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國內各地方特色小吃,吃貨們能Hold住地道美食麽

國內各地方特色小吃,吃貨們能Hold住地道美食麽

特色小吃

壹、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源自保定徐水縣漕河鎮,現在遍布燕趙大地,“天上龍肉,地上驢肉”。

驢肉火燒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將士們饑腸轆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饑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軍隊的需要,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而且保定壹帶,屬於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適合養驢。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壹種是沿海壹帶的渤海驢,壹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保定的驢壹般都是太行驢,而另外壹種驢肉火燒——河間的驢肉火燒則是渤海驢。相比來說,太行驢比渤海驢好吃壹些。於是在種種際會之下,驢肉火燒就誕生了。

二、大慈閣香油

大慈閣以“市閣淩霄”之美譽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香油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內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經保定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禦用膳食。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藝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大慈閣香油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秀的內在品質飽經歲月洗禮並傳承至今,成為古城保定傳統素食文化之瑰寶。

三、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源自河北保定,始於明崇禎十壹年(公元1638年),大慈閣醬菜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醬菜之壹。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閣醬菜被乾隆皇帝品嘗後大加贊賞,遂欽點大慈閣醬菜為禦用膳食。

大慈閣醬菜為傳統工藝醬制,做工精細、用料考究。

大慈閣醬菜購進原料,務求精良,不惜重價。如收購小紅蘿蔔,論個給價,但必須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於普通韭菜花的壹倍。這樣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大慈閣醬菜為保證口味純正,其售賣環節要求嚴格,醬菜要存放在醬缸內,售賣多少出缸多少,從出缸到顧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大慈閣醬菜營養豐富、品種眾多,有大慈閣醬包瓜、大慈閣醬八寶菜、大慈閣醬黃瓜、大慈閣醬子蘿、大慈閣醬地露、大慈閣醬五香疙瘩頭、大慈閣醬花生仁等三十個品種。

數百年來大慈閣醬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風味的優良傳統,又逐步吸收南方醬菜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生產工藝,始終保持著甜、鹹、嫩、脆,醬香濃郁的老輩子口味。

四、廖記棒棒雞

廖記棒棒雞,相傳明清時期,在雅安的偏遠山區,有人特好美食,經過長期的鉆研和湯料搭配實踐,烹制的雞肉味道上佳,絕密高湯與紅油飄香,讓人垂涎欲滴!但當時生產力落後,雞肉是壹種奢侈享受,只在逢年過節才吃上壹次,有人想出妙招,把整只雞切成很多薄片,按片銷售,收到奇效,銷量出奇的好。“雞片”名聲大嘈!此後又出現壹個新問題:僅憑菜刀無法將每片雞肉切勻,顧客在購買時也常挑剔大小。有人冥思苦想後,改用木棒敲打刀背,將雞切成均勻薄片的同時,原汁高湯與紅油更透徹的滲入雞肉,滋味更佳!宰切時,壹人持刀壹人持棒,配合默契;木棒敲擊刀背時,發出的聲音隨力量輕重而變化,抑揚頓挫,自成節奏,給人以聆聽樂曲般的感覺,故名“棒棒雞”!

五、白運章包子

白運章包子是1919年白運章以自己的名子命名的。白運章包子曾與天津狗不理包子並列被子譽為名優產品,受到省市領導的題詞表彰,並獲得百年老字號。其特點是餡大皮薄,口感好,用料講究,風味獨特,是老保定包子的代表。老店在裕華路“蓮池”對面,已拆遷。

六、馬家老雞鋪鹵煮雞

保定馬家老雞鋪制作的鹵雞,從清朝嘉慶初年到現在已傳五世,近二百年。相傳,清代河間縣果子窪村有家回族馬氏兄弟,忙時種田,閑時煮雞出售。後來輾轉來到保定,開了馬家老雞鋪。店主人在制作技術上頗下功夫。加之又懂點醫道,每次煮雞,除放應有的輔料外,常配以各種益身提味的中草藥材。因此,所制鹵雞色鮮、形美、味香,名冠燕趙。

七、義春樓白肉罩火燒

據傳,義春樓的前身是座肉鋪,開始經營廉價的豬頭肉鍋罩火燒,很受窮苦勞動人民的歡迎。馮玉祥幼年時代,家境貧寒,進城時,吃不起大飯館,總到義春樓吃豬頭肉鍋罩火燒,對該飯館產生了好感。馮玉祥當上將軍之後,每次回到保定,必到義春樓吃罩火燒,從此,義春樓的罩火燒聲譽大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叔父愛新覺羅溥新宇親筆為名吃提了“正宗白肉罩火燒”牌匾。

