村、東槽林場、采育林場。
天寶鄉轄:天寶集鎮居委會、辛會村、辛聯村、藤橋村、河思村、鴉溪村、松溪村、芳源村、石井村、橫嶺村、長橋村、草坪村、上梅村、山背村、蘭家店村、黃沙村、平溪農場、床源農場、茅坪林場。
黃崗鄉轄:黃崗集鎮居委會、潮溪村、將候村、黃崗村、坪田村、大門洞村、坳溪村、汪家槽村、黃陂村;黃檗山景區管理所。
橋西鄉轄:橋西村、曹家嶺村、付家坪村、潭埠丈村、大畬村、柴源村、灣裏村、潭港村、刁豐村、石塘村、東源村、黃陂前村、前頭村;石埠農場、橋西良種場、城西蔬菜場。
車上林場轄:湖溪村、港口村;小水分場、小洞分場、洞上分場、直源分場、東岸分場、車上分場;車上集鎮。
雙峰林場:嚴湖分場、斜港分場、李家分場、龍袍分場、水嶺分場、雙峰分場、東村分場、夏家坊分場、庫前分場、院南分場、雙木分場、駱家槽分場、小槽分場;雙峰集鎮。
石花尖墾殖場:洪源槽農場塔下分場、官山林場、石花尖、瓷廠。
鑫龍企業集團:院前分場、古陽寨分場、肖家分場、獅子崗分場、山背分場、五裏分場、總部、陳家坪。
宜豐縣工業園區
2005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7466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5308人。
地圖
附錄
宜豐清代以前行政區劃(出處)
宋太平天國六年建新昌縣時,全境分為7鄉。元豐年間(1078-1084)劃為9鄉。
元初以50家為1社,壹縣分為8鄉578社。大德年間(1292-1307),又把縣城分為東北和西南兩隅。
明初改社為圖,永樂(1403-1424)以後,分全縣為160余圖。正統年間(1436-1449)並為129圖。弘治年間(1488-1505)並為123圖。
清沿明制,分全境為8鄉41都2隅123圖(城內東北偶和西南隅各統2圖)。
宜豐民國時期行政區劃(出處)
民國初年,縣內行政區劃仍沿清制。民國19年(1930)2月,根據國民政府頒布的《縣組織法》規定,以老8鄉為基礎,劃全縣為7個區,區以下設行政村。7個區的劃分是:第壹區轄原秦和鄉,區公所駐鹽步鎮;第二區轄原天寶鄉,區公所駐辛會村;第三區轄原廣賢鄉,區公所駐芳塘;第四區轄原宣風鄉、區公所駐棠浦;第七區轄原太平鄉,區公所駐同安。
民國21年(1932)3月,分第六區所轄之原天德鄉為第八區,區公所駐新莊。與此同時,依省府通令,在全縣編組保甲。保甲之編制,以戶為單位,戶設戶長,十戶為壹甲,甲設甲長,十甲為壹保,保設保長,保以上設保長聯合辦公處(簡報保聯),設保聯主任。
民國24年(1935),重新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原第壹區和第五區合並為第壹區,區署駐鹽步鎮;原第三區和第四區合並為第二區,區署駐芳塘;原第六、第七、第八區合並為第三區,區署駐棠浦;原第二區改稱第四區,區署駐會市。至年底全縣有4區30保聯223保2356甲。此後,保聯和保時有調整,至民國26年(1937)2月統計,全縣有4區30保聯204保。
民國28年(1939)2月,廢除保聯改設鄉鎮,全縣分為4區21鄉6鎮193保。第壹區轄金街鎮和鹽津、楓源、良岡、廣德、新興、續良等7鄉;第二區轄芳塘、集興、黃崗、祿集、石淩、十都、同興等7鄉;第三區轄棠浦、同安、湖城等3鎮和板橋、江洲、尚賢、花橋、新莊等5鄉;第四區轄會市、潭山等2鎮和黃沙、龍岡等2鄉。
民國30年1月,依《縣各級組織綱要》草案之規定,將原有27個鄉鎮編並為18個鄉1個鎮186保1791甲,至10月經省政府批準施行。這次編並情況如下:金街鎮與鹽津鄉合並為鹽步鎮;良岡鄉與續良鄉合並為續良鄉;芳塘鄉與集興鄉合並為芳溪鄉;同興鄉和祿集鄉合並為宣化鄉;石淩鄉與十都鄉合並為風德鄉;新莊鄉與湖城鎮合並為天德鄉;尚賢鄉與花橋鄉合並為平治鄉;會市鎮與黃沙鄉合並為會黃鄉;同安鎮改名太安鄉;楓源鄉改名風廉鄉;潭山鎮改名潭山鄉;棠浦鎮改名棠浦鄉;其余黃崗、廣德、新興、雙庫、板橋、江洲、龍岡等鄉未作變動。同年12月,裁撤各區署。
民國35年(1946)7月,再並全縣1鎮13鄉160保1504甲。此後保甲雖有小的調整,但鄉鎮未作變動。
宜豐1949年-1972年行政區劃(出處)
1949年7月15日,宜豐全境解放,下旬,設立城關區。至12月,全縣分為5個區、34個行政村。5個區的管轄區域如下:城關區轄朱續良鄉、鹽步鎮全境和雙庫鄉壹部分,區人民政府駐鹽步鎮;棠浦區轄原荷塘、新民、棠浦、天德、主平5鄉全境,區人民政府駐棠浦;潭山區轄原辛會、慶凱等2鄉全境和雙庫鄉壹部分,區人民政府駐天寶;宣風區轄原宣化、風德2鄉全境,區人民政府駐蓼市街;芳溪區轄原芳溪、黃崗2鄉全境,區人民政府駐芳塘。隨著新政權的建立,舊的鄉(鎮)、保、甲亦告廢除。
