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洪安古鎮

洪安古鎮

以前讀沈從文的《邊城》,知道故事的發生地就在秀山的洪安古鎮。這次受邀參加重慶秀山武陵山商品交易博覽會,想著正好抽時間去古鎮看看。

秀山離重慶主城400多公裏,雖有高速路相通,但車程也得四五個小時。乘火車目前沒有通高鐵,從重慶到秀山只能乘坐綠皮火車,需要行駛五個半小時。綠皮火車雖然慢了壹點,但沿途還是有些風景是值得看的。

秀山是離重慶主城較遠的壹個縣,它跟貴州和湖南相鄰,三省市交界的地方是秀山縣的洪安鎮,這裏距秀山縣城47公裏,有“壹腳踏三省”之稱,也是重慶“渝東南第壹門”。

乘車來到景區,洪安古鎮景區的入口在渝湘大橋重慶界這邊,大橋中央便是重慶和湖南的分界線。站在橋頭,映入眼簾的橋頭牌坊上寫著“渝東南第壹門”幾個大字,大門是重慶直轄後,在渝東南修建的標誌性建築,在地域上代表著重慶直轄後的新形象。橋門邊上的矗立的大石上書“渝湘黔邊城”幾個大字,兩邊還有“苗漢土家***襄大業,洪茶更始齊建小康”的兩排小字,寓意各民族團結和諧***同富裕。

從大橋左側我們進入到古鎮,站在河岸望去,見這裏的古建築依山伴水而建,壹律青磚墨瓦,造型獨特,有土家苗寨風情,這裏綠樹成蔭,碧波蕩漾的河水中有遊船在水面上穿行,風景如畫。

《邊城》裏對美景有這樣的描述,“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壹裏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做成。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壹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遊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壹只方頭渡船”。以前是從書中了解到的邊城美景,現在就出現在我的眼前。

洪安古鎮與河對岸的湖南茶峒鎮僅壹水之隔。書中描述的美景,作為當時文學青年的我,曾無數次的在腦海裏浮現過這樣的場景。清澈的河邊,住著壹家人,老人是擺渡人,小女孩叫翠翠,是他的孫女,還有壹只黃狗。他們每天在河道裏接送往來過客,過著簡仆而又安靜的生活。故事深深的吸引著我,也可以這樣說,我是尋夢而來的。

這裏除了美麗風景外,劉鄧大軍二野入渝司令部舊址也在這裏。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揮師挺進大西南,洪安就是入渝的第壹站。劉鄧首長當時就駐紮在街邊的復興銀行裏指揮戰鬥。現今矗立這裏的進軍大西南紀念碑壹座,碑上有鄧小平的題字“走向大西南”。這應該也是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

洪安古鎮其實不大,是由河邊上的幾十間房間組成。石板路穿梭期間,石梯碼頭延伸到河邊渡船旁。河邊有壹座座吊腳樓,樓裏面住著的人家,窗戶打開,晾曬衣服。在初冬的陽光裏,石板路上行人也不多,大都是觀光的遊人。街邊壹些小商鋪開著門做生意,整個小鎮特別的寧靜祥和。河中的小船,在靜靜流淌河水中往來。生活在古鎮裏的人們都是那麽不緊不慢,遠離喧囂,與世無爭,邊城在古樸中透著悠閑自在。

河邊碼頭的石梯中豎著壹個紅色小塔。帶著好奇問當地人,他們告訴我,這是文革期間,為了寫毛主席語錄而專門修建,他們也稱之為語錄塔。紅色老區的人們就那麽任性,用這種特有的方式,記錄下了那壹段歷史。這應該是很難得壹見的文革遺留下來的紅色記憶了。

穿過風雨橋,就到了“壹腳踏三省”的“雞鳴三省亭”。所謂的“壹腳踏三省”指的就是亭子建在三省交界的地方。從這三個方向傳來的雞鳴聲,在這個亭子都能夠聽見。這就是“雞鳴三省亭”的由來。

這裏還有壹個奇怪的島,叫“三不管”島。三不管島是當地的壹座無名小島。解放前,這個小島既不屬於四川(今屬重慶),也不屬於湖南和貴州。當地人如果要約架,都上這裏來,不管打得天昏地暗,頭破血流,三方的地方官府都不會過問。久而久之就成了遠近聞名的三不管島。而今這三不管島上,建有度假村,已搖身變為渝湘黔邊區最大的旅遊觀光、餐飲娛樂、休閑度假之地。如果有時間,妳壹定得品嘗壹下當地的美食。當地人把湖南的魚、貴州的豆腐和重慶的腌菜,通過精心烹飪,濃縮成了壹鍋稱之為“壹鍋煮三省”的洪安腌菜豆腐魚。這種寓意三地和諧的美味佳肴,是當地美食壹絕。不得不感嘆民間老百姓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秀山還有很多值得去看的地方,有秀山老城西街、中國微電影城、鳳凰山花燈民俗旅遊區、川河蓋風景區、大溪酉水、武陵山景區等。

秀山的美食也是很多,有小米辣米豆腐、土雞湯、豆腐魚、苗家臘肉、綠豆粉、豆腐乳、油粑粑等。如果有時間壹定得去好好品嘗壹下。

書中邊城,畫裏秀山。壹句話就概括了秀山如畫的美景,不愧是中國最美麗的田園山水之地。