八、高碑店豆腐絲

豆腐絲被人譽為“豆腐筋”的保定高碑店豆腐絲,以其濃郁的香味,乳黃的色澤,勻稱的條股而成為獨具壹格的地方名吃。鳳味獨特的五香豆腐絲,是老幼皆宜、家肴遊膳之佐餐佳品,有“素食之首”之美譽。 因五香豆腐絲柔韌有彈性,素稱“豆腐筋”,是素食中富有營養、清香可口的上品。

高碑店的豆腐絲,是由制作豆腐進展來的。從漢代起,高碑店壹帶的人們就開始制作和食用豆腐。相傳清朝在易州(今易縣)修建了西陵後,帝王公侯赴陵祭祀,嘗及此品,如獲珍奇,遂封為宮廷禦膳。高碑店的豆腐絲曾作為壹道名貴菜肴,在清代宮廷裏供帝王公侯食用。長時間來,高碑店的豆腐絲被過往客商品嘗食用,並帶到全國各地。

九、侃膳齋棒棒雞

侃膳齋棒棒雞,源自四川榮經,是聞名四方的百年名菜,其味道特色,形式鮮明,以棒棒雞為依托,包融了系列川中熟食經典菜式,集鹵、拌、泡等多種烹調手法,有麻辣、五香、泡椒、藤椒、香辣、鹹鮮、醬香等系列特色口味。產品豐富多彩,味道層次鮮明。而在工藝上,侃膳齋棒棒雞采用傳統手法,完全延用原生態工藝流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劑、防腐劑,摒棄壹切人工色素以化學提味劑,主導健康熟食,在味道之上,更註重於食品安全和傳統四川食俗文化的傳承。

十、紹興臭豆腐

臭豆腐是壹項流傳於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酵制品,但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分臭豆腐幹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相當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為禦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後的喜愛,親賜名禦青方。臭豆腐在上海,紹興是頗具代表性的小吃。

十壹、臺北鴛鴦火鍋

很多香港藝人都為之瘋狂,據聞郭富城在離開臺北時就把火鍋材料打包回去再過癮。火鍋最重要的是湯底,有多少店就有多少種湯底,但沒有人知道湯底的材料和制作方法。跟吃川菜壹樣,火鍋的麻辣程度是分等級的,鴛鴦火鍋是壹半辣壹半不辣,任君選擇。有別於其它火鍋的是,材料裏不可缺少的是鴨血,還有豆腐、牛肚、牛什、雞肉等。價格豐儉由人,折合人民幣100元到上千元。

十二、香港燒臘

香港燒臘包括燒鵝、乳鴿、乳豬、叉燒以及壹些鹵水菜式。壹般是先用秘制的醬汁腌制壹段時間再放到爐裏烤,燒鵝、乳豬皮脆,肥美,口味略帶廣東人喜愛的甜味。深井燒鵝、花田乳鴿是其中的“老字號”。廣東人逢年過節上香拜神都會帶上乳豬,電影(視)開鏡也喜切乳豬圖吉利。鹵水菜式相對清淡,鹵水鵝掌(翼)、鹵水鴨腎等。

十三、得莫利燉活魚

哈爾濱郊區靠著馬路邊有壹個叫得莫利的小村莊,村裏人在路邊上開了個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腳吃飯的過路人。把豆腐、寬粉條子和烏蘇裏江裏撈上來的鯉魚燉在壹起吃是老鄉們吃個熱乎的老做法。後來菜的做法不脛而走,傳遍了城裏的大街小巷。哈爾濱人說: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歡吃西餐和東北大菜,咱們吃得莫利燉活魚去。

十四、鹹魚餅子

在大連,鹹魚餅子從當地農村流入城市,現在所有小館子大飯店都吃得上。魚是秋天的海魚,有棒魚也有黃花,巴掌長,放了姜蔥鹽腌,腌好了用油煎的焦黃。餅子是陳年的苞谷面摻了豆面白面發的。把大鍋燒上水,餅子貼在鍋四周,想吃啊?等著熟吧!