1950年4月,劃棠浦區的原新民、荷塘2鄉之地及城關區的原續良鄉壹部分設立新荷區,區人民政府駐澄塘。5月開始逐步建立鄉壹級政權,至8月,先後建立起6個區62個鄉(街)。城關區轄10鄉和東和、西平2街;芳溪區轄12鄉和芳溪街;潭冊區轄8鄉;棠浦區轄10鄉和棠浦街;新荷區轄10鄉;宣風區轄8鄉。
1951年7月,全縣分為6個區72個鄉2個街。
1952年4月1日,析棠浦區增置太平區,區人民政府駐同安,轄同安(同桂改名)、桂橫、黨田、白市、花橋、普義等6鄉。同年8月,改區人民政府為區公所,並以數字排列各區名稱:城關區為壹區,新荷區為二區,棠浦區為三區,潭山區為四區,芳溪區為五區,宣風區為六區,太平區為七區。至年末,區的規模未變,但鄉的設置有所增加。其中:壹區增設橋西、雷神、鴉溪、楓潭4鄉;二區增設沙袁1鄉,陂頭鄉改名英塘鄉;三區增設虎溪1鄉;四區增設找橋、下梅、黃沙3鄉;五區增設簡家、蕉溪2鄉;六區增設橫塘、午照、禾埠3鄉;七區增設橫聯、東岸2鄉。這時全縣有7區88鄉2街。1953年1月以後,鄉、街變動如下:壹區改鹽步街為城關鎮,再改名新昌鎮,撤銷鴉溪鄉;三區撤銷虎溪鄉、棠浦街;四區撤銷下梅、黃沙2鄉;六區撤銷禾埠鄉。至此,全縣***7區83鄉1鎮。
1956年5月,全縣開始撤區並鄉,至年底,全縣並為23個鄉1個鎮。
1957年1月,又恢復3個區的建制。
1958年2月15日,撤銷橋西鄉並入新昌鎮,撤銷花田鄉建制,至此全縣有19個鄉鎮。
1060年4月,將全縣20個人民公社(墾殖分場)合並為9個人民公社(墾殖分場)。
1968年12月,全面擴社並隊,把全縣24個分社(分場)、鎮,並為14個公社、鎮。
1972年12月19日,經中***宜春地委、宜春地區行署批準,將花橋公社劃為花橋、同安兩個公社;將黃崗公社劃為黃崗、港口兩個公社。
宜豐各時期縣域範圍變化(出處)
宋建新昌縣後,境域壹直未發生大的變動,適至近代,才略有變遷。
民國22年(1933)11月,江西省政府根據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江西行營當年7月發出的訓令,決定在全省設立8個特別區。將今潭山鎮、天寶鄉和同安、花橋部分地區劃出,與毗鄰的修水、銅鼓、奉新3縣部分地區設立找橋特別區(縣級建制)。特別區政治局於翌年2月設署於潭山萬壽宮,5月初遷漢塘花門樓。1935年4月,撤銷找橋特別區,歸還建制。
1956年6月23日,南昌專署決定,將上高縣官橋區塘下鄉鄧坑村劃歸宜豐棠浦區永和鄉管轄。
1958年冬,上高縣建神山水庫,淹沒英塘公社(今澄塘鄉)劉峰、筆峰兩大隊耕地1901畝。1962年冬,將此兩大隊41戶劃歸上高水口公社和轄。
同年冬,上高修和平水庫,淹沒江洲公社(今棠浦鄉)耕地1747畝。又修引龍飛水庫,淹沒石市公社(今石市鄉)耕地488畝。
同年冬,高安建上遊水庫,淹沒新莊公社(今新莊鄉)耕地360畝。上述各水庫***用宜豐耕地、山地、空地7500多畝。
1968年11月28日,將原上高縣徐市公社的石陂大隊劃給宜豐。29日,宜春地區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宜豐縣蓼市集鎮及火溪、檀溪、荷塘3個大隊525戶、1922人劃歸上高縣徐市公社管轄。
2021年4月,宜豐縣上榜2021中國特色美食百佳縣市榜第73名。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辦公布了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宜豐縣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2019年11月,生態環境部授予宜豐縣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19年10月,宜豐縣被農業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9年3月,宜豐縣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湘鄂贛片區)。
2016年2月,宜豐縣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