十五、客家釀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稱,中原人“衣冠南遷”到這裏,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想來到了梅州的客家人壹時無麥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十六、殺豬菜

過年了,在齊齊哈爾的農村裏壹戶人家殺了頭豬,這後腰腿的都是好東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麽吃?這就有了殺豬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腸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齊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膩,要切成片放進過鍋裏煮了過油,然後和酸菜、血腸壹起燉。農村裏竈膛火映著大娘的臉,鍋裏放了姜蒜的燉菜煮得咕嘟,咕嘟。等這殺豬菜傳到了城市,城裏飯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

十七、本地雞

湛江舊稱“廣州灣”,與茂名、陽江等地飲食習慣相通,湛江菜屬粵西菜之列講究粗料精制,原汁原味。湛江本地雞壹度風行廣州食肆。正宗的湛江雞選自湛江信宜縣吃谷米和草長大的農家土雞,是生長速度慢或生下頭壹窩蛋小母雞,這樣的雞肉質纖維結實,易積聚養分。做好的雞外表金黃油亮,入口皮爽肉滑,香味濃郁,再加上壹碟香油蒜汁蘸料,“惹味”得很!

十八、羊腥湯

延安好吃的東西很多:洋芋擦擦甘泉豆腐子長煎餅,最應該嘗壹嘗的是羊腥湯。羊肉,羊雜加上作料熬的湯,原料做法簡單的很。圍著羊肚手巾的老鄉蹲在壹起,手裏捧著冒著熱氣的羊湯,在四季平均氣溫只有9攝氏度的延安,這個冬天不太冷。

十九、毛家紅燒肉

毛家菜因毛主席故鄉湘潭而聞名,毛家紅燒肉主席贊不絕口。正宗的毛家飯店位於湘潭韶山沖,這裏的紅燒肉選的是五花腩,把五層三花的肚腩肉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後入鍋放豆豉作料,做法非常講究和復雜。做好的毛家紅燒肉色澤金黃油亮,肥而不膩,十分的香潤可口。

二十、老火靚湯

煲湯是廣州主婦的必修課。地道的廣州人沒有不喜歡喝湯的,不管是家裏作的還是大小館子裏賣的,廣州的老火靚湯不外乎壹個目的——滋補!夏天冬瓜煲排骨加扁豆,赤小豆降火,冬天花旗參煲雞祛寒。

如果妳剛到廣州,上了出租車司機大佬會告訴妳:這裏的水很熱氣呀,臉上會長痘痘,要喝湯吃涼茶……

二壹、菊花魚生

順德自古都是富庶之地,當地人勞作之余,喜用本地物產精心烹調,互相品評,整體廚藝頗高,廚師輸往廣州、港澳及東南亞壹些城市,“食在順德,廚出鳳城”。順德菜式以清、鮮、爽、嫩、滑為特色。在聞名的炒牛奶、頂骨大鱔之外,菊花魚生也更具是代表性風格。還有順德大良鎮的雙皮奶、陳村的魚餅……

二十二、狗肉火鍋

到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不吃狗肉可不行。跟全國其它地方壹樣這裏也流行吃火鍋,朝鮮人的狗肉火鍋。特色鍋底,燉的是狗肉,狗雜狗排骨。除了鮮就是辣。可能是延吉太冷,因此狗肉大補還要加辣椒。壹年四季吃,夏天吃最好,治感冒!

二十三、廖排骨

廖排骨是四川出名的地方小吃,起源於四川綿陽,因其入口化渣,香味濃郁被消費者所喜愛,制作方法:排骨腌制,讓如紅鹵水鹵制50分鐘,出鍋即可食用。

二十四、風味水餃

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多以冷水和面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壹起,揉成大的粗面團,蓋上拯幹的濕紗布或毛巾,放置(餳)壹小時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幹個小面團,先後揉搓成直徑約3公分左右的圓長條,刀切或手摘成壹個個小面劑子,將這些小面劑子用小搟面杖搟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將冷水燒開,包成後下鍋並用漏勺或者湯勺(反過來凸面朝上)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劃圓弧狀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復兩三次)。水餃

二十五、天津狗不理包子

說到天津特色小吃,狗不理包子是不得不提到的,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據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店主叫高貴友,其乳名叫“狗不理”,人們久而久之喊順了嘴,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據說,袁世凱當直隸總督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後,慈禧很愛吃。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許多地方開設分號。如今,狗不理包子已走向世界,進入許多國家市場,特色小吃狗不理包子倍受賓客歡迎。狗不理包子

二十六、蒙古烤肉

馬背民族的地道風味是烤出來的。等妳進過了蒙古包,喝過了奶茶,雙手接過熱情好客的牧馬人雙手遞過來的哈達!等妳圍著熊熊篝火,享受著草原徐徐微風送來的烤肉香,妳肯定會想起“風吹草底見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